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广州大学

[切换城市]
广州站> 广州教育> 广州大学> 中山大学信息

中山大学

英文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 简称:“中大”,“NSYSU”,“国立中山大学” 所在地:广州 院校代码:10558 类型:综合类

985工程211工程珠峰计划教育部直属院校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
  • 中山大学师资怎么样, 中山大学师资好不好

中山大学现有专任教师350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7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283人,具有副高职称1165人。 中山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含双聘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含双聘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3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3人,“973”首席科学家(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5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3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2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9名,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4人。曾经任职于中山大学的文科著名教授有陈寅恪、李达、庄泽宣、岑仲勉、岑麒祥、朱谦之、朱希祖、罗香林、梁方仲、刘节、鲁迅、傅斯年、顾颉刚、郭沫若、赵元任、郁达夫、容庚、商承祚、罗常培、冼玉清、王力、方孝岳、詹安泰、王季思、董每戡、梁宗岱、钟敬文、冯友兰、周辅成、周谷城、俞平伯、何思敬、高剑父、陈望道、董作宾、傅尚霖、胡体乾、崔载阳、容肇祖、许地山、邓初民、杨树达、洪深、周鲠生、罗克汀、汪敬熙、郭一岑、马采、杨荣国、吴康、杨树达、王亚南、陈序经、杨成志、许崇清、端木正、梁钊韬、金应熙、戴镏龄、马思聪等。曾经任职于中山大学的理工农等科著名教授有姜立夫、王星拱、朱家骅、黄际遇、张云、罗宗洛、邓植仪、何衍璿、丁颖、戴辛皆、胡金昌、陈焕镛、丁绪贤、邬保良、蒲蛰龙、朱洗、胡世华、朱物华、卢鹤绂、冯秉铨、高兆兰、谢家荣、孙云铸、乐森璕、斯行健、冯景兰、杨遵仪、陈国达、何杰、王之卓、陈可忠、高由禧、罗雄才、龙康侯、高兆兰、林尚安、叶良辅、李学勤、朱庭祜、潘钟祥、莫柱荪等。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

  • 欧阳光
  • 本情况  男,1953年生。  1973年至1976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1978年至198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王季思教授、黄天骥教授。1981年底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专长为中国戏曲史和宋元明清文学,近年学术研究重点为宋元时期的文人群体与社团,考察其特征与活动形式,并探究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主要著作  《宋元诗社研究丛稿》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  主要论文  1.六陵冬青之役考述 《文史》第34辑  2.论元代婺州文学集团的传承现象 《文史》第49辑  3.从文人群落到文人集团——元代婺州文人集团再研究 《文史》第54辑  4.“书会”别解 《文史》第63辑  5.郁懑失落的群体——论元初的遗民诗社兼与王德明先生商榷 《文学遗产》1993年第4期  6.贺铸与彭城诗社 《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  7.宋代的怡老诗社 《文学遗产》1997年第1期  8.诗筒与古代文人交往 《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  9.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本事嬗变探微 《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  10.北郭诗社考论(与史洪权合作) 《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编著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主要参加者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  《李笠翁喜剧选》第二作者 岳麓书社 1984年  《娇红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镜花缘》 花城出版社 1992年  《古代十大词曲流派》第一卷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  《全元戏曲》主要参加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  《高等语文》执行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年  《元明清戏剧分类选讲》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 董上德
  • 基本情况  男,1959年3月出生,广东顺德人。  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攻读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7月至今,任教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戏曲研究室;教授,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戏曲史研究,尤重于对小说、戏曲互渗互动关系的研究。  开设课程  本科生:明清文学史、古代小说专题研究  研究生:中国古代典籍选读、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研究、古代戏曲史专题研究、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  主要著作  《元曲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全元戏曲》(主要参加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古代戏曲小说叙事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屈大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主要论文  《〈全元戏曲〉前言》(论文),《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中华书局),1993年9月;  《论古代雅、俗文学的互补与交融》(论文),《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论元杂剧的文体特点》(论文),《戏剧艺术》,1998年第3期;  《关剧神髓臆说》(论文),《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从〈孽海花〉看曾朴的小说观》,《中国近代文学与海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澳门近代文学学会1999年  《论〈醉翁谈录〉的性质与旨趣》,《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三辑,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0年  学术交流  1998年11月参加“中国近代文学与海外”国际研讨会(澳门);  1999年11月参加“第二届国际清代学术研讨会”(高雄)。  获奖情况  《元曲精品》获1995年度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二等奖
