广州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广州大学

[切换城市]
广州站> 广州教育> 广州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信息

华南农业大学

英文名: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简称:“华农”,“华农大”,“SCAU” 所在地:广州 院校代码:10564 类型:综合类

211工程省部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粤港澳高校联盟
  • 华南农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华南农业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6年9月,丁颖教授塑像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千人计划”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人,国家特支计划7人,广东省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19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珠江学者)18人,人(事)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242人,硕士生导师998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

  • 杨幼慧
  • 杨幼慧,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专业,先后赴泰国Kasetsart大学、英国The 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和香港理工大学进修和进行合作科研,现兼任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技术组专家、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等纵向课题10余项,重点开展亚热带果酒加工,较好解决了荔枝发酵果酒果香味不足及易褐变的缺陷,“果香型干白荔枝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2009年6月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其技术获国家2项发明专利,并在企业中应用,该研究成果获201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在枯草芽孢杆菌β-甘露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发酵工艺及酶法生产魔芋低聚糖以及魔芋葡甘聚糖加工应用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在利用活性污泥发酵生产聚羟基烷酸(PHA)的研究中,筛选出可利用葡萄糖生产降解塑料——羟基丁酸与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的菌株。上述研究共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主编《微生物学》教材1部,副主编和参编规划教材2部。2004年获华南农大“教书育人”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华南农大优秀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2008年被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授予“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省食品行业突出贡献专家”。  研究领域:发酵工程、酒类酿造  代表性论文、著作和成果:  1. Huali Jian, Youhui Yang*, Jiansheng Chen, Yuliang Tan.Optimization of Brewing Process of Low-alcohol Litchi Wine and Its Influence on Volatile Compound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v 236-238:2532-2538(EI收录)  2. 杨幼慧(通讯作者)等.荔枝酒贮藏过程中非酶褐变的因子解析.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36(6):20-25  3. 杨幼慧(通讯作者)等.低醇荔枝酒酿造菌种的筛选,酿酒科技,2009,10:25-28  4. 杨幼慧(通讯作者)等.黄皮糯米酒的酿造工艺及香气成分的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35(5):110-113  5. 杨幼慧(通讯作者)等.果酒中酚类物质及其非酶褐变的研究进展,食品科学,2009,30(7):281-284  6. Zhenlin Xu,Youhui Yang,Yueming Jiang,Yuanming Sun,Yudong Shen and Jie Pang.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Konjac Glucomannan-Graft-Polyacrylamide via γ-Irradiation.  Molecules,2008,13:490-500  7. 杨幼慧(通讯作者)等.荔枝品种的酿酒适性 中国食品学报,2006, 6(1):124-128  8. 杨幼慧(通讯作者)等.菠萝汁澄清处理对菠萝酒发酵的影响,中国食品学报,2006,6(1):120-123  9. 杨幼慧等.球衣菌合成聚羟基烷酸(PHA)的发酵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2001,28(4)61~66  10. 杨幼慧等,食品工厂活性污泥积累生物降解塑料PHA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28(8):5-8  11. 杨幼慧等,影响果酒发酵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方法 中国酿造2002,1,28-31  12. 杨幼慧(通讯作者)等.枯草芽孢杆菌β-甘露聚糖酶补料发酵及其特性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2002,29(5):25-28  13. 杨幼慧等.β-甘露聚糖的产酶菌种、条件及部分性质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2(2):86-88  14. 主编,微生物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8  15. 副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食品微生物实验技术》(第二版)中国农大出版社 2011.9  16. 杨幼慧参编,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8  17. 参编《魔芋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2  18. 杨幼慧等,荔枝全发酵酒酿造方法,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200310112022.9  19. 杨幼慧等,低醇荔枝酒及其酿造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200710030305.7  20. 米生喜、杨幼慧等,一种干白荔枝酒及其酿造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200710027467.5  主要科研项目:  1. 利用食品工业废水发酵生产生物降解塑料,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970040);主持  2. 荔枝保鲜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广东省科技攻关重大专项(2004A20301002);主持  3. 