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广州大学

[切换城市]
广州站> 广州教育> 广州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信息

华南农业大学

英文名: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简称:“华农”,“华农大”,“SCAU” 所在地:广州 院校代码:10564 类型:综合类

211工程省部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粤港澳高校联盟
  • 华南农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华南农业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6年9月,丁颖教授塑像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千人计划”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人,国家特支计划7人,广东省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19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珠江学者)18人,人(事)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242人,硕士生导师998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

  • 卢永根
  • 卢永根  作物遗传育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020-85285705(TEL)  (FAX)  ·电子邮件:yglu@scau.edu.cn  卢永根,男,1930年出生于香港,水稻遗传学家。祖籍广州市花都区。1953年8月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1980年至1982年公派赴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留学。1983年5月晋升教授,1986年7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二、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生物学部副主任。1983年11月至1995年5月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他长期从事水稻遗传研究。曾协助丁颖院士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主持总结该项工作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专著(科学出版社,1978)。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进展。特别是他和他的助手张桂权教授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他迄今已出版专著2部(同别人合作),译著1部,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150多篇。1997年荣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1998年获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3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工作经历:  1949.09-1952.11 广州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  1953.08 华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  1955.08-1957.07 “全国作物遗传育种进修班”学习(教育部委托北京农业大学举办)。  1978.08-1979.02 公派往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进修。  1980.11-1982.05 公派以访问学者身份往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留学。  1959.09 华南农学院农学系讲师。  1978.11 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副教授。  1979.03-1983.10 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  1983.05.31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1986.09.06 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全国第3批)。  1983.11-1995.05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  1993.11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部)。  其他学术经历:  1986 - 2002 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召集人。  1992-1998 第二届、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8.02-1991.02 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R)理事会理事。  1992-1995 中国—欧共体农业技术中心顾问委员会中方委员。  1996.12-2001.12 广东省科协副主席。  1996-2002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奖励和荣誉:  1997年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  1998年获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3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发表的部分论文:  1. 卢永根.关于我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演变问题.生物学通报.1965(5):1-3  2. 卢永根.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农作物品种资源.植物学杂志.1975,2(3):24-26  3. 卢永根. 水稻初级三体及其在遗传研究上的应用,华南农学院学报. 1980,1(2):47-58.  4. 卢永根、J. Neil Rutger. 水稻(Oryza sativa L.)诱导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细胞学观察,中国科学(B辑). 1984,4:322-327.  5. Lu, Y. G. & J. N. Rutger. Anther and pollen characteristics of induced genetic male sterile mutants in rice (Oryza sativa L.),Env Exp Bot.1984,24(3):209-218.  6. 卢永根、万常炤、张桂权.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粗线期核型的研究,中国水稻科学. 1990,4(3):97-105.  7. 严小龙、卢永根. 普通菜豆的起源、进化和遗传资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4,15(4):110-115  8. 冯九焕、卢永根.荧光原位杂交在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8(2):111-116.  9. 卢永根、张桂权. 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研究和利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10. 刘向东、卢永根、徐雪宾、徐是雄,1997.多胚水稻品系APⅣ不同类型胚囊的受精及其胚胎形  成,植物学报.1997,39(3):214-217.  11. 刘向东、卢永根. 水稻胚囊壁的形成与发育观察. 植物学报. 1997,39(11):985-990.  12. Lu, Y.G., Liu, X.D. Studies on a mutant associated with egg number in rice. Eighe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Genetics.1998  13. Liu, X. D. and Lu, Y. G. Effect of 2,4-D on microtubule reorientation in rice root tips,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0,42(4): 367-372.  14. 卢永根、骆世明. 中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方向,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9,21(2):1-4.  15. Feng, J.F., Lu, Y. G. and Liu, X.D. Cytological mechanism of pollen abortion in photoperiod-temperature  sensitive genetic male sterile Peiai 64 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 Chinese J.Rice Sci. 2000, 14(1): 7-14.  16. Xu, S. X. (S.Y. Zee), Liu, X.D., Zhu, H.L.& Lu, Y. G. Further studies on microtubule organizational  changes during megagametogenesis in rice embryo sac,Acta Botanica Sinica. 2001,43(9):910-917.  17. 冯九焕、卢永根、刘向东.水稻花粉发育过程及其分期.中国水稻科学.2001.  18. 卢永根,冯九焕,刘向东.水稻(Oryza sativa L.)花粉及花药壁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中国水稻科学.2002,16(1):29-37.  19. 姚 焱、卢永根*、刘向东、冯九焕、张桂权. SSR标记鉴定栽培稻杂种F1花粉愈伤组织基因型的偏态分离,中国农业科学. 2003,36(12): 1427-1431.  20. 张志胜、卢永根*、冯九焕、刘向东、张桂权. 水稻台中65与其花粉不育近等基因系的杂种F1 裂药性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4,12(6): 521-527.  21. 李金泉、卢永根*、冯九焕、赵杏娟、刘向东. 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稻种的可交配性及F1杂种育性分析,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7,8(1):1-6.  22. 傅雪琳、卢永根*、刘向东、李金泉、赵杏娟. 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花粉和胚囊败育研究,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8,9(3):362-366.  23. 李金泉、杨秀青、卢永根*. 水稻中山一号及其衍生品种选育和推广的回顾与启示,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9,10(2):317-323.  24. 史磊刚、刘向东、刘博、赵杏娟、王兰、李金泉*、卢永根*. 从普通野生稻中鉴定栽培稻F1花粉不育座位Sb的中性基因,科学通报. 2009,54(19):2967-2974.  25. 杨有新、吴锦文、陈志雄、王兰、郭海滨、李金泉、刘向东*、卢永根*. 基于功能性标记和测序发掘携带Sn5基因的水稻新种质,科学通报. 2009,54(15):2212-2218.  出版的部分著作、译著和教材:  1. 广东农林学院翁城分院:《杂交高粱的选育和栽培》,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1974.  2. 水稻光温生态研究协作组:《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  研究项目:  1.《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细胞学及分子细胞学研究》课题主持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01-2002.12  2.《栽培稻杂种不育的分子细胞学基础》课题主持人,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项目,2002.01-2004.12  3.《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课题主持人,广东省农业厅项目,2002-2007  4.《利用倍性不对称杂交创建特异新种质》课题主持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01-2005.12  5.《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课题主持人,国家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007.01-2010.12  6.《水稻分子育种种质资源库建设与种质创新》课题主持人,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01-2011.12
  • 张桂权
  • 张桂权  教授  ·联系方式:(TEL)  (FAX)  ·电子邮件:gqzhang@scau.edu.cn  ·个人主页:  张桂权,男,1957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理事会理事,广东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兼副主编。1978年华南农学院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和1991年在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1997年,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基因组作图实验室(GML)任项目科学家和访问科学家。  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教学。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遗传学”、“基因组学”、“植物遗传学专题”、“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高级植物育种学”等课程。主编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普通遗传学”(2005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副主编“普通生物学”(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先后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80多人。  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分子育种,专长于水稻基因组学和分子设计育种。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和广东省科技厅等资助的科研课题30多项,连续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先后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多篇。主持和参加了10个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并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1997年被农业部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入选教育部的“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获广东省第五届“丁颖科技奖”,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聘为“广东省特聘教授”(珠江学者)。  近年的主要论文有:  Liu G., Zeng R., Zhu H., Zhang Z., Ding X., Zhao F., Li W., Zhang G., 2009, Dynamic expression of nine QTLs for tiller number detected with 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in rice, Theor. Appl. Genet., 118:443–453.  Wang E., Wang J., Zhu X., Hao W., Wang L., Li O., Zhang L., He W., Lu B., Lin H., Ma H., Zhang G., He Z., 2008, Control of rice grain-filling and yield by a gene with a potential signature of domestication, Nature Genetics, 40:1370-1374.  Peng, H. F., Zhang, Z. F., Wu, B., Chen, X. H., Zhang, G. Q., Zhang, Z. M., Wan, B. H., Lu, Y. P., 2008, Molecular mapping of two reverse photoperiod-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ity genes (rpms1 andrpms2) in rice (Oryza sativa L.), Theor Appl Genet, 118:77–83.  Li, W., Zeng R., Zhang Z., Ding X., Zhang G., 2008. Identification and fine mapping of S-d, a new locus conferring the partial pollen sterility of intersubspecific F1 hybrids in rice (Oryza sativaL.), Theor. Appl. Genet. 116:915-922.  Liu G., Zhang Z., Zhu H., Zhao F., Ding X., Zeng R., Li W., Zhang G., 2008, Detection of QTLs with additive effects and additive-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s on panicle number in rice (Oryza sativa L.) with 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Theor. Appl. Genet. 116: 923-931.  Xi Z-Y, He F-H, Zeng R-Z, Zhang Z-M, Ding X-H, Li W-T, Zhang G-Q, 2008, Characterization of donor genome contents of backcross progenies detected by SSR markers in rice, Euphytica, 160:369–377.  Liu F., Zhang X. Q., Zhang Z. M., Chen Z. G., Zhu H. T., Wang J., Zhang J. L., Zhang G. Q.,2007,Transpositional behaviour of the Ds element in the Ac/Ds system in ric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2(1):1-8.  Talukdar A., Zhang G., 2007,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3-S lines, an alternative population for mapping studie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Euphytica, 156:237-246.  Zhang Z-S, Lu Y-G, Liu X-D, Feng J-H, Zhang G-Q, 2006. Cytological mechanism of pollen abortion resulting from allelic interaction of F1 pollen sterility locu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Genetica, 127:295-302.  Xi Z-Y, He F-H, Zeng R-Z, Zhang Z-M, Ding X-H, Li W-T, Zhang G-Q, 2006, Development of a wide population of chromosome 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SSSLs) in the genetic background of an elite cultivar in rice (Oryza sativa L.), Genome, 49(5): 476-484.  Li W., Zeng R., Zhang Z., Ding X., Zhang G., 2006, Fine mapping of locus S-b for F1 pollen sterility in rice (Oryza sativa 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6):675-680.