  • 刘晓春
  • 基本情况  刘晓春,男,1966年生,江西兴国人。  1985年9月-1989年7月,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1年9月-1994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刘守华教授; 1995年9月-1998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钟敬文教授;2 005年9月至今,任职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文系;2008年12月受聘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专业教授,2010年12月遴选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旁涉人类学;田野调查点主要集中在闽粤赣地区;曾赴日本神奈川大学、美国民俗学会访问交流。  学术兼职: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研究》(CSSCI)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开设课程  本科生:民间文学概论(中文系选修课)、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海校区通识课程)  研究生:民俗学、田野调查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民俗学史、外国民俗学史、民俗学名著精读  主要著作  1、《仪式与象征的秩序》,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出版,2004年10月重印  2、《一个人的民间视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客家山歌》(第一作者),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  4、《田野寂旅》,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5、《风水生存》,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6、《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译著)(Maurice Freedman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主要论文  1、《白族叙事诗〈黄氏女〉的比较研究》(第二作者),《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  2、《伍家沟与耿村:故事传承之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专集》1993年号  3、《灰姑娘故事的世界性及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4、《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  5、《英雄与考验故事的人类学阐释》,《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6、《灰姑娘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性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  7、《一个地域神的传说与民众生活世界》,《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3期。  8、《一个家族神庙的创造与庙会制度化》,《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8年第3期  9、《民间仪式的政治隐喻》,《民间文化》(原《民间文学论坛》)1999年第2期  10、《区域信仰中心的变迁——一个赣南客家乡镇的考察》(3万字),《华岗文科学报》第23期(1999年12月)台北:中国文化大学  11、《区域信仰-仪式中心的变迁》,载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3万字),北京:社会科学与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2、《客家乡村社会研究的基本单位》,《客家研究辑刊》1999年第4期  13、《当欲望浮出水面》,《民族艺术》2000第2期  14、《大众文化与资本运作》,《民族艺术》2000年第4期  15、《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学术月刊》(上海)2001年第2期  16、《民族-国家与民间记忆》,《文艺争鸣》(长春)2001年第1期  17、《民俗文化旅游:消费时代的文化想像》,《粤海风》2001年第3期  18、《族谱 历史 权力》,《读书》,2001年第7期  19、《民间文化视野中的文化批评》,《文化研究》第2 期,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1年4月  20、《现代性的民间表述——当下民间造神运动的一种阐释》(3万字),《思想》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1、《历史与文化的互动——一个赣南客家家族制度的个案研究》(4万字),《新国学》第3期,巴蜀书社2001年12月出版  22、《民俗旅游的文化政治》,《民俗研究》2001第4期  23、《关于革命与家族的记忆》,《民族艺术》2002年第1期  24、《个人历史、底层政治与性别的叙事》,《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25、《河流 墟市 庙宇》,《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  26、《空间与记忆》,《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  27、《风水村里说风水》,《民族艺术》2002年第4期  28、《当下民谣的意识形态》,《新东方》2002年第3期  29、《非狂欢的庙会》,《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30、《增强民间文学的学科对话力量》,《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1、《民俗学的当下关怀》(访谈),《民族艺术》2004年第3期  32、《民俗学问题与客家文化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33、《一个土家族故事家的记忆与想象》,《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34、《民俗与社会性别认同》,《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35、《在异域与本土之间——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36、《维柯的“诗性智慧”——民俗学史的视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37、《历史/结构——萨林斯关于南太平洋岛殖民遭遇的论述》(2万字),《民俗研究》2006年第1期  