魔芋葡甘聚糖机械力化学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218);主持  4. 荔枝深加工及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广州市农业局招标项目(GK0302108);第二  5. 荔枝酒新技术及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广州市农业局招标项目(GK0401008);副主持  6. 果酒加工技术改造,广东省省级财政支持技术改造项目(GMTC044046-5)第二  7. 发酵型特色果酒生产关键技术及产品,2005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20054983)技术主持  8. 新型荔枝果酒—低醇荔枝酒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2008B021100019)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主持  9. 复合酶在啤酒低温无菌膜过滤系统中的优化研究,(2009B011300007)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主持  10. 客家特色咸菜加工技术及产业化研究(2010B090400245),广东省产学研项目,技术主持  11. 广东省省级特色专业—生物工程,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主持  联系方式:  Tel:15323361086 E-mail:yhyang@scau.edu.cn
  • 余小林
  • 余小林:女,1955年8月生。1982年2月无锡轻工业学院 ( 现江南大学 )食品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91~1997年留学日本,取得硕士学位,1997年4月留学回国到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工作,现为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任,曾任食品学院教学副院长和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首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园艺产品加工贮藏技术及植物功能性成分的提取与利用。1998年以来,主持和主要参加了科技部、农业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攻关及重点推广等10余项省级以上课题,在果蔬食品加工技术等方面获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广东新兴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子专题“特色风味食品精细加工技术研究”于2002年9月通过广东省科技厅主持的成果鉴定;“南方水果传统风味食品技术创新及产业化”于2009年3月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特色风味食品精细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03年云浮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特色风味食品精细加工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项目2004年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特色风味食品绿色加工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2007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农业工程学报》、《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园艺学报》等一、二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在国外一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篇,并被SCI收录。担任农业出版社“十五”规划教材《食品工艺学概论》副主编、参编专业教科书1本、科普读物1本。在教学方面,先后主讲了面向本科生的《食品工艺学》、《园艺产品加工学》、《食品质量控制》、《农产品贮运学》等课程。主持 “食品科学与工程”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以及三项校级教改项目。  TEL:020-85280268 E-mail:yuxiaolin2002@163.com
  • 叶盛英
  • 叶盛英--简介  TEL:(020)85283431 E-mail:yesy@scau.edu.cn ; yeshengying@21cn.com  叶盛英: 男,1961 年 12 月出生,广东省东莞市人,三级教授,广东省食品包装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第二批“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在广东省包装食品机械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工作。  在教学上,为本科生主讲《食品机械与设备》、《发酵工程设备》课程、为研究生主讲《食品加工新技术及设备》课程。副主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中国轻工出版社)。曾获“ 2000 年华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 2001 年华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二等奖”称号。  在科研上,近五年围绕纳米材料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基础理论开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论文10 多篇,其中SCI收录5 篇, EI 收录 4篇。获得发明专利 2 项。在技术开发上,主持设计了冻肉刨片机、肉块真空揉摩机、惠州西番莲半成品加工厂、广东绿雅果汁厂生产线、广东马林食品有限公司果丹生产线、液压式凉果腌制原料挖提机…等,均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曾获“1988 年广东省包装食品机械研究所科技开发进步奖(排第1)”、2007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第6)、“200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第3)”、“201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第8)”。  代表作如下:  1.Enhanced photo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ozone in cold storage environments using a TiO2/ACF film.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67 (2011) 28~34  2.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disinfection of P. expansum in cold storage using a TiO2/ACF fil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136 (2010) 332~339  3.Photoelectrocalytic degradation of ethylene by a combination of TiO2 and activated carbon felts.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 208 (2009) 27~35  4.Optimiz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for the inactivation of Lactobacillus sporogenes in tomato paste with ultrasound and 60Co-γ irradiation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 78 (2009) 227-233