  • 曾任森
  • 曾任森  珠江学者  ·联系方式:(TEL)  (FAX)  ·电子邮件:rszeng@scau.edu.cn  ·个人主页:  曾任森:男,1965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广东省高校 “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担任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SCI影响因子11.271)编委会委员,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SCI影响因子2.411)编委会委员,Allelopathy Journal 地区编辑,亚洲化感作用学会秘书长,亚太地区化学生态学家协会理事,《应用生态学报》编委会委员,第六届世界化感大会秘书长。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广东省精品课程负责人。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生态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广东省高等学校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化学生态学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植物与昆虫、植物与微生物化学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化感作用。  1985年江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毕业,分别于1991年和2000年获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1年至今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从事化学生态学研究。期间, 2001年4月至2002年2月在加拿大湖头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0个月。2005年2月至2006年8月在美国伊利诺大学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生态学家和昆虫学家May R. Berenbaum 教授实验室进行一年半的合作研究。  1999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广东省高校 “千百十”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8年入选广东省高校 “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所带领的研究团队2008年获得广东省高校 “千百十”工程第三批先进团队。2010年被聘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近年来主持各类科研课题30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子课题负责人,广东省基础研究团队项目核心负责人之一,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课题16项,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加合作项目、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等多项国际合作课题。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SCI核心刊物论文30篇。主编的英文著作 “Allelopathy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可持续农业和林业中的化感作用”于2008年3月由国际知名的Springer出版社(科学技术领域国际第一大图书出版商)在美国纽约出版。主编全英文的化感作用国际会议论文集两部,参与编写面向21世纪的全国重点教材二部,省级教材一部。  2004年4月在广东三水组织召开了国内首个国际化感作用研讨会。2009年12月在广州组织召开了亚洲化感学会第一届国际会议,2011年12月将在广州组织召开了第六届世界化感大会。先后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和法国的科学家建立了紧密的国际合作关系。加拿大、西班牙、美国、巴基斯坦等多国访问学者来所在的化学生态学实验室从事合作研究。  教学工作:自1991年开始,先后承担了《农业生态学》、《普通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生态学专题》四门课程的本科教学和《化学生态学》、《现代生态学进展》两门课程的研究生教学。共指导硕士研究生28名(其中外国留学生2人),其中19人已经获硕士学位。指导博士生7人,协助指导博士生4人。2000年被聘为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课程首席教师。该课程2006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和广东省精品课程。2003年起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生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指导分委员会秘书。负责的 《农业生态学》双语教学课程2008年入选国家示范课程和广东省精品课程。
  • 骆世明
  • 骆世明  教授  ·联系方式:020-85285505(TEL)  (FAX)  ·电子邮件:smluo@scau.edu.cn  ·个人主页:http://ecology.scau.edu.cn  骆世明教授是生态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全国教学名师,长期开展农业生态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现任亚洲化感协会(Asian Allelopathy Society)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广东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合力科普基金会理事长。现任《应用生态学》副主编,《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中国农业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委,美国《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编委。在1995年到2006年间曾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94-2011年曾任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所长。1989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教育工会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200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荣誉博士称号,同年获得国家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在农业生态学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研究的内容涉及热带亚热带高效农业生态系统、植物间的化学相互作用、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南方赤红壤退化坡地的恢复与利用、河流上游水域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水稻高产的计算机模拟等。先后主持开展过欧盟国际合作项目、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科技引进项目、广东省团队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主编的《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指导》分别被评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主持“广东赤红壤区现代化创汇农业开发研究实验区”子专题的“南方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主持开展的“非环境生态学专业学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获第六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已经培养研究生四十多名。学生中有广东省特聘教授、农业部行业岗位专家、广东省现代农业岗位专家等。他们之中有13名教授,8名副教授,1位副厅级干部,大多成为活跃在科研、教学、行政和企业的骨干。发表论文约170篇,主编著作12本,其中《农业生态系统分析》获第四届广东省优秀图书二等奖(1997),《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丛书-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获2010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奖(图书奖)一等奖。
  • 谭志远
  • 谭志远  微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020-38604857(TEL)  (FAX)  ·电子邮件:zytan@scau.edu.cn  ·个人主页:  :  谭志远,男,1968年出生。微生物学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野生稻等禾本科作物生物固氮、微生物分类、基因克隆和表达、生物肥料和微生物发酵产物研究。  近年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收录20多篇。在国际上合作发表11个生物固氮细菌新种、1个新属(Rhizobium yanglingense、R. loessense、S. morelense、R. indigoferae、R. oryzae,S. kummerowiae、Mesorhizobium septentrionale、M. temperatum、Azospirillum melinis、Enterobacter oryzae, Phytobacter diazotrophicus)。文章分布在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Systematic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6种国外杂志。是国际细菌系统学分类重要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和Archives of Microbiology稿件评阅人。申请专利5项,获得专利授权3项。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87年9月-1994年7月,学士与硕士研究生学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导师:朱铭莪教授。  1992年9月-1997年7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导师:陈文新院士。  1997年9月-1999年9月,博士后研究,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导师:薛勇彪研究员。  1999年2月-2001年1月,博士后研究,微生物学和遗传学方向。德国马普土壤微生物研究所 (Max-Planck Institut Fuer Terrestrische Mikrobiologie, Marburg, Germany),导师:Prof. Barbara Reinhold-Hurek。  2002年2月-2003年3 月,博士后研究,分子生物学方向。德国不来梅大学生化系 (University of Bremen, Germany),导师:Prof. Barbara Reinhold-Hurek。  2003年,引进人才到华南农业大学工作。  2004-2006年,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2009年6月-12月,获邀请到美国斯坦福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  2010年,选入广东省第二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  其他学术经历:  2000.1-2002.12,德国普通微生物学会会员。  2004.10-现今,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  2005.3-现今,中国土壤学会会员  2005.4, 担任第一届植物-微生物相互关系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Board,www.bioweb.fi)。  2005.3-现今,中国遗传学会会员。  2006.10-2011.10,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7.12-现今,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发表的部分论文:  1. Zhiyuan Tan*(通讯作者), Guixiang Peng, Peizhi Xu, Shaoying Ai, Hushuan Tang, Guoxia Zhang, Fengyun Zeng. Diversity and high nitrogenase activity of endophytic diazotrophs isolated from Oryza rufipogon Griff. 2009,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 54: 2839-2848.  2. Guixiang Peng, Wu Zhang, huifen Luo, Hongwei Xie, Weihao Lai, and Zhiyuan Tan*(通讯作者). Enterobacter oryzae sp. nov., a nitrogen-fixing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wild rice Oryza latifolia. Int. J. Sys. Evol. Microbiol. 2009, 59: 1650 – 1655.  3. 赵现伟,彭桂香,张志英,邱永雄,张泽民,张桂权,谭志远*(通讯作者). 细菌聚类新方法: ddT聚类技术分析香根草联合固氮菌多样性. 科学通报, 2010, 55(7): 562-571.  4. 谭志远*(通讯作者), 彭桂香, 徐培智, 艾绍英, 唐栓虎, 张国霞, 曾凤云.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内生固氮菌多样性及高固氮酶活性. 科学通报, 2009, 54(13) 1885-1893.  5. 赵现伟,Chaudhary Hassan Javed,何玉梅,张志英,彭桂香,谭志远*(通讯作者). 先锋牧草-香根草联合固氮菌多样性研究. 微生物学报. 2009, 49(11), 21-28.  6. 冯宏,郭彦彪,林日强,彭桂香,谭志远*(通讯作者). 类芦和狗牙根内生固氮菌初步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9, 17(5):465-470.  7. 彭桂香, 谭义, 李金泉, 刘向东, 谭志远*(通讯作者). 脂肪酸图谱分析稻属相关种的多样性.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 28(5):153-158.  8. Guixiang Peng, Qinghua Yuan, Huaxing Li, Wu Zhang, Zhiyuan Tan*(通讯作者). Rhizobium oryzae sp. nov., isolated from wild rice Oryza alta. Int. J. Sys. Evol. Microbiol. 2008, 58: 2158-2163.  9. Guo Xia Zhang, Gui Xiang Peng, En Tao Wang, Hui Yan, Qing Hua Yuan, Wu Zhang, Xu Lou, Hui Wu, Zhiyuan Tan*(通讯作者). Diverse endophytic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isolated from wild rice Oryza rufipogon and description of Phytobacter diazotrophicus gen. nov. sp. nov. Arch. Microbiol. 2008, 189: 431-489。  10. En Tao Wang, Zhi Yuan Tan, Xian Wu Guo, Rolando Rodríguez-Duran, Gisela Boll, Esperanza Martínez-Romero. Diverse endophyt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a leguminous tree Conzattia multiflora grown in Mexico. Arch. Microbiol. 2006, 186 (4), 251-259.  11. Guixiang Peng, Huarong Wang, G.uoxia Zhang, Wei Hou, Yang Liu, Eentao Wang and Zhiyuan Tan*(通讯作者). Azospirillum melinis sp. nov., a group of diazotrophs isolated from tropical molasses gra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006, 56, 1263-1271.  12. Zhiyuan Tan, Thomas Hurek, and Barbara Reinhold-Hurek. Effect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plant genotyp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nifH gene pools in roots of rice.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3, 5(10): 1009-1015.  13. Zhiyuan Tan and Barbara Reinhold-Hurek. Dechlorosoma suillum Achenbach et al. 2001 is a later subjective synonym of Azospira oryzae Reinhold-Hurek & Hurek, 200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003, 53(4): 1139-1142.  14. Zhiyuan Tan, Thomas Hurek, Prasad Gyaneshwar, Jagdish K. Ladha and Barbara Reinhold-Hurek. Specific detection of Bradyrhizobium and Rhizobium strains colonizing rice (Oryza sativa) roots by 16S-23S ribosomal DNA intergenic spacer-targeted PCR. 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1, 67(8): 3655-3664.  15. Zhiyuan Tan, Fengling Kan, Guixiang Peng, Entao Wang, Reinhold-Hurek Barbara, and Wenxin Chen. Rhizobium yanglinganum sp. nov. isolated from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001, 51(3): 909-914.  16. Zhiyuan Tan, Thomas Hurek, Prasad Gyaneshwar, Jagdish K. Ladha and Barbara Reinhold-Hurek. Novel endophytes of rice form a taxonomically distinct subgroup of Serratia marcescens. Systematic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1, 24: 245-251.  17. Zhiyuan Tan, Entao Wang, Guixiang Peng, Ming-e Zhu, E. Martinez-Romero, and Wenxin Chen.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a isolated from wild legumes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1999, 49: 1457-1469.  18. Zhiyuan Tan, Xiaodong Xu, Entao Wang, Junlian Gao, Esperanza Martinez-Romero and Wenxin Chen. Phylogenetic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Mesorhizobium tianshanense and related rhizob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1997, 47(3): 874-879.  19. Ge Hong Wei, Zhi Yuan Tan, Ming E Zhu, En Tao Wang, Su Zhen Han and Wen Xin Chen. Characterization of rhizobia isolated from legume species within the genera Astragalus and Lespedeza grow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nd description of Rhizobium loessense sp. nov.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003, 53: 1575-1583.  20. En Tao Wang, Feng Ling Kan, Zhi Yuan Tan, Ivonne Toledo, Wen Xin Chen and Esperanza Martinez-Romero. Diverse Mesorhizobium plurifarium populations native to Mexican soils. 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2003, 180: 444-454.  21. Entao Wang, Zhiyuan Tan, Anne Willems, Barbara Reinhold-Hurek and Esperanza Martínez-Romero. Sinorhizobium morelense, sp. nov. a Leucaena leucocephala- associating bacterium that is highly resistant to multiple antibio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002, 52: 1687-1693.  22. Guixiang Peng, Zhiyuan Tan, Entao Wang, Barbara Reinhold-Hurek, and Wenxin Chen. Identification of isolates from soybean nodules in Xinjiang region as Sinorhizobium xinjiangense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S. xinjiangense from S. fredi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002, 52: 457-462.  23. Gehong Wei, Entao Wang, Zhiyuan Tan, Minge Zhu, and Wenxin Chen. Rhizobium indigoferae sp. nov. and Sinorhizobium kummerowiae sp. nov., respectively isolated from Indigofera spp. and Kummerowia stipulac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002, 52: 2231-2239.  24. Jun-Lian Gao, Sarah Lea Turner, Feng Ling Kan, En Tao Wang, Zhi Yuan Tan, Yu Hui Qiu, Jun Gu, Zewdu Terefework,. Peter W. Young, Kristina Lindstrom and Wen Xin Chen. Mesorhizobium septentrionale sp. nov. and Mesorhizobium temperatum sp. nov., isolated from Astragalus adsurgens growing in the northern regions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004, 54: 2003-2012.  25. Aimin Yan, Entao Wang, Fenglin Kan, Zhiyuan Tan, Xinhua Sui, Barbara Reinhold-Hurek & Wenxin Chen. Sinorhizobium meliloti associated with Medicago sativa and Melilotus spp. in arid saline soils in Xinjiang,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000, 50: 1887- 1891.  