38、《民族志写作的革命》,《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  39、《三僚村的风水文化考察》,《寻根》2006年第2期  40、《山歌,渐行渐远》,《读书》2006年第4期  41、《殖民主义时代的时间观》,《哲学研究》2006年第5期  42、《从维柯、卢梭到赫尔德——民俗学浪漫主义的根源》(2.5万字),《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  43、《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44、《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学术研究》2008年2月  45、《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  4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47、《物品与节令时空》(第一作者),《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48、《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2.5万字),《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  49、《个人本真性的建构》,《民族艺术》2011年第4期  50、《资料、阐释与实践——从学术史看当前中国民俗学的危机》,《民俗研究》2011年第4期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度一般项目“民俗与民族国家认同——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民俗学理论的一种探讨”( 批准号:08BMZ024),在研;  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课题“春节广东卷”(批准号:JRZCH201003),在研;  3、主持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问题研究”(11JJD780004),在研。  获奖情况  《仪式与象征的秩序》,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2004),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2006)。
  • 王霄冰
  • 基本情况  王霄冰,女。1967年生于浙江省江山市。1984-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1991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民俗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陶立璠,获法学硕士学位。1992年留学日本,在爱媛大学和松山大学旁听德语和经营管理学。1993-1997年,任职于爱媛县国际贸易中心,担任中英日文翻译。1998年从日本前往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汉学,副修民族学和日本学,博士导师顾彬(Wolfgang Kubin)。2003年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Ph.D.),留校担任顾彬的科研助手。2004-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字专业博士后,指导教师臧克和。2005-2010年,慕尼黑大学亚洲学院汉学研究所课题研究员。2007-2008年,兼任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起兼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兼职研究员。2010年12月,由中山大学以“百人计划”引进,任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开设课程  外国民俗学史(研究生)  民俗学(本科生)  文化人类学(公共选修课)  主要著作  《服饰与文化》(合著),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年。  Zwischen Moderne und Tradition(德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张承志评传》),Peter Lang国际出版公司,2004年。  《玛雅文字之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王霄冰,地木拉提﹒奥迈尔主编),民族出版社,2007年。  《仪式与信仰》(编著),民族出版社,2008年。  《南宗祭孔》,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广义文字学研究》(黄亚平,白瑞斯,王霄冰主编),齐鲁书社2009。  Time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英文,《中国古代的时间和仪式》,Xiaobing Wang-Riese & Thomas O. Hoellmann主编),德国Harrassowitz出版社,2009年。  主要论文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衡量标准 -- 以祭孔大典为例”,《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Das Bild der Ahnen” (祖公的图像), 载 Menschenbild in China. Jahrbuch der DVCS 5, Wiesbaden: Harrassowitz 2009, pp. 165-185.  “Concepts of Future in Early China” (中国早期的未来观念), in: Time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 Wiesbaden: Harrassowitz, pp. 169-188.  “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和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温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Zukunftsperspektive und Geschichtsbewusstsein in altchinesischen und mesoamerikanischen Hochkulturen” (古代中国和美洲古文明中的未来展望与历史意识), in: Das kulturelle Ged?chtnis Mesoamerikas im Kulturvergleich zum Alten China, Berlin: Gebr. Mann 2009, pp. 41-75.  “文字的物质载体及其社会功能”,收入《广义文字学论集》(齐鲁书社2009年),第515-533页。  “Ancestors in Maya and Shang Chinese inscriptions” (玛雅和商代契文中所见之祖先, Daniel Grana-Behrens & Xiaobing Wang-Riese), in: Paideuma, vol. 54 (2008), pp. 129-149.  “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 《励耘学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2008年第1期。  “德语圈海外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王霄冰,白瑞斯),《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  “图腾主义的终结:列维-斯特劳斯如是说”,《仪式与信仰》(民族出版社2008),3-13页。  “仪式语言与语言仪式”,《仪式与信仰》(民族出版社2008),65-75页。  “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 期。  “’Langw?hrend’ oder, ewig’? Die Bedeutung des Wortes yong und das lineare Zeitkonzept im frühen China“ (长久还是永远?“永”字古义与中国早期的线型时间观念). In: Zurück zur Freude. Studien zur chinesischen Literatur und Lebenswelt und ihrer Rezeption in Ost und West. Festschrift für Wolfgang Kubin, St. Augustin: 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 2007, pp. 393-410。  “Das kulturelle Ged?chtnis Chinas: Formation, Zerst?rung und Wiederaufbau“ (中国文化记忆的形成、破坏与重建), in: China und Lateinamerika. Ein transpazifischer Brückenschlag, Berlin: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2007, pp. 137-163.  “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Text und Kanon“(文本与经典),minima sinica, 2006.2。  “玛雅文中的异体字类型简析”,《中国文字研究》第6辑(2005)。  “论汉字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功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科研项目  2004-2005 “玛雅文字与古汉字的比较研究”,上海市博士后基金课题。  2005-2008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古代中国与中美洲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合作课题),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项目。  2007-2008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及其祭孔礼仪研究”,浙江省衢州市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  2008-2009 “哈萨克阿肯对唱:文本、仪式与表演”(合作课题),德国教育科研部研究基金。  2008-2012 “晚清至今以来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中的孔氏家族与祭孔礼仪”,慕尼黑大学青年女科学家基  金(2008-2009)、德意志研究联合会个人项目(2010)和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研究课题(2011-2012)。  组织国际学术会议  2005 国际学术研讨会“亚美古代文明中的文字与仪式”,于上海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举行。  2007 国际研学术讨会“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古代中国和中美洲的文化比较”,于慕尼黑西门子基金会会所举行。  2009 国际学术研讨会“传统的复兴与发明:后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宗教场所与礼仪的重构”,于比勒费尔德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举办。  2009 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第16届大会分组会议“1860年以来德国民族学的中国研究”(中德合作),于云南大学分会场举行。  2010 国际学术研讨会 “哈萨克阿肯对唱与中亚口承传统”(中德合作),于波恩大学俱乐部举行。  获奖情况  2006年 获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颁发的“浙江海外留学英才奖”。
  • 宋俊华
  • 基本情况  宋俊华,男,1968年生,1987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1991)和文学硕士学位(1994)。1999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师承黄天骥、康保成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2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现任职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学术兼职有教育部与广东省两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重庆文理学院兼职教授等。  研究方向:1、中国传统戏剧史,侧重从戏剧服饰、戏剧道具、戏剧传播、剧本形态、戏剧生态等角度开展研究。2、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  开设课程  本科:明清文学史、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名作导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秘书的素质与管理  研究生:中国古代戏曲批评专著研究、中国传统戏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研究  主要著作  专著: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论, 2007年将出  教材:应用写作学教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  主要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研究的新路向,《文艺研究》2007年第2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基因,《羊城晚报》2007年1月2日  ●《穿戴题纲》与清代宫廷演剧,《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山陕会馆与秦腔传播,《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学术研究》2006年第9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和谐基因,《学术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古代剧本的生成与分化,《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元杂剧演出研究该如何展开——兼谈研究资料的体系化问题,《戏曲艺术》2006年第4期  ●黄天骥先生的学术研究,《戏曲研究》第7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非物质化遗产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7辑,澳门出版社2006年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非文字资料研究》(日本)2006年第12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国家权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1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古代戏剧道具之名实与源流考辨,《民族艺术》2005年第2期  ●舞马、竹马、马鞭——论中国传统戏剧的道具“马”,《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6辑,澳门出版社2005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学理审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九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宋金杂剧服饰研究,《戏曲艺术》2004年第4期  ●中国古代戏剧研究:回归本体,《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明代北杂剧服饰刍论,《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一)  ●王国维的戏曲概念,《戏曲艺术》2003年第1期  ●引戏非戏剧脚色辨,《戏曲艺术》2003年第3期(第一)  ●高校中文系古代戏曲教学要突出“戏”的品格,《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4期  ●清代宫廷大戏戏衣刍议,《戏史辨》第3辑,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2年  ●关神崇拜与元明杂剧中关羽的行头,《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  ●元杂剧《岳阳楼记》的“唾液”民俗解读,《民俗学刊》(澳门)2001年第1辑  ●蟒衣考源兼谈明代宫廷演剧的武将装扮,《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广东省徐闻县前山镇元宵节游神仪式,《民俗曲艺》(台湾)2001年总第134辑  主持项目  ●湛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粤西傩文化与戏曲研究”(1999.7-2000.7)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戏曲服饰暨粤剧服饰研究”(2002)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2003)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戏剧道具研究”(2003)  ●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项目“中国传统戏剧服饰研究”(2006)  ●中山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网络资源的古代戏曲教改研究”(2004)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20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理论与实践”(第三主持人)(2007)  ●广东省151项目“古代戏曲资源库建设”(第二主持人)(2004)  获奖情况  ●《明代北杂剧服饰刍议》获香港大学“元明清诗词歌赋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2)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被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4)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被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评为“优秀等级”的结项成果(2004)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被评为第七届“广东省优秀图书、期刊、作品奖”(优秀图书奖)二等奖(2004)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学术交流  2006年2月22日至3月7日,受聘为日本神奈川大学COE项目“人类文化研究的非文字资料的体系化”访问研究员,考察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蒋明智
  • 基本情况  蒋明智,1966年8月生,广西桂林人,文学博士,教授职称。先后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1984-1988)、华中师范大学(1991-1994,师从刘守华教授)和中山大学(1999-2002,师从叶春生教授),分别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1988-1991年任教于广西百色学院中文系;1994-2006年任教于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1996年10-12月任教于越南顺化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广西师范学院写作教研室主任(1994)、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所长(1995-1999)、学报编辑部副主任(2003)、主任、常务副主编(2004-2006)。2003年起,任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和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4年被评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5年被聘为广西高校高级职称评委和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年3月被聘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文系副教授,2007年协助指导民俗学专业博士生。2007年10月任日本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2011年4-6月作为援藏教师,任教于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并被聘为兼职教授。兼任《文化遗产》(CSSCI来源期刊)编辑部主任、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曾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龙母传说和信仰研究”(批准号03CZW009),出版《悦城龙母文化探秘》(专著)、《悦城龙母文化》(主编)、《岭南圣母的文化与信仰——冼夫人与高州》(副主编)、《母仪龙德》(合著)和《粤海观澜——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州美院三校教师书法联展》、《广东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品观摩展》、《学海探骊珠——广东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品集》等书法小册子(合集)。  