  • 张钦发
  • 张钦发,男,1963年6月生,博士、教授,中共党员,《中国包装设计师》标准制定专家,广东省包装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专家,沃尔玛商品包装环保改进工程中心首席顾问,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主要从事包装工程教育和科研工作,曾任湖南工业大学包装与印刷学院副院长,中国包装总公司包装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装新材料新技术研究与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主编出版包装教材三部,发表论文40多篇。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包装工程系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邮政编码:510640  电话:020-85283431  传真:020-85280270  移动电话:13543457278
  • 向红
  • 向 红:男,1964年5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9年获湖南大学固体力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作访问学者一年,2007年获湖南大学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曾任湖南工业大学包装与印刷学院院长、中国包装总公司新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2007年调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包装工程系工作。现任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分会理事等职。  向红教授主要从事包装工程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运输包装、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制造、包装概论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运输包装、新型缓冲包装材料开发与应用、食品包装、结构强度与稳定性等。近年来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教育部博士基金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级课题5项,主持横向课题多项。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制造”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核心级刊物发表论文五十多篇;著有《包装设计工程基础》等教材四部。  电话:020-85288292  Email:xianghong@scau.edu.cn
  • 曹庸
  • 曹 庸(1966-),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现任华南年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系主任,湖南省生物化学学会理事,《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编委、张家界是生物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主要从事食品功能成分化学与工程以及天然活性物质化学与工程的研究。E-mail:caoyong2181@scau.edu.com Tel:15915862181, 020-85288279
  • 李远志
  • 李远志: 1953年生,男,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食品加工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主要负责教授研究生的《食品加工专题》课程以及本专科生的《农产品加工学》和《软饮料工艺学》等课程。近十年来,主持或副主持了农业部、省级、厅局级科研课题20余项,如“热带亚热带蔬菜产地增值技术研究”、“冷风干燥脱水蔬菜技术”和“广东传统食品工业化”等研究,其中4项课题通过了成果鉴定,获得3项国家专利,还发表了学术论文40余篇。近年来,李远志同志积极从事科技推广和扶贫工作,指导建设了近10家食品加工厂或生产线,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政府授予的扶贫先进工作者称号。现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贮藏分会常务理事。 TEL:(020)85280268,E-mail:liyzh@scau.edu.cn
  • 林俊芳
  • 林俊芳,男,1962年8月出生,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微生物学专业、食品科学专业)。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能研究所副所长、应用生物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微生物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食品科学学科、农学学科评议专家,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成果奖励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励评审专家,中华神农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国菌物学会理事,广东省微生物学会理事,广东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  1983年7月至1996年8月在福建农业大学从事植物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的教学和科研,任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基因工程分室主任;1997年9月至2002年12月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植物和微生物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3年1月至今在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生物工程系和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能研究所工作,从事“合成生物学工程与生物炼制(菌类食品、生物活性物质、生物能源)”的研究与开发。  曾在世界著名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美国比德尔生物技术中心、瑞典农业大学遗传中心、丹麦生物地理化学国家实验室、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研究所进行多年的生物工程研究,1999年作为中国农业代表团生物工程专家访问考察巴西。  曾经主持和参加过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三十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参加完成的科研成果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申报专利多项。  目前联系地址:广州天河五山,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邮政编码:510640。电话号码: 020-38902762(家里);手机:13725436736。电子邮箱:linjf@scau.edu.cn 和 junfanglin2003@yahoo.com.cn 。