26. Thomas Hurek, Zhiyuan Tan, Natarajan Mathan, Tanja Egener, michaela Engelhard, Prasad Gyaneshwar, Jagdish K. Ladha, Barbara Reinhold-Hurek. Novel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the roots interior of rice. The quest for nitrogen fixation in rice (Edited by J. K. Ladha and P. M. Reddy). Pp. 47-62. 1999. IRRI.  27. Barbara Reinhold-Hurek, Zhiyuan Tan and Thomas Hurek. Genus Azoarcus Reinhold-Hurek, Hurek, Gillis, Hoste, Vancanneyt, Kersters and De Ley 1993, 582VP.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第二版). 2006. 此书是细菌分类学的国际权威手册。  28. 王华荣, 彭桂香, 张国霞, 侯伟, 谭志远*(通讯作者). 糖蜜草内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 生态学报. 2006, 26(8): 2566-2571.  29. 张国霞, 茅庆, 何忠义, 谭志远*(通讯作者). 陵水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内生菌的固氮及溶磷特性.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6, 12(4): 457-460.  30. 彭桂香, 王华荣, 张国霞, 侯伟, 袁清华, 谭志远*(通讯作者). 糖蜜草内生固氮菌IS-PCR和16S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6(4): 73-76.  31. 彭桂香, 陈文新, 谭志远*(通讯作者).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用于亲缘关系密切的根瘤菌种群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5(4): 58-62.  研究项目:  1. 促水稻生长、抗病和固氮的内生菌的鉴定及分子标记(30300001),2004.1-2004.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  2. 野生稻内生固氮菌系统发育及分子遗传研究(30470002),2005.1-200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  3.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水稻内生固氮菌新类群的多相分类研究,2005, 项目主持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第一届植物-微生物相互关系国际会议,2005, 项目主持人。  5. 禾草内生固氮菌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学研究(30770001),2008.1-201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  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2008.1-2010.12, 项目主持人。  7. 功能型生物有机肥研发及示范, 2007.7-2008.7, 广东省攻关项目,项目主持人。  8. 亚热带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2008.1-2008.1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经费子项目。  9. 根瘤菌生物多样性、环境及其与固氮作用相关性研究,2010.1-2012.12,973项目子项目。
  • 李小琴
  • 李小琴  育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020-85285332(TEL)  (FAX)  ·电子邮件:xiaoqinli2000@126.com  ·个人主页:  :  李小琴,女,1967年生,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小琴教授于2000年获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2002-2003年赴俄罗斯季米亚捷夫农业大学做访问学者。多次赴美国、法国、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李小琴教授1990年一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从事甜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及教学工作,现为中国玉米专业委员会鲜食玉米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20年来,李小琴教授曾主持承担过30多项国家、省部、厅级甜玉米科研课题,作为第一完成人共育出了4个甜玉米品种,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获得农业部、教育部、广东省等3项奖励,在优质型甜玉米品种选育和甜玉米品质遗传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工作经历:  1990.7~1993.7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助教  1993.7~1999.10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助理研究员  1999.10~2004.12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2.8~2003.8 俄罗斯,莫斯科季米亚捷夫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访问学者  2004.12~至今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7~2006.7 挂任广东省阳东县县长助理、副县长  2007.4-2009.3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2009年3月至今 华南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办公室主任  奖励和荣誉 :  1994.10 选育甜玉米新品种“超甜43”,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12 获中国教育部与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颁发的“青年教师三等奖”。  2004.8 主持获得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1项。  1. 发表的部分论文:  李小琴,万邦惠,刘纪麟等,(2004) 玉米新不育胞质WB的线粒体类质粒鉴定.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5:118-119  2. 李小琴,万邦惠,刘纪麟等,(2004) 玉米新不育胞质WBMs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观察.中国农业科学,37:1261-1264  3. 李小琴,万邦惠,刘纪麟等,玉米细胞质线粒体DNA RFLP分类研究.作物学报,2001,27(4):476-481  4. 李小琴和吴景强,(2002) 我国甜玉米育种概况及面临的挑战.作物杂志,45-46  5. 周淑梅,李小琴,孙秀东,(2008) 甜玉米子粒果皮厚度变化规律的研究.作物杂志,17-20  6. 张士龙,周淑梅,王青峰,李小琴,(2008) 玉米籽粒果皮厚度变化规律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0-13  研究项目:  1. 优质高产甜玉米新品种选育与加工技术研究课题主持人, 2006A20203003 2006-2010省攻关  2. 优质抗逆抗病甜、糯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推进课题主持人, 2007A020400002 2007-2010 省攻关  3. 优质耐热型甜玉米新品种选育与示范课题主持人, 2006-2008 广东省农业厅  4. 优质甜玉米循环产业示范与推广课题主持人, 2007BAD89B14 2008-2011 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  5. 优质甜玉米种质资源引进利用与品质遗传课题主持人, 2008B050100046 2008-2011 省攻关  6. 特用玉米育种攻关课题主持人, 2009-2010 省农业厅  7. 高产型甜玉米的选育课题主持人, 2009-2010 省农业厅  8. 甜玉米维生素E基因QTL定位研究课题主持人, 31071427 2011-2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 高品质甜玉米种质资源引进利用与研究课题主持人, 2010.11-2011.12 广东省农业厅
  • 张志胜
  • 张志胜  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020-38297154(TEL)  (FAX)  ·电子邮件:zszhang@scau.edu.cn  ·个人主页:  :  张志胜,男,1965年出生。江苏睢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主要从事植物生物技术,植物细胞工程、高级作物育种学、植物细胞遗传学等课程的教学。  主要科研方向为花卉遗传育种。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二级证书)、  广东省教学改革二等奖等奖励(第二完成人),1998年获“南粤教坛新秀”称号。  学习经历  1984.9-1988.6 江苏农学院(现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8.9-1991.6 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1996.10-1997.9 波兰波兹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进修植物育种和种子工程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8.9-2002.6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1.7-迄今 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工作,历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  现为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成员,兼任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五年主持的部分项目:  1. 广东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香型大花蕙兰新品种选育和生产示范研究(2006A20201002,2008-2010);  2. 广东省“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墨兰试管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细胞品种的创制》(2008-2010,2007A020300009-3);  3.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项目《企剑白墨种苗工厂化繁殖技术研究与栽培示范》(2008-2010,2008B090500213);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用2n配子创建墨兰多倍体资源》(30972029,2010-2012);  5.国家‘948’项目《切叶一叶兰新品种及生产技术的引进和创新研究》(2008-Z19,2008-2009)  近五年发表的论文(部分):  1.王木桂,曾瑞珍,谢利,高许花,张志胜.墨兰多倍体的离体诱导和鉴定.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132-136  2. Du, Baogui; Nian, Hai; Zhang, Zhisheng; Yang, Cunyi. Effects of aluminum on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peroxidase activities,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 the roots and calluses of soybeans differing in aluminum tolerance . 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 2010, 32 (5):883-890  3.周建金, 曾瑞珍, 刘芳, 易懋升, 黎扬辉, 张志胜.不同倍性蝴蝶兰杂交后代的染色体倍性研究. 园艺学报, 2009, 36(10)  4.周建金, 谢利, 黎杨辉, 杜宝贵, 张少华, 张志胜.不同倍性蝴蝶兰杂交种子的离体培养。种子. 2009, 28(7): 45-49  5.梁凤龙, 杜宝贵, 曾瑞珍, 黎杨辉, 曾飞燕,张志胜.红掌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离体高效培养体系的建立.生物技术通报,2009,S1:184-188  6.龚明霞, 黎杨辉, 周强, 易懋升, 张少华, 张志胜.影响观赏凤梨种子离体萌发的因素,种子,2008,27(12): 42-45  7.张志胜, 黎扬辉, 姜蕾, 李运, 王朱莹, 夏晴, 易懋升.红掌四倍体的离体诱导及其鉴定.园艺学报2007, 34 (3) : 729 - 734  8.姜蕾,兰天维,黎扬辉,易懋升,梁彩红,张志胜.影响红掌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芽分化的因素.种子, 2006, 25(11): 26-30  9.姜蕾,易懋生,兰天维,黎扬辉,夏晴,张志胜. 红掌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种子, 2006, 25(1): 19-22  10.Zhisheng Zhang, Yonggen Lu, Xiangdong Liu, Jiuhuan Feng. Nuclear and cell migration during pollen development in rice (Oryza sativa L.). Sex. Plant Reproud, 2005, 17:297-302.  11.张志胜, DORNA Hanna脱落酸引发对夜香紫罗兰种子萌发的效应(英文).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5, 13(3):224-228  12.张志胜,谢利,萧爱兴,何琼英,姜蕾.秋水仙素处理兰花原球茎对其生长和诱变效应的研究. 核农学报, 2005, 19(1): 19-23  13.龚明霞, 黎杨辉,周强,易懋升,张少华,张志胜。影响观赏凤梨种子离体萌发的因素。种子,2008,27(12):42-45  14.Zhi-Sheng Zhang, Yong-Gen Lu*, Xiang-Dong Liu, Jiu-Huan Feng & Gui-Quan Zhang. Cytological mechanism of pollen abortion resulting from allelic interaction of F1 pollen sterility locu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Genetica,2006, 127:295-302.  15.梁钾贤,陈彪,张志胜(通讯作者).光温互作和培养基中的附加成分对香蕉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6, 42(3):401-405  16.陈云喜. 何丹丹. 廖浩如. 叶燕兰. 文志华. 张志胜. 影响墨兰×兔耳兰根状茎芽分化的因素.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65-69  17.王木桂, 曾瑞珍, 谢利, 黎扬辉, 曾飞燕, 杜宝贵, 张志胜.大花蕙兰四倍体的离体诱导和鉴定. 西北植物学报,2010 ,30 (1) :0056 – 0062  18.周欢, 谢磊, 郭和蓉, 张志胜. 百合科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5):1233-1237  近五年相关论著  1. 《中国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花卉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张志胜参编)  2. 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张志胜副主编)  3. 种子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编)  4.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参编)  近五年成果  1.《墨兰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工厂化生产示范》。广州市番禺区科技局,2006(第二完成人)  2.红掌新品种‘旭日红掌’。广东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9(第二完成人)  3.红掌新品种‘彩霞红掌’。广东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9(第二完成人)  4.红掌新品种‘朝霞红掌’。广东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2010(第二完成人)  5.红掌新品种‘贵妃红掌’。广东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2010(第四完成人)  6.红掌新品种‘妃子笑红掌’。广东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2010(第四完成人)  7.红掌新品种‘白雪公主红掌’。广东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2010(第四完成人)  8.观赏凤梨新品种‘步步高凤梨’。广东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2010(第二完成人)  9.观赏凤梨新品种‘幸运星凤梨’。广东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2010(第二完成人)
  • 孔旭晖
  • 孔旭晖  研究员  ·联系方式:020-85280211(TEL)  020-85280211(FAX)  ·电子邮件:xuhuikong@scau.edu.cn  ·个人主页:  孔旭晖,1964年8月生,男,吉林榆树人,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广东省科技评估中心立项评估咨询专家、广东省政府采购中心、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等评标专家、广东省草业与环境协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水土保持植物与生态工程。1996-1997年曾任沈阳市园林树木研究所所长;1998年1月-1998年8月曾任沈阳市花卉科学研究所所长;2002-2008年曾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副所长,2003年晋升为研究员,2009年9月至今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工作。近年来组织实施了国家计委“广东现代花卉示范基地”、农业部“广东香根草种苗繁育基地”等项目;近期主持世界自然保联盟(IUCN)国际合作项目“广东惠州龙门社会经济基线调查及替代生计模式研究”、广东省科技厅“稀土尾矿植被重建及水土流失、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香根草等植物在铁尾矿水土流失、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等项目;其中“矿山植被生态恢复技术及植被生态稳定性跟踪评估研究”项目获201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3等奖,排名第4;2004年获“水生植物种植浮筏”专利1项,排名第2。  1、发表的主要论文:  1)、Xuhui Kong,Weiwen Lin,Biqing Wang,and Fuhe Luo. 2003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tiver and Exhabition:Study on Vetiver’s Purification for Wastewater from Pig Farm,China Agricultural Press,Beijing,170-173。  2)、Xuhui Kong,Weiwen Lin,et al. 2003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tiver and Exhabition:A Preliminary Experiment on Slope Rehabilitation with Vetiver and Native Plants in South China,China Agricultural Press,Beijing, 391-393。  3)、高丽霞,孔旭晖等,广东采石场人工植被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孔旭晖,高丽霞,洪浩,香根草系统及其在广东的研究与应用,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379-383。  5)、梅瑜,孔旭晖,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污水净化的研究进展,广东农业科学,2010,37(2):155-157。  6)、Xuhui Kong, Fuhe Luo, Lixia GAO,et al. 2011,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Use of Vetiver Grass for Revegetation in Rare Earth Mine , South China.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USA,ISBN:978-1-935068-97-6。  2、成果与专利:  1、矿山植被生态恢复技术及植被生态稳定性跟踪评估研究(201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4;  2、林伟文、孔旭晖、罗富和,水生植物种植浮筏(专利号:ZL 2004 2 0071503.X)  3、从事技术服务工作情况:  自2000年以来,开展了香根草用于高速公路边坡水土流失治理;猪场污水净化;采石场植被恢复;铁尾矿水土流失及污染治理;稀土尾矿植被重建及水土流失、污染治理等项目的技术示范与推广。
  • 陈志强
  • 陈志强,男,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主任。目前兼任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农学会副会长,中国水稻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农学通报》副主编,《广东农业科学》副主编,《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中国农业科学》编委。  在广东率先开展水稻航天育种研究,“十五”以来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农业攻关重大项目等省部级课题二十余项。通过这些研究,先后在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以及核心学术刊物发表30多篇研究论文,从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多角度、多层次揭示水稻空间诱变机理和性状的变化规律以及空间诱变特异种质诱变成因,部分研究结果以论文发表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中国水稻科学》、《生物物理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在广东率先利用空间诱变技术成功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华航一号”,2001、2003年分别通过了广东省和国家品种审定(第一完成人),在广东省及华南稻区累计推广种植500多万亩。以第一完成人选育的优质高产广适两系杂交稻新品种“培杂泰丰”分别于2004、2005年通过广东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并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超级稻主推品种,该品种在华南稻区累计推广种植200多万亩。近年来,先后选育出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培杂航七”、“培杂88”、“培杂航香”、“培杂130”及优质高抗水稻品种“胜巴丝苗”,“华航丝苗”、“金航丝苗”、“红荔丝苗”等一批航天育种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推广。创建了一批航天诱变新种质,并获得四项新品种保护权。《航天育种优质稻新品种“华航一号” 推广应用》2004年获得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曾获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国家星火计划先进个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广东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 王建武