近五年开设课程和指导研究生  博士生:民间文艺学流派;  硕士生:民间文艺学、民间文艺学史、民间信仰专题研究、田野调查的理论与实践、区域文化学、文化产业案例;  本科生:民间文学概论、大学语文、书法概论(校核心通识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产业概论(后两门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本科生课程);  已指导25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1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  近五年在重要期刊发表的论文  1.《论岭南冼夫人信仰衍变》,《世界宗教研究》(一类期刊),2009年3期;2.《悦城龙母传说探源》,《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5期;  3.《除夕“卖冷”习俗源流新探》,《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2期;  4.《童话与儿童审美——论作为口头传统的童话遗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二类期刊)2010年4期;  5.《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讨:以悦城龙母文化为个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6.《壮族嬷经与民族文化精神》,《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二类期刊),2008年2期;  7.《龙母传说与粤港澳文化认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6期;  8.《女书的吟诵及其传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9.《乡村社会的人情盛宴——以粤西高州的年例为例》,《民俗研究》(三类期刊),2008年第3期;  10.《论龙母传说的发源地——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重视历史文献》,《民间文化论坛》(三类期刊),2010年5期  11.《牛郎织女传说新探》,《文化遗产》(三类期刊),2007年11月创刊号;  12.《悦城龙母:从传说到信仰》,《文化遗产》,2008年2期;  13.《荆楚民歌的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文化遗产》,2009年4期;  14.《东莞女子舞龙探析》,《文化遗产》2010年4期。  15.《佛山“醒狮”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文化遗产》,2011年10月第4期  近五年承担的主要课题  1.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课题《龙母诞》(JRZ2012002),主持人;  2.“岭南春节游艺民俗的历史、现状及其保护对策”,2006年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DXM750001),主持人;  3.“春节习俗的历史变迁与地域文化特征”,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ZH250),排名第二,实际主持人。  近五年国际学术交流  1.2007年10月1-14日,任日本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体系化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其间,应常民文化研究所所长佐野贤治教授之邀,为该所全体硕士、博士生作了题为《中国龙文化漫谈》的学术演讲。  2.2007年11月,应邀赴韩国首尔檀国大学亚美研究中心出席“世界的神话传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长达半小时的大会发言,宣读的论文随后被译成韩文在《亚美研究》发表。  3.2009年10月13-26日,应美国民俗学会邀请,赴博伊西市参加美国民俗学会年会并宣读论文《龙母祭祀仪式与孝道伦理》。其间,应邀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中心作学术访问。  4.2010年10月12-22日,应美国民俗学会邀请,赴纳什维尔市参加美国民俗学会年会并宣读论文《汉字书法与抑郁症防治》,还应邀到纽约艺术中心作交流访问。其间,有幸参观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5.2012年4月29日至5月4日,赴美国纳什维尔市参加第二届“中美非遗论坛”,宣读论文《中国龙文化的生命力》。
  • 黎国韬
  • 基本情况  黎国韬,男,1973年10月生于广州,祖籍广东东莞。1992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相继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同校历史学博士后出站;2006年,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开设课程  1、本科生:《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国诗词》;《大学语文》;《古典诗歌创作与欣赏》。  2、研究生:《戏曲文化研究》;《古代戏剧史专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学》;《文化人类学》。  主要著作  1、《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独撰,42万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梁辰鱼研究》,第一作者,25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先秦至两宋乐官制度研究》,独撰,41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古剧考原》,独撰,33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古剧考原补》,独撰,35万字,待刊。  6、《珠三角地区传统民间舞蹈研究》,独撰,25万字,待刊。  主要论文  (一)诗学类  01、梁辰鱼散曲论,《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2期。  02、神瞽新说,《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5期。  03、梁辰鱼与鹫峰诗社,《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2期。  04、乔吉散曲新论,《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期。  05、大历十才子名号考,《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2期。  06、致语不始于宋代考,《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2期。  (二)剧学类  01、元杂剧之旦本末本与男女主唱演员,《古代戏曲论坛》,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02、夔为傩神说,《民俗学刊》第四辑,澳门出版社2003年6月。  