  • 郭丽琼
  • 郭丽琼,女,1963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微生物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农学学科评议专家,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励评审专家,中华神农科技奖评审专家。  1986年7月至1994年9月在福建农业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从事甘蔗遗传育种及病虫害的研究。1994年10月至1998年2月在福建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系从事食用菌与药用菌病虫害、遗传育种的教学与科研。1998年3月至2002年12月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食用菌与药用菌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2002年在美国比德尔生物技术中心参加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丝状真菌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2003年1月至今在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生物工程系从事“生物工程、食用菌与药用菌、功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曾经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目前正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广东省科技攻关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研究;参加完成的科研成果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得轻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申报专利多项。主讲硕士研究生“食品微生物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和“发酵工程—基因工程育种”等课程,主讲本科生“分子生物学”等课程。  联系方式:e-mail: guolq@scau.edu.cn; lqguo2004@126.com  电话:020-85285382(lab); 020-38902762(H); 020-85280267(O)  传真:020-85280270; 手机:15918454369
  • 黄苇
  • 黄苇 ,1967年生,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食品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食品工艺及食品包装。1984年9月~1988年7月,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9月~ 1995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农产品贮藏加工硕士学位。先后主讲过3门课程,分别为“食品包装学”、“农产品包装学”和“果蔬加工学”。获“全国食品生产许可证评国家注册审查员“(QS-07440);“国家实验室资质评审员”(粤AQ450)资格证书。  主持的科研项目:  近年承担了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主持及副主持省级项目9项,广东省重大推广项目“传统果蔬食品绿色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广东省农业攻关项目“番木瓜加工特性和深加工技术研究”、“ 硫藏果蔬原料中二氧化硫脱除关键技术研究”、“微波在传统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及开发” 、“ 荔枝与龙眼干制品技术提升研究及产业化”、省部产学研项目“传统广式凉果产业技术提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及产业化”、广东省农业攻关项目“绿色岭南水果风味果糕的机械化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广东省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项目“惠州梅菜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应用”;主要参加国家级项目“现代生物技术在红柿子加工中的应用及开发”、省级项目“佛手果深加工及安全生产技术”、“潮州卤水禽肉制品的深加工及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研究”等。此外还参与了“广东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的组建。  主要成果:  承担的科研项目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5项,2009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1项—“脱水果蔬加工技术提升研究及推广应用”(排名3)、200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特色风味食品绿色加工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主持)、2008年惠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惠州梅菜安全加工关键工艺研究与开发”(主持)、200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微波在传统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及开发”(副主持)、2004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特色风味食品精细加工技术应用推广”(排名6)。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一种番木瓜果糕的制作方法”和“青梅运动饮料及生产方法”。发明专利申请3项: “L-半胱氨的应用及果坯的低硫长期保藏方法”“在蜜饯加工中应用微波技术的方法”和“降低凉果硫藏原料中二氧化硫残留的方法”。主要参加起草了行业标准6个(2007年备案):潮安县庵埠食品行业协会联盟标准(Q/ABSX)-蜜饯 糖渍类、糖霜类、果脯类、凉果类、话化类、果糕类。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基层服务情况:“特色风味食品绿色加工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在广东新兴县马林食品有限公司、广东康辉集团公司应用,“微波在传统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及开发”在广东省汕头市茂发食品有限公司、从化龙丰园果子食品厂应用,“脱水果蔬加工技术提升研究及推广应用”,在广东清香农产加工有限公司、广东龙丰园果子厂等应用,“佛手果深加工及安全生产技术”,在广东济公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应用,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TEL:020-38489030;办公室:25-305;手机:13609039190;E-mail:weih007@scau.edu.cn。
  • 王弘