  • 王建武  教授  ·联系方式:020-38604886(TEL)  (FAX)  ·电子邮件:wangjw@scau.edu.cn  ·个人主页:  王建武 男,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南农业大学 “十一五”科研先进工作者和研究生教育先进管理者,和“教书育人”二等奖获得者,“千百十”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低碳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技厅农业科技战略专家。主要从事循环农业和转基因作物生态风险评价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分别获得生态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4月在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后出站并留校任教。2001年8月至11月在美国Purdue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从事Bt玉米抗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国家公派在美国Purdue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从事玉米诱导抗性分子机理研究。已主持完成国家 “十一五”支撑计划、国际合作、省攻关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16项,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2篇,撰写专著4部。“荔枝品质保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和“华南经济区现代化创汇农业发展模式与综合技术研究”获200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绿色食品荔枝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获2008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排名第一)。“抗虫转基因作物杀虫蛋白的环境行为及其风险防范技术研究”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的验收。目前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产地环境安全技术研究与示范”和“珠江三角洲农田资源循环模式与规模化配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6项。  2004-2010年间,招收硕士研究生25人,博士研究生5人,博士后2人;出站博士后2人,毕业博士2人、硕士生12人,联合培养毕业博士2人。承担了本科生《生态学基础》、《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农业生态学》、《生态学各论》、《生态学专业概论》、《环境生态学专题》六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研究生《生态学专业英语》和《现代生态学进展》的教学工作。作为主讲教师之一,《农业生态学》2006年和2007年分别被评为广东省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007年获得国家级农科生态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立项。参编的教材《农业生态学》获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2005年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励。  近年出版的著作及发表的相关论文主要有:  1. 王建武等著. 珠江三角洲循环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2. 王建武等著. 珠江三角洲农田典型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3. 王建武, 冯远娇, 聂呈荣著.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评价-以转Bt基因玉米为例.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4. Yuanjiao Feng, Lin Ling, Huizhi Fan, Yinghu Liu, Fengxiao Tan, Yinghua Shu, Jianwu Wang*, Effects of temperature, water content and pH on degradation of Cry1Ab protein released from Bt corn straw in soil,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1,43(7): 1600-1606  5. Shu Y H, Du Y, Wang J W*.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patterns of Spodoptera litura heat shock protein70/90, and their response to zinc stress.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2011, 158(1): 102-110.  6. Shu, Y. H., J. W. Wang, et al. The first vitellogenin receptor from a Lepidopteran insect: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expression patterns and RNA interference analysis.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2011, 20(1): 61-73.  7. Feng Y J, Wang J W*, Jin Q.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 damage induced systemic response in chemical defence in Bt corn (Zea mays L.). Allelopathy Journal, 2010, 26(1): 101~112  8. Tan F X, Wang J W*, Feng Y J, Chi G L, Kong H L, Qiu H F, Wei S L. Bt corn plants and their straw have no apparent impact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Plant Soil, 2010, 329: 349~364  9. Feng Y J, Wang J W*, Luo S M, Jin Q, Fan H Z, Su Y J, Liu Y H. Effects of exogenous application of jasmonic acid and salicylic acid on the leaf and root induction of chemical defence in maize (Zea mays L.). Allelopathy Journal, 2010, 25(1): 133~146  10. 李志贤,王建武*,杨文亭,舒迎花,杜清,刘丽玲,舒磊. 甘蔗/大豆间作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03): 734–740.  11. 李志贤, 冯远娇, 杨文亭, 王建武*. 甘蔗间作种植研究进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4): 884~888  12. 冯远娇, 金琼, 王建武*. 机械损伤对Bt玉米化学防御的系统诱导效应.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6): 695~703  13. 秦 钟, 王建武*, 章家恩, 骆世明, 徐华勤, 赵本良. 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DEA分析与有效性评价.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6): 904~913  14. 迟国梁, 谭炳昌, 王建武*. 斜纹夜蛾取食对Bt 玉米挥发物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4): 1007~1013  15. 冯远娇, 陈卓娜, 王建武*, 杨文亭, 谈凤笑. Bt玉米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与养分含量的变化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3): 486~491  16. 李志贤, 王建武*, 杨文亭, 舒磊, 杜清, 刘丽玲. 广东省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效益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3): 627~631  17. 秦钟, 王建武*, 章家恩, 骆世明, 徐华勤, 叶延琼.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2): 428~433  18. 王建武, 范慧芝, 冯远娇. 不同还田方式对Bt玉米秸秆中Bt蛋白田间降解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09, 28(7): 1324~1329  19. 苏贻娟, 冯远娇, 罗赐君, 王建武*.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叶片中的酚酸类化合物. 玉米科学, 2009, 17(5):166~168  20. 冯远娇, 王建武*, 苏贻娟, 骆世明. 茉莉酸在玉米地上部与地下部系统性诱导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8): 2726~2735  21. 冯远娇, 王建武*, 骆世明. 叶片涂施茉莉酸对玉米幼苗防御反应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4): 812~823  22. 冯远娇, 王建武*, 骆世明. 外源茉莉酸处理地下部对玉米化学防御反应影响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8): 1883~1890  23. 秦钟, 王建武, 章家恩, 骆世明, 徐华勤, 叶延琼. 广东省循环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障碍度诊断. 生态科学,2009, 28(3): 264~271
  • 卢小良
  • 卢小良  教授  ·联系方式:(TEL)  (FAX)  ·电子邮件:xiaolianglu@x263.net  ·个人主页:  卢小良,研究员,学历:大学本科,所学专业:农学,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南方草业中心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系主任、生物能源研究所能源作物研究室主任。1982年起从事牧草育种研究与教学至今,从2002年到2005年主持或参与申报了草业科学的本科专业、硕士点和畜牧学博士点下的草业科学方向。独立完成、主持或参加33项科研课题,获奖6项,发表论文45余篇,专著3本,编写教材2本。现任中国草原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奶业协会顾问、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  在遗传育种和引种研究方面,引种了典型的亚热带优质草种岸杂1号狗牙根、热带草种墨西哥类玉米、矮象草种,研究了玉米属的两个种的遗传特性和远缘杂交优势利用技术,育成品种华农1号青饲玉米,长期进行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光周期对玉米发育生物学的研究。  一、 公开发表的论文  1. 光周期对青饲玉米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热带农业工程2009(3)  2. 不同饲料配比对清远乌鬃鹅生长发育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2008.11  3. 羊草干草喂饲奶牛的试验,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2008.11  4. 光周期与氮肥互作对华农1号青饲玉米碳氮代谢相关酶的影响,草业学报2008(4)  5. 光质对草坪草生产发育影响研究进展,热带农业科学2008(4)  6. Effect of Photoperiod on Winter Regrowth of Zoysia Japonica cv. Lanyin No.III,国际园艺年会论文集2007.8  7. 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的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思路,草原与草坪2005(4)  8. SSRt ISSR标记及其在牧草遗传与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草业科学2005(02)  9. 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饲料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2增刊  10.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饲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2增刊  11.狼尾草属牧草在南亚热带的引种试验,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2增刊  12.华农1号青饲玉米营养品质性状研究,广东农业科学1995(5)  13.运用价值工程选育青饲玉米良种,价值工程1995(1)  二、 公开出版的著作  1. 产业价值工程——三高农业·科教文卫,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饲草生产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草坪科学实习试验指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 水土保持工程植物运用图解,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 草业大辞典,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三、 主要科研情况  1.牧草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85攻关课题广东省科委1991-1995  2.抗旱耐盐碱转基因狗牙根和柱花草新品系的选育,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专项,国家科技部2003-2004  3.华农1号青饲玉米推广及产业化技术开发,华南农业大学推广基金项目2003-2005  4.华农1号青饲玉米成果转化,珠海清茵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3-2005  13. 高产优质牧草引种示范与利用,广州市农业高效技术示范区建设(子课题)广州市农业局2003  5. 丰产、优质饲料稻品种筛选和新品种选育,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 2006-2010  6. 木本豆科饲料植物胡枝子产业化示范,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 2006-2009  7.狼尾草属高密度能源植物品种选育及能源转化技术研究,广东省计划项目,2006-2010  8.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饲用新材料研究),联合资助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2007-2010  9.人工草地优质牧草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7-2010  10.象草新品系与近缘品种遗传分化的分子基础和构件生物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2009  11. “华农1号”青饲玉米种子生产,农业部专项项目,2008-2009  12. 玉米第10染色体大刍草单片段导入系的建立,校长科学基金项目,2008-2009  四、获奖情况:  1.华农1号青饲玉米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国家登记。1993  2. 93-324D型鲜草捣泥机通过广东省畜牧局主持的成果鉴定。1993  3.“墨西哥类玉米引种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  4.“全国多年生当家草种区划”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  5.“矮象草、8493青饲类玉米的推广应用”获广西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农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
  • 蔡昆争
  • 蔡昆争  教授  ·联系方式:020-38297175(TEL)  (FAX)  ·电子邮件:kzcai@scau.edu.cn  ·个人主页:  蔡昆争,男,1970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和农业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工作。为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会员、国际根系研究学会(ISRR)会员、中国生态学会和中国农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2002-2011)、广东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评审专家。1995年获农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生态学理学博士学位。自2001年以来曾到美国、日本、荷兰、南非、印度、越南访问和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培养的研究生曾获得南粤优秀研究生奖(2008)和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9)。主要讲授《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学》、《普通生态学》和《生态学文献综述与专题讨论》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编和参加编写多部国家级教材或专著多部。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作物逆境生理生态学、循环农业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目前主持和参加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在国内外刊物《Physiologia Plantarum》、《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Acta Physiologia Plantarum》、《Plant Signal & Behaviour》、《IRRN》、《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发表学术文章60多篇。为国外《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Phytopathology》、《African Journal Biotechnology》、《Plant Pathology》、《Acta Physiologia Plantarum》、《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及国内《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10多个刊物的审稿者。  研究领域和方向 :  作物逆境生理生态学  硅与植物的逆境胁迫  根系生物学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的机理及技术  循环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主持和参与的部分课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硅介导稻瘟病抗性的根系作用机理(31070396) ,2011.1-2013.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稻覆膜旱作增产的根系生理生态学机制(30100107)”,2002.1-2004.12  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覆膜旱作水稻增产的根系生理生态机制研究(20000636)”,2001.1-2003.12  主持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广东季节性干旱地区水稻高效用水模式与技术体系”( 2007B020711005),2007.7-2010.7  主持国家973项目子专题“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生态环境机制”,2006.1-2010.12。  主持McKnight Foundation子专题 “大豆耐低磷的生态适应性研究”,2002.1-2005.12  副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硅增强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根系调控机理(20094404110007),2010.1-2012.12  副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干旱逆境条件下信号物质茉莉酸(JA)诱导水稻抗旱的机理研究(20060564017),2007.1-2009.12  参加欧盟国际合作项目“Highland aquatic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ant agreement no 203015) (2009.1-2012.12)。  参加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珠江三角洲集约化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2007BAD89B14),2008.1-2010.12。  参加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珠江三角洲农田资源循环模式与规模化配置技术研究”(2008A020100011),2008.7-2010.12。  参加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产地环境安全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A020101005)”,2009.1-2011.12。  发表的部分文章:  1. Gao Dan,Cai Kunzheng,Chen Jining et al.Silicon enhances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and adjusts inorganic ion level in Magnaporthe grisea infected rice leaves, Acta Physiologia Plantarum, 2011,33: 675 682。(SCI收录, 通讯作者)  2. Chen Wei Yao Xiaoqin, Cai Kunzheng et al. Silicon alleviates drought stress of rice plants by improving plant water status, photosynthesis and mineral.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11,142:67–76 (SCI收录, 通讯作者)  3. Yao Xiaoqin, Chu Jianzhou, Cai Kunzheng et al. Silicon improves the tolerance of wheat seedlings to Ultraviolet-B stress.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11,143(1):507-517 (SCI收录)  4. Cai Yixia, Liu Chunxiang, Wang Wei, Cai Kunzheng. Varietal differences in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ice kernels during grain 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11,91: 1977 –1983 (SCI收录)  5. Liu Jun,Cai Kunzheng, Luo Shiming et al. Soil phosphorous status and phosphorus cycling as influenced by soybean genotypes on an acidic low- phosphorus soil of southern China.