03、傀儡戏四说,《西域研究》2003年4期。  04、竹竿子补证,《民俗曲艺》(台北)2004年3期。  05、参军戏与胡乐考,《广州大学学报》2008年9期。  06、梁辰鱼生卒年及《浣纱记》创作年代考,《五邑大学学报》2008年4期。  07、唐五代参军戏演出形态转变考,《民族艺术》2008年4期。  08、秦傩新考,《中华戏曲》第三十八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2月。  09、论中古假面戏群,《西域研究》2009年1期。  10、参军戏与胡乐补论,《广州大学学报》2009年3期。  11、舞末与副末,《五邑大学学报》2009年2期。  12、药发傀儡补述,《民俗研究》2009年2期。  13、两宋杂剧演出形态转变考略,《民族艺术》2009年3期。  14、末泥与胡乐西来,《西域研究》2010年1期。  15、浣纱记艺术再探,《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期。  16、舞头与引舞补说,《五邑大学学报》2010年1期。  17、秦汉假人傀儡戏述论,《学术研究》2010年2期。  18、周大傩仪官联考,《中华戏曲》第四十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6月。  19、侲子考,《民族艺术》2010年2期。  20、东汉禁中大傩仪执事官考,《民族艺术》2010年3期。  21、参军色源流考,《民族艺术》2010年4期。  22、历代宦者演戏述略,《艺苑》2011年1期。  23、竹马戏形成年代论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期。  24、略论梁辰鱼之考订元剧,《五邑大学学报》2011年1期。  (三)乐学类  01、唐宋四部乐考略,《音乐研究》2003年3期。  02、鼓吹乐及其起源简议,《艺术百家》2004年3期。  03、乐部尚书考略,《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巴蜀书社2006年4月。  04、太乐职能演变考――兼论若干戏剧乐舞问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05、云韶部与北宋教坊关系再探,《赛社与乐户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12月。  06、乐官制度形成于商代后期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期。  07、辽金元教坊制度源流考,《学术研究》2008年5期。  08、总章考,《音乐研究》2008年5期。  09、师出以律补解,《暨南学报》2008年5期。  10、乐府起源新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1期。  11、汉唐鼓吹制度沿革考,《音乐研究》2009年5期。  12、宣徽院与宫廷乐舞关系初探,《广州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13、论乐官源出巫官,《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3期。  14、汉唐协律乐官发展考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4期。  15、论唐宋教坊梨园的若干问题,《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4期。  16、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人考,《文化遗产》2011年1期。  (四)区域文化与宗教  01、二郎神之祆教来源,《宗教学研究》2004年2期。  02、梁辰鱼与莲台仙会,《文化遗产》2008年1期。  03、禾楼艺术及其发展历史,《岭南学》第二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04、广东地区传统民间舞蹈传播路向述略,《文化遗产》2009年2期。  05、竹竿子与西藏传统乐舞关系试探,《西藏研究》2009年2期。  06、舞火狗考,《文化遗产》2010年1期。  07、竹马补说,《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1期。  08、十六天魔舞源流考,《西藏研究》2010年2期。  09、敦煌遗书若干戏剧乐舞问题考,《敦煌研究》2010年5期。  10、舞队前导旗帜考,《岭南学》第四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11、略论金刚天女与天魔舞女,《宗教学研究》2011年1期。  12、岭南狮子舞功能述略,《体育学刊》2011年2期。  获奖情况  1、2004年,被评为中山大学优秀博士后。  2、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  科研项目  1、先秦至两宋乐官制度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主持。  2、梁辰鱼研究,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资助项目,主持。  3、古代戏剧形成与管理,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主持。  4、珠三角地区传统民间舞蹈研究,广东省重点文科基地重大项目,主持。  5、中古戏剧新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主持。  6、中古戏剧新探,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主持。  7、观念、视野、方法与中国戏剧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负责人。  8、岭南濒危剧种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第三负责人。
  • 陈伟武
  • 基本情况  陈伟武,1962年8月生,广东澄海人。  1983年7月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7月,本校中文系汉语史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导师为潘允中教授),在本校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工作。1988年7月任助理研究员。1993年12月晋升副研究员。1991-94年从曾宪通教授习战国秦汉文字,获博士学位。1998年1月调到本校中文系任教,同年9月起任古文字研究室主任。1999年9月起任古文字研究所副所长。2000年7月晋升研究员。兼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广东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十数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文字出土文献的学习及研究,曾经独立承担教育部九五博士点基金项目“战国秦汉简帛词语通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特殊汉字的历史考察”。  开设课程  研究生:出土文献学概论、战国文字研究  主要著作  《简帛兵学文献探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主要论文  《诗经》同义动词说例,《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第1期,《语言文字学》同年第10期转载。  《训诂校勘札记》,《中山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语言文字学》同年第3期转载。  