  • 王弘, 女,1973年生,博士,教授。先后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分配至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工作至今。  主要研究的方向为食品安全与营养。教学上,系统讲授了《食品营养学》(双语)、《食品安全概论》等5门本科生课程,还承担了《高等食品化学》等多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科研上,近年来已主持或参加省部级课题29项,其中主持9项。包括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校级课题各2项,副主持并完成A类重大项目1项、主要参加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博士点基金等多项。  2010年分别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3)、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3)、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食品营养学》(排名第3)各1项。近5年来,在J Agri Food Chem,Biotech Progress, Pro Expre Purif , Molecular Biotech,《生物工程学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副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食品营养学》1部。2010年被遴选为省级“千百十”培养对象。  TEL:(020)85283448  E-mail:gzwhongd@163.com
  • 胡卓炎
  • 胡卓炎:1961年生,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至今一直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其中,1998-2003年任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2003-2005年为香港政府输入内地人才赴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科研和攻读博士学位。现为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加工技术岗位科学家。兼任广东省食品学会副秘书长和常务理事、广东省农产品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制冷学会理事、《现代食品科技》及《制冷》杂志编委等。  主要研究方向:园艺产品加工与保藏,微波食品加工工艺。主讲《食品加工研究专题》、《食品工艺原理》、《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等研究生及本科生课程。  主持的科研项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加工技术岗位专家项目2011-2015)、“发展以果汁为主的深加工延长荔枝产业链技术开发”(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荔枝加工新技术引进与创新”(948项目子专题)、“荔枝的加工技术和理论研究”(农业部行业科研专项子专题)、“热带果蔬微波杀菌的安全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省攻关项目)等。  主要成果:主持“热带果蔬微波杀菌的安全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发展以果汁为主的深加工延长荔枝产业链技术开发”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青梅果汁泡腾片及其制备工艺”(授权ZL200510126413.5)、“甜橙西番莲混合果汁饮料生产方法”(授权CN1149939C)。获奖:中国罐头行业科学技术奖和优秀技术专家、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农业推广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云浮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学术论文(著):“Modeling thermal degradation of litchi texture: comparison of WeLL model and conventional method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1(44): 1970–1976”、“Texture profile of herbal gel affected by instrumental parameters and correlations of instrumental and sensory evaluation. Journal of Texture Studies, 2011(42): 349-358”、“Desirability Function Approach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Saikosaponins from Radix Bupleuri.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8(61): 266-275”、“不同产地妃子笑荔枝果汁的氨基酸组分. 食品科学, 2011, 32(12): 269-273”、“姜浆物料折射窗薄层干燥特性.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10): 328-333”等论文40多篇(其中已被SCI、EI收录8篇)。副主编和参编21世纪教材《食品工艺学导论》和《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等。  TEL:(020)85280266;办公室:25-205; E-mail: zyhu@scau.edu.cn
  • 解新安
  • 解新安:男,1964年出生,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过程工业包括食品、化工等系统建模、模拟与优化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等多项科研工作,并获得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至今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收入EI)。参编《化工原理》教材一部。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1)食品、化工等工艺过程机理研究与新工艺开发;  (2)食品、化工等过程工业系统建模、模拟与优化研究;  (3)生物质能转化及其过程机理研究与工艺、设备的开发。  TEL:38746631 E-mail:xinanxie@163.com
  • 李雁
  • 李 雁: 1963年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4年以来,主要从事食品科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  先后在云南工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任教,主讲《食品工程原理》、《化工原理》、《现代食品分离技术”(研究生)》、《(食品)科学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食品科学技术专题》、《食品添加剂》、《食品酶学》、《制糖分析》、《制糖工艺学》、《专业英语》等17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参编农业部面向21世纪教材——食品工程原理及其配套习题解答;带硕士生7名;指导近100名本、专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及大学生创新课题;带过认识、生产、毕业实习及指导若干门实验课、课程设计;曾到泰国讲学;还下厂培训过工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技术以及膜分离的应用技术。  参加、主持国家教委、省科委、国家攻关、校博土启动基金和多项横向课题的研究:“电场动态强化多糖超滤膜分离机理与技术”、“特色风味食品精细加工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特色风味食品绿色加工技术及工业化推进研究”、“青梅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农产品新型干燥系统设备开发与产业化”、“酶强化果蔬汁超滤过程的研究”、“毕赤酵母表达内皮抑素的超滤研究”等等。  发表了研究论文:"Study on the Rate of Sucrose Decomposition in the Impure Sugar Solutions"(《Journal of SCUT》)、“酶解反应与超滤分离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一)、(二)”(《郑州粮食学院学报》,)、“电磁作用改善酶膜反应分离过程的探讨”(《食品与发酵工业》)、“果胶酶澄清菠萝汁最佳工艺研究”(《食品科技》)等20多篇,其中1篇已被《EI》收录,5篇已被《CA》收录。  TEL:85283431(教研室)、85280266(学院办公室) E-mail:yanli@scau.edu.cn