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2010,15:1838-1849。(SCI收录, 通讯作者)  6. Cai Kunzheng,Gao Dan,Luo Shiming et al. Physiological and cytological mechanisms of silicon induced resistance in rice against blast disease. Physiologia Plantarum,2008,134:324-333 (SCI收录)  7. Cai Kunzheng,Gao Dan,Chen Jining Shiming. Probing the mechanisms of silicon-mediated pathogen resistance, Plant Signal & Behaviour, 2009, 4(1):1-3  8. Shen Hong, Yan Xiaolong, Cai Kunzheng.2004.Differential Al resistance and citrate secretion in the tap and basal roots of common bean seedlings. Physiologia Plantarum,121: 595–603. (SCI收录)  9. Cai Kunzheng,Luo Shing,Duan Shunshan.2001.Yield response of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to root damage at heading stage. IRRN,26(1):41-42.  10. Cai Kunzheng, Luo Shiming, Fang Xiang.2006. Effects of cultivating rice crop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with film mulching on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IRRN,31(1):28-29.  11. 乔振江,蔡昆争,骆世明,低磷和干旱胁迫对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磷效率的影响. 生态学报,2011,31(19):5578-5587. ( 通讯作者)  12. 文晓慧,蔡昆争,葛少彬等.硅在镉和锌复合污染中的抗性作用,华北农学报,2011,5:1-8. (通讯作者)  13. 高丹,陈基宁,蔡昆争等.硅的分布、吸收及其在植物病害逆境胁迫中的抗性作用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0,30(10):2745-2753 (通讯作者)  14. 赵娜,林威鹏,蔡昆争等.家畜粪便堆肥对番茄青枯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生态学报,2010,30(19):5327-5337 (通讯作者)  15. 蔡昆争,吴学祝,骆世明.抽穗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和根叶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生态学报,2008,28(12):6148-6158  16. 蔡昆争,吴学祝,骆世明.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水稻根叶渗透调节物质变化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2008,32(2):491-500。  17. 赵娜,蔡昆争,汪国平等.家畜堆肥诱导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及其生理机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5):2058-2063 (通讯作者)  18. 董桃杏,蔡昆争,张景欣,荣辉,谢国政,曾任森,茉莉酸甲酯对水稻幼苗的抗旱生理效应,生态环境,2007,16(4):1261-1265 (通讯作者)  19. 蔡昆争,骆世明,方祥.水稻覆膜旱作对根叶生理特性、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生态学报,2006,26(6):1903-1911。  20. 蔡昆争,骆世明,段舜山.水稻根系在根袋处理条件下对氮养分的反应,生态学报,2003,23 (6) :1109-1116。  21. 蔡昆争,沈宏.根:植物与土壤的动态界面,生态学报,2002,22(1):139-140。  22. 蔡昆争,骆世明.不同生育期遮光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999,10(2):193-196。  23. 段舜山,骆世明,蔡昆争.生态系统原理与可持续农业,应用生态学报,1997,8(6):663-668。  编写和出版的教材:  蔡昆争主编,作物根系生理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蔡昆争副主编,普通生态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蔡昆争副主编,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蔡昆争副主编,珠江三角洲农田典型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蔡昆争副主编,珠江三角洲循环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蔡昆争参编,《农业生态实验与指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蔡昆争参编,《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修》,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蔡昆争参编,《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 刘向东
  • 刘向东  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TEL)  (FAX)  ·电子邮件:xdliu@scau.edu.cn  ·个人主页:  :  刘向东,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广东省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遗传学》负责人,国家特色专业(农学专业)负责人。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 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85年6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6月在福建农学院获硕士学位;1995年5月在华南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85年7月-1995年5月在福建农学院遗传所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及相关理论研究。1995年6月至今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科研和教学工作。1994-1999期间,曾先后6次前往香港大学植物学系从事水稻生殖发育和遗传研究。2004年6月至12月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前往丹麦皇家兽医与农业大学从事植物细胞生物学研究。  在教学方面:主讲本科生《遗传学》和研究生《植物生殖生物学》课程。至今已培养26名硕士和5名博士。获华南农业大学“十五”和“十一五”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作为核心成员承担教育部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计划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各1项、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0多项。先后有2项基础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技奖(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和《科学通报》等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24篇。  近年(2007-2011)发表的主要论文(本人为通讯作者的论文 ):  He JH, Shahid MQ, Li YJ, Guo HB, Cheng XA, Liu XD and Lu YG. Allelic  interaction of F1 pollen sterility loci and abnormal chromosome behaviour caused  pollen sterility in intersubspecific autotetraploid rice hybrid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1. doi:10.1093/jxb/err098  Tong J F, Li Y H, Yang Y X, Shahid M Q, Chen Z X, Wang Lan, Liu X D and Lu  Y G. Molecular evolution of rice S5n and functional comparison among different sequences. Chinese Sci Bull, 2011, 56, doi: 10.1007/s11434-011-4534-8  He JH, Shahid MQ, Chen ZX, Cheng XA, Liu XD and Lu YG. Abnormal PMC  microtubul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chromosome behavior resulted in low pollen  fertility of an intersubspecific autotetraploid rice hybrid, Plant Syst Evol.2011,  291:257–265. (DOI 10.1007/s00606-010-0386-y)  Muhammad Qasim Shahid, Guifu Liu, Jinquan Li, Muhammad Naeema, Xiang-Dong  Liu. Heterosis and gene action study of agronomic traits in diploid and  autotetraploid rice.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 - Plant Soil Science,  2011, 61: 23-32. (DOI: 10.1080/09064710903428140)  Wei Chang Min, Wang Lan Yang Youxin, Chen Ahixiong, Shahid Muhammad Qasim, Li Jinquan, Liu Xiangdong, Lu Yonggen. Identification of an S5n allele in Oryza rufipogon Griff. and its effect on embryo sac fertility.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13):1255-1262. (doi: 10.1007/s11434-010-0154-y)  Muhammad Qasim Shahid, Sun Jianfan, Wei Changmin, Zhang Peng, Liu Xiangdong. 2010. Studies on the Abnormality of Embryo Sac and Pollen Fertility in Autotetraploid Rice During Different Growing Seasins. Pak.J.Bot. 42(1):7-19  Hu CY, Zeng YX, Lu YG, Li JQ, Liu XD. High embryo sac fertility and diversity of abnormal embryo sacs detected in autotetraploid indica/japonica hybrids in rice by whole-mount eosin B-staining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Plant Breeding. 2009.128:187-192. (doi:10.1111/j.1439-0523.2008.01555.x)  Zeng YX, Hu CY, Lu YG, Li JQ, Liu XD. Abnormalities Occurring during Fe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Result in the Diversity of Abnormal Embryo Saca and Leads to Abnormal Fertilization in indicaljaponica Hybrids in Rice. Joum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9.51(1):3-2.  (doi: 10.1111/j.1744-7909.2008.00733.x)  Yang YouXin, Wu JinWen, Chen ZhiXiong, Wang Lan, Li JinQuan, Liu XiangDong, Lu YongGen. Mining rice new germplasm containing S5n gene by functional molecular marker and sequenc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54(18):3258-3265. (doi: 10.1007/s11434-009-0466-y)  Zeng YX, Hu CY, Lu YG, Li JQ, Liu XD. Diversity of abnormal embryo sacs  in indica/japonica hybrids in rice demonstrated by confocal microscopy of ovaries.  Plant Breeding. 2007. (126):574-580. (doi:10.1111/j.1439-0523.2007.01380.x)
  • 章家恩
  • 章家恩  教授  ·联系方式:(TEL)  (FAX)  ·电子邮件:jeanzh@scau.edu.cn  ·个人主页:  章家恩,196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农学院生态学系主任、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1991年、1994年、1997年先后于湖北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1999年进入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出站后留校任教。2001年8-11月到美国普渡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土壤生态学(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利用、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生物入侵、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国际合作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环保部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子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软科学项目、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项目、广州市星火计划项目等30多项纵向科研课题和20多项横向科研课题。已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等科研成果6项。主编和参编教材和专著10多部,其中主编6部,参编8部;其中主编的《生态学常用实验研究方法与技术》获第十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已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其中SCI、ISTP收录的论文15篇。现兼任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咨询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未来预测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土壤学会理事、广东省草业与环境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农学会理事、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以及《生态科学》常务编委、《热带地理》编委、《土壤》编委。  在教学方面,先后讲授本科生的《普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现代生态学进展》、《生态学专业概论》、《生态学实验研究方法与技术》、《生态学各论》、《生态学综合案例研究与实践》、《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学》、《旅游生态学》、《生态规划学》、《生态学野外综合实习》等课程,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生态学常用实验方法与技术》。近年来,负责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与修订以及专业建设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农业生态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农科生态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广东省生态学特色专业等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工作。2003年以来,共主持6项省级和校级教改课题。在人才培养方面,先后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60多人,招收博士后2名,现已毕业研究生近50名(含农业推广硕士)。
  • 张林
  • 张林  教授  ·联系方式:(TEL)  (FAX)  ·电子邮件:  ·个人主页:  张林,女,农学博士,教授,1962年生。1982年毕业于福建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5年于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硕士学位后到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工作至今,其中1993年至1998年公派到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  主讲本科生“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各论”、“作物抗病育种专题”及研究生课程“遗传育种文献综述与专题讨论”。1996年获得华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高专业课质量”),1997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作物育种学课程改革的实践”),2003年获华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奖。是校精品课程“作物育种学”的负责人。主编《作物育种的实验技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主要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的研究,在植物抗病性遗传育种和植物细胞工程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1991年 以“稻、麦、玉米抗病性遗传分析”获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3年以“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及其遗传研究”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年,基础理论方面主要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特性的遗传研究;应用上致力于将细胞工程技术运用到小麦及草莓品种选育和繁育中,2009年育成华南地区首个糯小麦品种“华糯1号”,2008年首次在广东成功进行草莓脱毒种苗的高山繁育并实现商品化,是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理事。  主持的主要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RFLP、RAPD标记定位水稻高再生力基因,水稻成熟胚培养愈伤组织高增值力基因的精细定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稻高愈伤组织增殖力的基因定位和转育效应的研究;教育部和农业部项目:用分子标记定位水稻高再生力基因的研究;农业部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糯小麦”;南方地区草莓品种的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公益性行业项目子课题);广东省科技项目: 糯小麦新品系配套轻简化栽培措施的研究, 草莓脱毒苗和高山育苗技术的示推广,广东适用草莓品种(系)的选育和本地高山育苗技术研究。  主要论文(按发表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为通讯作者):  1. 徐振江,张林*,任永浩,解华云,刘洪,胡立勇 种植密度与氮肥施用量对糯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29(1):9-13  2. 小麦糯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种子,2006,25(5):59-60  3. 张林,隋晶晶 小麦新品系的选育极其品质特性分析.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6):449-452  4. 张林,普晓英 水稻种胚诱导愈伤组织高再生力基因的转育效应. 作物学报,2005,31(11):1534-1536  5. L Zhang, K Hattori, T Wata. Morphologica and histological analyses on growth ability of seed-callus in rice (Oryza sativa).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2005,24(5):425-430  6. 张林,隋晶晶,王维 小麦遗传背景对糯性品质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5):421-424  张林 服部一三 水稻愈伤组织增殖力的遗传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4(4)..  7. 隋晶晶 张林* 糯小麦品系TN-1的品质性状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4(4).  8. Lin Zhang, X.L.Fu, and X..H. Chen Studies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its of anther culture and somatic tissue culture. 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Rice Genetics Symposium 4th ,2000.  9. Zhang,Lin and Kazumi Hattori(1998) Inheritance of high shoot regeneration ability from seed callus in a rice cultivar Joshu. Breeding Science. 48(1): 41-44.  10. Zhang,Lin and Kazumi Hattori(1996) Genetic analysis of regeneration ability in rice seed-callus. Genes & Genetic Systems. 71(5): 313-317.  11. 张林 张乐庆 陈焕玉 潘雪萍(1992)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组分的通径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1992(25): 47~52.  12. 陈焕玉 张乐庆 潘雪萍 张林(1992)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的稳定性研究 作物学报 1992(18): 150~156.  13. 张林 潘雪萍 陈焕玉 张乐庆 小麦对赤霉病抗性鉴定指标的探讨.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1,12(1): 43~47.  14. 张林 张端品 谢岳峰 水稻亚种间杂交后代白叶枯病的抗性表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88,7(2):123~129.