  • 宋贤良
  • 宋贤良: 男,1969年生,博士,讲师。1997年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后留校工作三年;2000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工作。主要从事食品科学领域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化工原理》、《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谷物加工工艺与设备》、《通风除尘与气力输送》等多门课程。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申请专利一项;参加全国几十家面粉厂的设计与改造以及多家粮食港口码头环境粉尘的控制、监测和评估工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  TEL:(020)85283431 E-mail:songxl2000@163.com
  • 周爱梅
  • 周爱梅:女,1971年生,博士,讲师。1993年南昌大学食品化学专业毕业,取得学士学位;1996年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工程专业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同年分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工作至今,主要从事食品化学和食品添加剂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2-2005年在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攻读在职博士,并取得博士学位。承担的本科教学课程有《食品化学》、《食品添加剂》、《中药化学》、《脂质化学》、《食品酶学》、《专业英语》,并参与《研究生专业英语》、《食品科学研究进展》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承担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及各级横向课题十多项,已在《Food Chemistry》、《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 柳春红
  • 柳春红(1968-),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学士、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食品、药品安全与管理学博士。1994年7月~2005年10月在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原武汉市卫生防疫站)工作,是武汉地区卫生系统第一批百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慢性病预防控制重点学科骨干成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武汉市十届政协委员。2002年荣获第三届“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称号。曾任湖北省营养学会理事、武汉市营养学会理事兼秘书。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有关青少年营养及健康促进研究工作、食品安全工作,曾两次赴美国南加尼福利亚大学(USC)接受有关青少年营养研究和健康促进的培训。参与或负责国际合作课题3项,其中参与项目《私立学校学生吸烟行为研究及吸烟模式的探讨》、《青少年吸烟及C-SMART干预研究》分别于2002年、2006通过武汉市科委、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主持项目《青少年食物频率问卷的研制及信度、效度研究》于2005年通过武汉市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11月调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工作,主讲本科生课程《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和《人体生理学概论》及研究生课程《功能性食品与营养进展》等。近年来,先后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副主编或参编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导论》《食品营养学》3部。  TEL:(020)85288279  E-mail:liuch@scau.edu.cn 或liuch96@hotmail.com  办公室;院楼521
  • 胡文锋
  • 胡文锋: 男,一九六四年五月出生,博士,副教授。一九八六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二零零四年获香港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微生物生理生化、微生物发酵工程、饲料添加剂以及三废的生物处理。长期从事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讲了《农业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发酵工艺学原理》、《微生物学(双语)》以及《食品微生物学进展》本科或研究生课程。研究工作包括“草菇工厂化栽培”、“肌苷菌种筛选与发酵”、“冬虫夏草菌丝体深层发酵工艺研究”、“缓释型饲料酸化剂研制”、“饲用微生态制剂菌种选育及发酵工艺”、“上流式厌氧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食品废水”以及“利用剩余活性污泥合成可生物降解塑料(PHA)”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或国内期刊,并被SCI收录。转让了多项研究成果,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的产品还出口到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近年,还参加了《环境微生物学》编写工作。  TEL:(020)85280267,13823348339(手机) E-mail:wfhu@scau.edu.cn 或 johnwfhu@yahoo.com.cn
  • 钟青萍
  • 钟青萍,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食品学院生物工程系副主任、生物工程专业主任,亦是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分会会员、广州市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食品学会会员和营养学会的会员。1992年12月获硕士学位,1993年以来,一直从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并于2002年1月获博士学位。讲授了“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检验”、“生物工程下游技术”、“食品安全性”、“食品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和“食品科学研究进展”等课程。主持了三项省级课题、一项中泰国际合作项目的子课题和多项校长基金课题;参与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十余项省厅级课题和多项横向课题。主要成果有:“特异性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的研制”、“罗曼鸡对病原微生物免疫应答性的研究”、“抗河豚毒素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分析”、“红曲中活性物质的研究”、“复合纳豆菌微生态制剂的研制”、“纳豆菌产生天然抗菌物质的研究”、“抗轮状病毒乌骨鸡IgY免疫保护的研究”、“抗幽门螺杆菌IgY的研究”、“抗副溶血弧菌IgY的制备及免疫分析”、“抗大肠杆菌O157:H7的IgY的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红茶菌抗菌蛋白的研究”、“鱼精蛋白的提取及特性的研究”和“兰花组织培养的研究”等。获得省科技发明二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申请专利十项(其中授权四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论著《肠源性感染与免疫球蛋白》(副主编),副主编全国高等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材《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参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一五”教材《食品检验检疫学》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以及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学》。  电话:13535121218  E-mail: zhongqp@scau.edu.cn,1198120580@qq.com  办公地址:食品学院院楼415室
  • 方祥
  • 方祥: 男,1971年3月生,农产品加工及贮藏专业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7月参加工作,1999~2000年到香港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与生物科技系合作科研。现任食品学院生物工程系副主任,生物工程本科专业首席教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计划及产学研项目评审专家,广州市重大科技专项评审专家,国家食品安全应急科普专家组成员,国家公众营业与发展中心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OLIGO)高级顾问。  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讲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食品微生物学》和《发酵工艺学原理》,并参编《微生物学》和《农业微生物学及实验指导》教材两部。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的项目有:国家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攻关项目5项,广东省省部产学研项目1项,广州市产业化重点项目1项,横向联合项目8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3项(其中3项已获授权,1项已在企业转化)。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研究及教学改革论文40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  1.益生菌产品(食品)开发、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的调控;  2.新型功能性饮料及其质量控制  3.食品及饲料中贮藏期产毒真菌及其霉菌毒素的生态防控与无毒化  专利成果:  1. 荔枝果肉酸奶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发明人:方祥、游丽娜、王琳,专利号:ZL200510012027.3,授权时间:2007.9.19;  2. 一种含有钙强化剂的保健食品,国家发明专利,发明人:方祥,公开号:CN101020047A,授权时间:2011.6.22;  3. 开菲尔酸豆乳及其生产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发明人:方祥、巫光鸿、唐炼、钟青萍、廖振林、江美兰、吴璇,公开号:CN101385521,公开时间:2009.03.18;  4. 椰乳共发酵型活性乳酸菌饮料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发明人:方祥、冯学森、陈链锴, 公开号:CN1919016A,公开时间:2007.2.28;  5. 一种椰汁风味活性乳酸菌饮料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CN101204175,发明人:方祥、钟青萍、廖振林、陈链铠、冯学森,公开时间:2008.06.25;  6. 抗副溶血弧菌的鸡卵黄抗体、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国家发明专利,发明人:钟青萍、王斌、何彬斌、蒲俊、方祥、廖振林,公开号:CN101343320,公开时间:2009.01.14.  7. 一种水茄提取物及其提取方法和应用,国家发明专利,发明人:曹必好;廖振林;雷建军;陈国菊;钟青萍;方祥;林琳,公开号:CN101828578 A,公开时间:2010.9.15  8. 一种金线莲共生苗的生产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发明人:方祥;江绮晴;张善信;陈春满,公开号:CN101855994A,公开时间:2010.10.13  9. 一种志贺氏菌的检测用引物及检测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发明人:钟青萍;王丽;陈红远;廖振林;方祥,公开号:CN101845493A,公开时间:2010.09.29  10. 一种金线莲内生真菌在金线莲育苗中的应用,国家发明专利,发明人:方祥;江绮晴;郑贵朝,公开号:CN101953261A,公开时间:2011.01.26  11. 茶叶提取物在黄曲霉生物防控中的应用,国家发明专利,发明人:方祥;谭英智;周建良;李斌;区建发;陈耀旭;陈柱涛,申请号:201210019437.0,申请时间:2012.01.19  12. 茶多酚在黄曲霉毒素生物防控中的应用,国家发明专利,发明人:方祥;周建良;佘燕珊;鲁素珍;叶宏襄;刘威,申请号:201210019164.X,申请时间:2012.01.19  13. 一种黄曲霉毒素吸附剂及其应用,国家发明专利,发明人:方祥;李敏,申请号:2001210019161.6,申请时间:2012.01.19  联系电话:020-85280266  传真:020-85280270  手机:13560105789  电子邮件:fxiang@scau.edu.cn  办公室:院楼415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行政楼316房研究生招生办
  • 电话:
    %u0030%u0032%u0030-%u0038%u0035%u0032%u0038%u0030%u0030%u0036%u0036
  • 邮编:
    510642
相关推荐
兰州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兰州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工业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工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南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南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四川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四川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贵州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贵州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