  • 年海
  • 年海  教授  ·联系方式:020-85288024(TEL)  (FAX)  ·电子邮件:hnian@scau.edu.cn  ·个人主页:  年海,男,196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主任,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协大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04年被列为广东省高校教师千百十计划省级培养对象。  1994年12月在东北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2月-1996年12月在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工作,1997年-2001年12月在华南农业大学工作,副教授,2001年12月-至今,教授。其中1999年10月-2000年10月在日本冈山大学资源生物研究所,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大豆、玉米遗传与育种。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资助的科研课题20多项。育成大豆品种17个,是8个国审大豆(华春1号、华春2号、华春3号、华春5号、华春6号、华夏1号、华夏3号、华夏4号)和2个省审大豆(华夏5号、华夏2号)新品种的第一育成者。另外,是3个省审玉米新品种(明甜6号、华玉8号、华糯8号)的第一育成者。  发表的主要论文:  1. Nian Hai, ZM Yang, SJ Ahn, ZJ Cheng, H Matsumoto,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luminum-and cooper-induced organic acid exudation from wheat roots, Physiol. Plant. 2002.116(3),328-335.  2. Nian Hai, SJ Ahn, ZM Yang,H Matsumoto. Effect of P deficiency on Al-induced citrate exudation in soybean. Physiol. Plant. 2003,117(2),229-236. 9. Nian Hai, ZM Yang, H huang, X Yan,H Mastrumoto.  3. Citrate secretion induced by aluminum stress may not be the key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tial aluminum tolerance of some soybean genotypes,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004. 27(11), 2047-2066.  4.Nian Hai,ZM Yang, H huang, X Yan,H Mastrumoto. Combined effect of short-term water deficit stress and aluminum toxicity on citrate secretion from soybean roots,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004,27(7)17, 1281-1293.  5. Baogui Du, Hai Nian, Zhisheng Zhang,Cunyi Yang. Effects of aluminum on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peroxidase activities,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 the roots and calluses of soybeans differing in aluminum tolerance. Acta Physiol Plant (2010) 32:883–890
  • 黎华寿
  • 黎华寿  教授  ·联系方式:020-85280211(O),020-85283203(O)(TEL)  (FAX)  ·电子邮件:lihuashou@scau.edu.cn  ·个人主页:http://xy.scau.edu.cn/nxy/cx/Ch/xrjsview.asp?ID=127&SortID=141  黎华寿,1964年11月生,男, 生态学博士,农学院生态学系副主任,农业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理事,广东草业与环境协会理事,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农业生态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污染生态学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1989-1998年在广西梧州环境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和科研所从事环境监测、环保科研工作,任助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98年至今在华南农大生态所从事污染生态与农业环保教学科研工作。带领的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水土保持植物与草业生态工程。在研究各种污染物对非目标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开展环境污染和退化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以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为核心,主要研究典型有机污染物(农药、除草剂、PCBs等)、新型污染物(高)氯酸盐、重金属(镉铬砷等)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行为、生态毒理和生物修复,以及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植物筛选、模式配置与环境调控,探索环境污染与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的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生态机理、方法技术与工程模式,为保障农业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近年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469):外源氧化剂介导类Fenton效应对稻田砷环境化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2013-2016. 主持人  广东省级农业科技专项(2011第584号)抗污低累积污染物的花生品种引进与选育,2011-2013.主持人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B020304008)能源与饲料兼用作物皇竹草高效可持续种植技术研究,2011-2013,主持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0413)冬种黑麦草修复稻田除草剂残留的生态化学机理研究, 2009-2011.主持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0380)植物间作体系强化修复基塘底泥PCBs的机理研究,2007-2009,主持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7028)龙眼产期化学调控剂的环境化学行为与生态毒理研究,2004-2006,主持人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 (2011CB100400-G)子项目分课题“农田复种间作对病虫害生态调控和土壤污染修复的影响”,2011-2015, 骆世明主持,黎华寿主要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3059)多年生能源作物皇竹草草地固碳增汇的土壤生态化学机理,2011-2013, 骆世明主持,黎华寿副主持  欧盟国际合作项目“Highland aquatic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ant agreement no 203015) (2009.1-2014.12),骆世明主持,黎华寿主要参加  973项目子项目分课题(2006CB1000206-1)传统农业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方法挖掘与机理研究, 2006-2010, 子课题部分负责人:黎华寿  大学开始受教育经历  • 1982-1986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本科/ 农学学士学位  • 1986-1989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生态系,农业生态学硕士研究生/ 硕士学位,导师骆世明教授  • 2003-2008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生态系,生态学博士研究生/ 博士学位,导师吴启堂教授  研究工作经历  • 1989-1998年,广西梧州环境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和科研所,助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 1998年-至今,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科技工作奖励情况:  1) 稻田复种间作高产高效技术与示范,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奖二等奖. 2012,排名1  2) 绿色食品荔枝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奖二等奖. 2007,排名5  3) 曾祥有, 陆宏谋., 曾运友, 黎华寿, 钟明. 龙眼产期的氯酸钾化学调控技术.广东省茂名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厅级) ,2005, 排名4  近年的指导学生科研获奖成果:  1.《水稻-水生作物间种防治病虫害与效益评价》(研究生:谭乾开;导师:黎华寿), 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奖,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09  2.《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库及其电子检索系统》(本科生:陈海军,曾鹏程,华伟,李胜强;导师:黎华寿,戴育滨,卢小良),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广东省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05  3.《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现状调研——以广东韶关为例》(本科生:代羽,何思琴,廖婉君,王芬芳,温达文,许为平;导师:陈桂葵,黎华寿,骆世明)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广东省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11  近年出版的主要专著教材:  1. 黎华寿主编,贺鸿志,黄京华副主编. 生态保护导论.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 黎华寿,陈桂葵编著. 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3. 黎华寿,蔡庆主编.水土保持工程植物应用图解,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 刘克锋,张颖 主编,黎华寿等副主编,环境学导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骆世明主编,黎华寿等参编.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8第二版 (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  4.骆世明主编,黎华寿等参编.农业生态实验与实习指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  5.骆世明主编,黎华寿等参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6.骆世明主编,黎华寿等参编.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7.李元主编, 黎华寿等参编. 农业环境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8.李文华主编, 黎华寿等参编. 中国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获第十四 届中国图书奖)  9.黎华寿主编,农业区划与布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王建武主编.黎华寿等副主编.产地环境安全技术研究与示范,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近年发表的部分论文:  [1]QIN JH; He HZ; Chen F; Li HS. Effects of rice-water chestnut intercropping on rice sheath blight and rice blast diseases. Crop Protection ,43 (2013): 89-93(SCI,IF:1.402)  [2]He HZ; Chen Chen GK; Li HS. Single and joint toxicity of three chloroacetanilide herbicides to a freshwater cladoceran Daphnia carinata.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in press).  [3]He HZ, J Yu, GK Chen, et al. Acute toxicity of butachlor and atrazine to freshwater green alga Scenedesmus obliquus and cladoceran Daphnia carinata. Ecotoxicol Environ Saf 2012,80:91-96. (SCI, IF=2.294)  [4] Li Huashou, Na Li, Chuxia Lin. Interaction between BSM-contaminated soils and Italian ryegras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 (2012),47:427-433 (SCI,IF:1.119)  [5]Li Huashou, Weifeng Ling, Chuxia Lin*. Fishpond Sediment-borne DDTs and HCH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al Risk and Fate Following the Use of the Sediment as Plant Growth Media,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86 (2011) :1474–1480.(SCI,IF:4.144)  [6] Li Huashou, Longyu Liu, Chuxia Lin*,Shaorui Wang. Plant uptake and in-soil degradation of PCB-5 under varying cropping conditions. Chemosphere, 84 (2011):943–949 (SCI,IF:3.253)  [7] Li Huashou, Weifeng Ling & Chuxia Lin * (2011):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soil-borne DDT and HCH dynamics and plant uptak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 46:7, 608-614(SCI,IF:1.119)  [9] Li Huashou, Xiuyu Zhang, Chuxia Lin*, Qitang Wu.Toxic effects of chlorate on three plant species inoculated with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71 (2008) 700–705 .(SCI,IF:2.590)  [8] Li Huashou,Chunxiao Jiang,Chuxia Lin*. Effects of activated sludge on the degradation of chlorate in soils under vary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J. Hazard. Mater. 162 (2009) 1053–1058(SCI,IF:4.144)  [10] He HZ; Chen F; Li HS, Xiang WZ, Li YJ, Jiang Y. Effect of iron on growth,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 production of Alexandrium tamarense. Harmful algae, 2010, 9(1): 98-104.(SCI,IF:4.280)  [11] 赵兰,骆世明,黎华寿*,贺鸿志,陈桂葵,秦俊豪.不同浓度下四种除草剂对福寿螺和坑螺的生态毒理效应.生态学报,2011,31 (19): 5720-5727  [12] 卓胜,苏嘉欣,黎华寿*,林依敏,贺鸿志.黑麦草-菌根-蚯蚓对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效应.环境科学学报.2011,31(1):31-35  [13]苏嘉欣,卓胜,黎华寿*,林依敏,贺鸿志.植物间作下根际微生物和土壤酶与土壤多氯联苯(PCB)的关系.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29 (11):2114-2120  [14] 陈桂葵,杨杰峰,黎华寿*,骆世明.高氯酸盐和铬复合污染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生态学报2010,30(15) : 4144—4153  [15]卓胜,贺鸿志,黎华寿*.植物间作体系根际修复土壤多氯联苯的效应.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29 (1):73-77  [16]秦俊豪,贺鸿志,黎华寿*等.芝麻、花生和田菁秸秆还田的化感效应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31(10):1941-1947
  • 解新明
  • 解新明  教授  ·联系方式:020-38604789(TEL)  (FAX)  ·电子邮件:xiexmbs@scau.edu.cn  ·个人主页:http://xy.scau.edu.cn/nxy/Article/ShowInfo.asp?InfoID=629  【个人简历】  ? 解新明,男,1963年生,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 中国草学会牧草遗传育种委员会理事,广东省草业与环境协会监事。  ?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系主任。  学历:  1981.9—1985.7: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1985.9—1988.7: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1998.9—2001.7: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草业科学专业,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  1988.8—2001.7: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  2001.7—2003.7: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副教授  2003.8—现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系,副教授/教授  英文简历:个人英文主页http://xy.scau.edu.cn/nxy/Article/ShowInfo.asp?InfoID=629  【教学工作】  ? 教学经历与科普著作:  曾经和正在承担的课程有“植物分类学”(本科生)、“禾本科植物学”(本科生/硕士生)、“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本科生)、“系统植物学”(本科生)、“植物形态解剖学”(本科生)、 “普通生物学”(本科生)、“草资源学”(本科生/硕士生)、“植物遗传标记原理与技术” (硕士生)、“草地调查与规划”(本科生)、“园林植物学”(本科生)、“观赏植物学”(本科生)、“能源草研究进展”(博士生,相关视频讲座见“超星名师讲坛”http://www.ssvideo.cn/videoinfo.asp?id=1268)。  主编《草资源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主编《物竞天择——生物学历程》(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参编《现代生物学基础》(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参编《普通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参编《中华少儿百科全书》(自然环境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参编《中华青少年百科经典》(自然环境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参编《草业大辞典》(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部。  2008年获华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  2010年获“华南农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十佳教师”荣誉称号.  2010年获华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  【科研方向及研究兴趣】  ? 草种质资源学  ? 草坪草及牧草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从宏观花序表型数量特征,微观的外稃微形态特征, 过氧化物酶(POD)、脂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天冬氨酸转氨酶(AAT)、己糖激酶(HEX)、乙醇脱氢酶(ADH)、淀粉酶(AMY)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酶系的等位酶水平以及DNA水平,来揭示禾草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利用RAPD、SSR、SRAP等分子标记技术对狼尾草属(Pennisetum)8个品种、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13个生态型、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6个天然居群和2个栽培品种、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4个生态型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代表作:  【1】Xie X M,Yun JF,Yin J,Zhang Y R,Zhao B,Lu X L. RAPD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Agropyron mongolicum. Acta Bot. Boreal.-Occident. Sin. 2002, 22(1):56-62  【2】Xie X. M., F. Zhou, X.Q.Zhang and J. M. Zhang. Genetic variability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MT-1 elephantgrass and its closely related cultivars assessed by SRAP markers. Journal of Genetics. 2009,88(3):281-290. (SCI)  ? 草资源区系特征研究  植物区系(flora)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和。而禾本科植物又是植物界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类植物,因此对其区系特征加以分析对于禾草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人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优势在于具有扎实的分类学基础和浓厚的兴趣。  代表作:  【1】解新明, 马万里, 赵良成. 贺兰山禾本科植物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区系特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9,13 (2): 17- 24.  【2】 解新明,吴裕源. 广东省禾草区系分析与经济类型概述. 中国草地学报,2007,29(1):104~112.  ? 能源草及其生物技术研究  主要以狼尾草属(Pennisetum)资源(如MT-1象草新品系、华南象草、N51象草、摩特矮象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等品种/品系,这些资源均为南方地区重要的饲草、能源用草、环境用草和造纸原料)为研究材料,以木质素及其生物合成关键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阿魏酸5-羟基化酶(F5H)、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CR)、肉桂醇脱氢酶(CAD)及过氧化物酶(POD)等6种酶为研究对象,比较同一品种不同发育阶段茎秆基部节间的木质素含量及6种酶的活性变化规律,分析各品种成熟期不同部位(茎秆基部、中部和顶部节间)的木质素含量和酶活性变化规律,以明确各种酶和木质素含量与植物生长发育的相互关系和木质化程度的进程,探索6种酶间及与木质素间的相互关系,查明植株木质化的异质性(或异域性)规律。同时对4CL、F5H、CCR、CAD等酶的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丰富和发展象草木质素相关研究的成果和理论基础;通过Northern杂交分析各种基因的表达特点;利用RNAi技术对上述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进而为饲用、造纸用、燃烧发电用、乙醇生产或沼气发酵用品种的选育提供帮助。目前已完成4CL、CCR和CAD等3个基因的克隆,GenBank注册号分别为:GU997597、HQ889311 和HQ840705。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0972138;2010-2012)  代表作:  【1】 Xie XM, Zhang XQ, Dong ZX, Guo HR. Dynamic changes of lignin contents of MT-1 elephant grass and its closely related cultivars, Biomass and Bioenergy,2011, 35 (5) :1732-1738(IF:3.326)  【2】解新明, 赵燕慧, 霍松, 陈慧. 象草不同品种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草地学报,2010,18 (4 ):523-527  ? 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  采用宏观形态学特征(如花序及小穗的形态构造和数量特征)、 花粉电镜扫描特征、叶表皮细胞及横切面的解剖学特征、过氧化物酶和脂酶等酶的同工酶酶谱特征、 DNA序列特征(自行测定rbcL、ITS1和ITS2序列22个,提交GenBank的登陆号为:AY082351~AY082362、AY083654~AY083663),对禾本科冰草属(Agropyron)的不同种及梧桐科不同族的分类学和系统发育问题进行研究。其特点在于从宏观到微观、从应用传统手段到现代生物学技术,综合地对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的系统分类问题加以论证,所得结果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帮助。  代表作:  Xie Xin-ming, Zhang Shou- zhou, LI Yong,Wu Hong, Li Bing-tao. Study on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of Pterospermeae (Sterculiaceae) based on DNA sequence data. Acta Bot. Boreal.-Occident. Sin.2005,25(4):700-706.  ? 草坪杂草研究  主要利用幂函数规律,对不同种类草坪植被杂草以双月为单位进行连续多年的调查分析,进而揭示各种杂草在不同草坪植被内的时空变化规律,为草坪建植与管理提供帮助。  代表作:  【1】Xie, XM, Tang, W., Zhong, PT and Shiyomi, M. 2008. Analysis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weed community in a manilagrass lawn using power-law. Acta Hort. 2008,783:529-535.(ISTP)  【2】Xie XM, Jian YZ, Wen XN.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Weed Community in a Seashore Paspalum Turf. Weed Science. 2009,57( 3 ):248–255(SCI)  【科研课题与成就】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498;30972138)2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610E42)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760018、30060011)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2项、科技部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专项(JY-03-32-02)1项、农业部948项目(202102)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6A10703003)1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广东省政府联合基金项目(U0631003)子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子专题(2006BAD04A04-01)1项、科技部“973”项目(2007CB108905)第5课题子课题1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项目(200903008-09)1项,以及其他厅局级项目10项。  参与育成“蒙农1号蒙古冰草”新品种1个。  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在《Acta Horticulturae》(ISTP)、《Weed Science》(SCI)、《Journal of Genetics》(SCI)、《Biomass & Bioenergy 》(SCI)、《科学通报》、《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态科学》、《西北植物学报》、《植物研究》、《广西植物》、《草业学报》、《中国草地》、《草地学报》、《草业科学》、《中国草地学报》、《草原与草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内蒙古师大学报》、《云南大学学报》、《生物学通报》和《植物杂志》等国内外刊物及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累计达60余篇。部分论文可登录“中国知网(http://epub.cnki.net/Grid2008/brief/result.aspx?&PageName=ASP.brief_index_aspx&DbPrefix=SCDB&DbCatalog=%e4%b8%ad%e5%9b%bd%e5%ad%a6%e6%9c%af%e6%96%87%e7%8c%ae%e7%bd%91%e7%bb%9c%e5%87%ba%e7%89%88%e6%80%bb%e5%ba%93&ConfigFile=SCDB.xml&NaviField=%E4%B8%93%E9%A2%98%E5%AD%90%E6%A0%8F%E7%9B%AE%E4%BB%A3%E7%A0%81&orderby=relevant&txt_extension=xls&au_1_sel=%E4%BD%9C%E8%80%85&au_1_sel2=%E6%9C%BA%E6%9E%84%2C%E5%8D%95%E4%BD%8D%2C%E5%AD%A6%E4%BD%8D%E6%8E%88%E4%BA%88%E5%8D%95%E4%BD%8D%2C%E4%BD%9C%E8%80%85%E6%9C%BA%E6%9E%84&au_1_value1=%E8%A7%A3%E6%96%B0%E6%98%8E&au_1_special1=%3D&au_1_special2=%25&sTab=normal&navicode=)”查阅。
  • 唐湘如
  • 唐湘如  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020-85280204-618(TEL)  (FAX)  ·电子邮件:tangxr@scau.edu.cn  ·个人主页:  :  唐湘如(196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科学技术系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室主任,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学科负责人, 农业部华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试验站站长,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兼职副主任 ;广东省农学会理事,广东甘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专家指导小组成员,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副组长。1984年于湖南农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1989年于湖南农学院获农学硕士学位,1998年于湖南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2000年7月至2002年7月于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2002年12月至2003年12月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作访问教授。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作物栽培学、农学概论、作物生态学、高级作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研究进展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指导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生13名(包括国外留学博士4名),硕士生34名。主要研究领域为水稻品质生理与化学调控、水稻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应用。曾主持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获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或参编著作10本。  工作经历:  1984.07-1991.07湖南农学院农学系助教  1991.07-1995.07 湖南农学院农学系讲师  1995.07-1997.02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副教授  1997.02-1998.09 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  1998.09-2000.09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副教授、硕士导师  2000.09-2001.07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博士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副教授、硕士导师  2001.07-2002.06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硕士导师  2002.06-2002.11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硕士导师  2002.12-2003.12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澳大利亚Charles Sturt大学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  2004.01-2007.04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2007.05-2011.07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导师、系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室主任  2011.08-2011.11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导师、系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华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试验站站长,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兼职副主任  奖励和荣誉 :  1、优质稻生产技术体系及其应用理论研究.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4)  2、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5)  3、水稻旱育高效栽培技术及其应用理论研究.1997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  4、水稻与高梁远缘杂交育种研究.199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4)  5、气候生态条件对杂交水稻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1994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优秀论文(1)  6、油菜水稻高产与优质形成的物质代谢研究.2001年度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独著,导师:官春云院士)  7、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应用.200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0)  8、水稻精量播种技术及关键设备.2009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5)  9、优质超级稻“培杂泰丰”的推广应用. 2010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8)  10、湖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湖南科学技术委员会等. 1994授予“引进推广日本旱育秧栽培技术”先进工作者  11、湖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湖南省农业厅等. 1997授予"国家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1996年度先进工作者  发表的论文:  1. 潘圣刚; 黄胜奇; 江洋; 蔡明历; 曹凑贵; 唐湘如; 黎国喜. 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2011,26(3):134-138  2. 潘圣刚; 黄胜奇; 张帆; 汪金平; 蔡明历; 曹凑贵; 唐湘如; 黎国喜. 超高产栽培杂交中籼稻的生长发育特性. 作物学报,2011, 37(3): 537-544  3. 肖迪,唐湘如(通讯作者). 施用镧肥对培杂软香香气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杂交水稻,2011,26(1): 65-68  4. Piebiep G, 唐湘如(通讯作者)。Decrease of rice aroma after application of growth regulators.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1,31(2):349-359  5. 陈新光, 唐湘如(通讯作者)。播种期对广东省晚稻产量及生育期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 214-222  6. 赵正琨, 唐湘如(通讯作者)。不同基因型香稻产量与品质表现.广东农业科学,2011,(1):27-29  7. 舒时富, 唐湘如(通讯作者)。机械深施缓释肥对精量穴直播超级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3):89-92  8. 田卡,唐湘如(通讯作者).灌浆成熟期水分对香稻香气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2010,(6): 91-93  9. 黄锦霞,唐湘如(通讯作者). 施锌对香稻产量、香气和品质的影响. 耕作与栽培,2010,(3):5-7  10. 郑天翔, 唐湘如(通讯作者).不同灌溉方式对精量穴直播超级稻生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8):52-55  11. 贾兴娜, 唐湘如(通讯作者)。生物农药配施对早季香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 272-276  12. 肖迪,唐湘如(通讯作者). 镧肥对水稻香气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5):67-70  13. 唐湘如.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研究Ⅴ.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的理论与技术.杂交水稻,2010,(3): 74-78  14. 李武,罗锡文,唐湘如(通讯作者).浸种剂和灌溉对幼苗期人工低温下直播稻幼苗质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2010,(2):224-228  15. 李 武,唐湘如(通讯作者). 穗肥增氮对超级稻产量、品质及源库特性的影响. 中国稻米,2010(3): 9-1  16. 郑天翔, 唐湘如(通讯作者). 节水灌溉对精量穴直播超级稻根系生理特征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2010(2): 85-88  17. 李 武,杨晓娟, 唐湘如(通讯作者). 减磷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3):606-610  18. 黎国喜, 唐湘如(通讯作者). 超声波刺激对水稻的种子萌发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2010(7): 108-111  19. 李武,康靓,唐湘如(通讯作者). 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研究 Ⅳ.超级稻专用肥对超级杂交稻源库特性的影响. 杂交水稻,2010,25(2): 73-77  20. 钟克友,唐湘如(通讯作者). 水稻剑叶气孔性状与孕穗期耐冷性的关系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10,30(1):98-103  21. Piebiep G,唐湘如(通讯作者)。 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aroma pound 2-acetyl-1-pyrroline in two fragrant rice cultivars grown in South China.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2010,(1):1-9  22. 李武, 罗锡文, 唐湘如(通讯作者)。浸种剂和灌溉对芽期人工低温下直播水稻幼苗质量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87-90  23. 王在满, 罗锡文, 唐湘如.基于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及机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91-95  24. 舒时富, 唐湘如(通讯作者)。精量穴直播晚稻的产量形成特性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96-98  25. 肖迪, 唐湘如(通讯作者)。不同镧肥施用量对香稻产量及糙米香气含量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115-11  26. 贾兴娜, 唐湘如(通讯作者)。生物农药配施对香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农药,2009,48(12):919-92  27. 胡飞, 唐湘如. 五爪金龙乙醇提取物对福寿螺毒杀和水稻苗生长的影响.生态学报,2009(10): 5471-5477  28. 李武, 唐湘如(通讯作者)。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研究 Ⅲ.超级杂交稻不同密度配置条件下的源库特性与产量.杂交水稻,2009(5): 66-70  29. 李武, 唐湘如(通讯作者)。 杂交水稻结实率不稳定性的因子诱导分析与评价.中国农学通报,2009(20): 132-134  30. 郑天翔, 唐湘如(通讯作者)。 节水灌溉对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灌溉排水学报,2009(5): 99-101  31. 舒时富, 唐湘如(通讯作者)。氮肥和密度对精量穴直播水稻的影响Ⅰ——产量形成特性.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142-146  32. 舒时富, 唐湘如(通讯作者)。氮肥和密度对精量穴直播水稻的影响Ⅱ——生理特性.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134-139  33. 唐湘如,罗锡文,黎国喜等.精量穴直播早稻的产量形成特性.农业工程学报,2009,25(7):84-87  34. 段美洋,唐湘如(通讯作者)。香稻香气形成的生理特性初步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1)  35. 肖迪,唐湘如(通讯作者).镧对香稻糙米香气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9,22(2)  36. 田华,唐湘如(通讯作者).氮磷钾硅肥对香稻桂香占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华北农学报,2009,24(2)  37. 田华,唐湘如(通讯作者).香稻PRO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华北农学报,2009,24(3)  38. 范传广,刘秦华, 张建国,黎学青,张向前,唐湘如.六个水稻品种饲用价值及青贮特性研究.草地学报,2009,17(4)  39. 段美洋,唐湘如(通讯作者).增香剂对香稻香气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0(3)  40. 田华,唐湘如(通讯作者).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研究 Ⅱ.米质改良剂对超级稻源库及米质的影响,杂交水稻2009,24(1)  41. 黎国喜, 唐湘如(通讯作者).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与传统栽培技术的比较. 安徽农学通报,2009, 15 (9)  42. 田华,唐湘如(通讯作者).水稻品质形成的研究概况. 安徽农学通报,2009, 15 (9)  43. 段美洋,唐湘如(通讯作者).广东省早稻不同品种的耐寒性鉴定. 安徽农学通报,2009, 15 (9)  44. 黎国喜, 唐湘如(通讯作者).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研究 I.超级稻专用壮秧剂对超级杂交稻成秧特性的影响,杂交水稻2008,23(6)  45. 罗锡文,蒋恩臣,王在满,唐湘如等. 开沟起垄式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研制,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2)  46. 黄锦霞,唐湘如(通讯作者).不同锌肥施用量对香稻糙米香气和产量的影响,华北农学报,2008,23(增刊),  47. 田华,唐湘如(通讯作者).氮磷钾硅肥对香稻培杂软香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  48. 黎国喜,李厚金,杨中艺,辛国荣,唐湘如等. “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的根际效应.V•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根茬腐解物中存在促水稻生长活性物质的证据,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7(4)  49. 田华,唐湘如(通讯作者).香稻香气的研究进展,种子,2008,27(7)  50. 黎国喜; 唐湘如等. 水稻产量和构件对持续干旱胁迫的补偿效应初探,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7(3)  51. 周倩钧,林青山,江奕君,黄庆, 唐湘如等. 广东省超级稻示范推广的成效与对策,广东农业科学,2008,(5)  52. 唐湘如,吴 密. 施用锌、铁、镧肥对香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杂交水稻,2007,22(2):  53. 陈栋,邹冬生, 唐湘如,史亮亮,刘建峰. 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区的能值分析与评价指标研究.生态环境,2006,15(6): 1337-1342  54. 唐湘如,吴 密. 施用锌、铁、镧肥对香稻糙米香气和剑叶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杂交水稻,2006,21(6)  55. 徐振江,肖立中,王 维, 唐湘如,任永浩,李之林.香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温度效应.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27( 4)  56. 胡 飞, 唐湘如,杨军,陈玉芬,孔垂华. 燃烧植物产生烟与热的生理生态效应. 生态学报,2006,26(2)  57. 唐湘如,谭中文,李之林,张建国.氮肥运筹对水稻籽粒酶活性和米质的影响.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8月,P343-349  58. 吴 密, 唐湘如.水稻耐光氧化特性的研究进展. 作物研究,2004,(5)  59. 唐湘如,余铁桥.磷钾肥对饲用稻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4)  60. TANG Xiang-ru,YU Tie-qiao.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P and K Nutrients on Yield and Protein Content of Fodder Rice.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2,1(4)  61. 唐湘如,谭中文,李之林,余铁桥.CPPU和PP333对杂交稻3个淀粉合成酶活性和米质的影响. 杂交水稻,2002,17(3)  62. 范分良, 唐湘如. 亚种间杂交稻结实特性研究进展. 作物研究, 2002, (5)  63. 唐湘如,官春云.施氮对油菜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23(4)  64. 唐湘如,官春云.施钾对油菜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中国农学通报,2001,17(3)  65. 唐湘如,余铁桥.密度对饲用杂交稻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杂交水稻,2001,16(6)  66. 唐湘如,官春云.油菜栽培密度与几种酶活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7(4)  67. 肖应辉,陈立云,余铁桥, 唐湘如,罗利华.亚种间杂交稻穗颈节间组织与物质运转关系的研究.作物学报,2001,27(3)  发表的著作和教材:  1. 参编著者:农业生产实用新技术.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  2. 第三编著者:实用遗传工程稻1号(GER-1)栽培技术. 海口:海南国际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年10月  3. 第三编著者:水稻育种新技术研究与进展.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6月  4. 第五编著者: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11月  5. 第一编著者:水稻旱育秧及软盘抛秧新技术.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月  6. 第二编著者:高蛋白饲料稻研究与应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4月  7. 参编著者:水稻高新生产技术.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5月  8. 副主编:农作物良种利用.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9. 参编著者:珠江三角洲农田典型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  10. 参编著者:珠江三角洲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9月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 中低产田水稻高产综合技术研究.省教委课题,1990.1-1990.12  2. 大穗型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省农委项目,1996.1-2000.12  3. 水稻、油菜高产与优质形成的物质代谢关系及其调控研究.省教委项目,1996.1-2000.12  4. 水稻旱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省农业科技项目,1996.1-1996.12  5. 饲料稻"三壮三高"综合栽培技术及其应用理论研究.科技部项目子题,1996.1-2000.12  6. 大麦双季稻亩产三千斤综合高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省农业科技项目,1998.1-2000.12  7. 超级杂交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新技术研究, 省优秀博士论文专项基金项目, 2002.1-2004.12  8. 饲用水稻高蛋白质含量与高产协同形成的生理研究.省自然基金项目, 2003.1-2005.12  9. 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生产技术研究. 省科技计划项目, 2005.01-2007.12  10. 营养元素对香稻香气和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5.01-2006.12  11. 优质香稻米增香超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及配套产品研究.省农业攻关重点专项, 2006.07-2009.07  12. 锌镧促进香稻糙米香气2-乙酰-1-吡咯啉形成的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01-2009.12  13. 镧对香稻糙米香气2-乙酰-1-吡咯啉形成积累的调控机理.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7.01-2009.12  14. 超级稻示范推广科技入户工程.农业部早、晚型超级稻的产学研结合推广模式的示范项目, 2007.1-2010-12  15. 广东省水稻品种抗寒性人工气候室模拟鉴定,省农业科技项目, 2007.01-2007.12  16. 水稻可持续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省水稻产业推进专项子项目, 2007.01-2010.12  17. 精量穴直播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国家“863”项目子课题, 2008.01-2010.12  18. 脯氨酸氧化酶调控香稻香气和抗旱性的关系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8.10-2010.12  19. 超级稻新品种和配套技术开发与技术集成.农业部超级稻示范项目, 2008.1-2010.12  20. “稻-稻—马铃薯”模式及其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珠江三角洲集约化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子项目, 2007.09-2010.12  21. 杂交水稻新品种耐寒性鉴定试验示范.省农作物技术推广项目, 2009.01-2009.12  22. 水稻品种抗寒性人工气候室模拟鉴定.2009年省级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专项资金项目,2009.1-2009-12  23. 气候变化对广东水稻生产的影响与防御对策.省社会发展项目子项目, 2009.1-2010.12  24. 农产品标准化及质量安全实验室建设.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2009.6-2010.06  25. 香稻栽培技术规程. 省农业标准项目, 2009.7-2010.12  26. 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中试与推广.省2009年水稻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推广资金项目, 2009.01-2009.12  27.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水稻气象灾害特征及预警技术研究. 省2009年水稻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推广资金项目2009.01-2009.12  28. 超级稻品种肥水需求特性及超高产机理研究.农业部2010年华南双季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子项目,,2010.01-2010.12  29. 2000年省级杂交水稻新品种耐寒性鉴定、试验示范、设施设备建设. 2000年省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新组合试验推广项目, 2010.01-2010.11  30. 水稻品种抗寒性人工气候室模拟鉴定. 省农作物技术推广项目,2010.01-2011.12  31. 早稻生长模拟模型所需参数田间测定. 国家气象中心农用天气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子项目, 2010.01-2011.12  32. 水稻区域目标产量技术规范与万亩超级稻高产示范.农业部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子项目, 2010.01-2010.12  33. 安全农产品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 省产学研项目子项目, 2010.06-2012.06  34. 华南广适型超级稻超高产优质形成特性研究. 省农作物技术推广项目,2010.01-2012.12  35. 大面积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推广. 2010年省级水稻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推广资金项目, 2010.01-2011.12  36. 2011年省级杂交水稻新品种耐寒性鉴定、试验示范、设施设备建设. 2011年省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新组合试验推广项目, 2011.01-2011.11
  • 张巨明
  • 张巨明  副研究员  ·联系方式:(TEL)  (FAX)  ·电子邮件:jimmzh@sina.com  ·个人主页:  张巨明,男,1963年生,副研究员,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场地管理委员会理事,广东省草业协会副秘书长,2010年广州亚运会运动场草坪技术督导组负责人。主要从事草坪与草地生态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教育简历  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4年9月—1987年7月:在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攻读硕士,获草原生态专业硕士学位。  2、工作简历  1987年7月—2002年4月:在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草坪研究与开发工作,主持包括1990年北京11届亚运会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2001年广州第9届全运会天河体育中心、福州登云高尔夫球场、四川国际高尔夫球场、广东南海南国桃园高尔夫球场等大型运动场和高尔夫草坪工程40多项。  2002年5月—2004年3月:在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从事草坪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  2004年4月—: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系从事草坪教学与科研工作。  3、国外学术交流  1998年6月—1998年12月:英国运动草坪研究所访问学者,从事运动草坪及高尔夫草坪建造技术研究。  1999年1月—3月:美国阿肯色大学访问学者,从事结缕草建植技术研究。  4、教学  主讲草坪学、高尔夫经营管理、高尔夫概论、高尔夫球场草坪、运动场草坪等课程。  5、科研及成果  主持2010年广州亚运会组委会“亚运场馆草坪建植规划方案”、“运动场草坪冬季枯黄问题研究”等项目,完成包括足球场等5项运动场草坪建设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并负责亚运会运动场草坪的建设、养护、质量检测以及赛事保障等技术督导工作,被广州亚组委授予杰出贡献奖。  主持年农业部 “结缕草DUS测试指南研制”、广东省科技攻关“结缕草无土草皮产业化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  主持农业部“八五”畜牧业重点专题“暖季型草坪草种子种苗生产及建坪管理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获199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为第1完成人。  参加“运动场草坪建植与管理技术”项目研究工作,该项目获1991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第6完成人。  参加“受损人工悬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该项目获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第8完成人。  参加“岩石边坡的生态恢复机理与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获200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第9完成人。  选育出“兰引Ⅰ号狗牙根”和“兰引Ⅲ号结缕草”两个草坪草新品种,其中兰引Ⅲ号结缕草成为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运动场草坪的主要建坪草种,2010年被广州亚组委推荐为亚运会运动场首选草种。  发表论文30多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辞典5部。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行政楼316房研究生招生办
  • 电话:
    %u0030%u0032%u0030-%u0038%u0035%u0032%u0038%u0030%u0030%u0036%u0036
  • 邮编:
    510642
相关推荐
陕西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陕西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宁夏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宁夏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南政法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南政法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大学师资怎么样 昆明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昆明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