《古代称谓行辈失序证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第3期  《沦先秦反义复合词的产生及其偏义现象》,《古汉语研究》,1989年第1期  《古汉语指代词同义连文说略》,《中山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语言文字学》同年第9期转载  《车王府曲本语词选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4期  《车王府曲本语词札记》,《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  《车王府曲本语词扎零》,《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读书记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第6期  《潮汕方言鼻化韵概述》,《台语文摘》第十八号,1991年  《骂詈行为与汉语詈词探论》,《中山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先秦反义词辨识》,《古籍整理与研究》第七期,中华书局1992  《汉语“尤最”副词的对立来源》,《语文研究》,1994年第2期  《〈古陶文字征〉订补》,《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语言文字学》同年第12期转载  《兵书新注商兑》,《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2期  《简帛兵学文献军术考述》,《华学》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银雀山汉简考释三则》,《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车王府曲本中的清代汉语若干语法成分》,《语文研究》,1996年第1期,《语言文字学》同年第8期转载  《甲骨文反义词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语言文字学》同年第9期转载  《战国秦汉同形字论纲》,《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军器及其题铭与简帛兵学文献》,《华学》第二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义反音亦反”辨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6期,《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9期转载  《〈孙子〉“命曰费留”正义》,《中国文化》第14辑,1996年  《简帛所见军法辑证》,《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  《曾宪通先生学术成就述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2期  《银雀山汉简通假字辨议》,《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3期  《同符合体字探微》,《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语言文字学》同年第11期转载  《〈潮汕方言茨考释〉续貂》,《汕头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战国楚简考释校议》,《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1997  《出土文献与潮汕话词语研究》,《潮学研究》第6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  《从简帛文献看古代生态意识》,《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睡虎地秦简核诂》,《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银雀山汉简考释十则》,《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出土文献之于古汉语研究十年回眸》,《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4期,《语言文字学》1999年第4期转载  《甲骨文字诂林》补遗,《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出土战国秦汉文献中的缩略语》,《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双声字符综论》,《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试论晚清学者对传钞古文的研究》,《第二届国际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中山大学1999年  《旧释“折”及从“折”之字平议》,《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  《郭店楚简识小录》,《华学》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学术交流  1999年7-10月,应饶宗颐教授之邀,赴香港中文大学作短期研究,课题是“出土战国楚系史料系年”。
  • 杨泽生
  • 基本情况  1969年8月生于广东信宜。198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92年考取该专业古文字学方向研究生,师从李家浩先生。1995年毕业后在佛山大学中文系工作8年;其间在1999年考取中山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曾宪通先生,2002年获博士学位。2003年8月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主攻古文字学。  开设课程  本科:汉字学、《说文解字》概论、古典新解、古文字学  研究生:甲骨文字研究  主要论文  1.《燕国文字中的“無”字》,《中国文字》新廿一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96年12月。  2.《〈古陶文字徵〉字头、出处、文例、说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江汉考古》1996年第4期。  3.《古陶文字零释》,《中国文字》新廿二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  4.《秦骃玉版文字初探》(合作),《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1期。  5.《信阳楚简第1组38号和3号研究》,《简帛研究二〇〇一》,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6.《楚系简牍中从“肉”从“歹”之字考释》,《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3期。  7.《〈古陶文字徵〉里重收的陶文》,《考古与文物》丛刊第四号《古文字论集》(二),2001年9月。  8.《长台关竹书的学派性质新探》,《文史》2001年第4期(总第57辑)。  9.《郭店简几个字词的考释》,《中国文字》新廿七期,(台北)艺文印书馆,2001年12月。  10.《关于上海博物馆所藏竹书论诗者是谁的讨论》,《华学》第五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11.《关于郭店楚简〈缁衣〉篇的两处异文》,《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  12.《试说〈孔子诗论〉里的篇名〈中氏〉》,《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  13.《笔顺规则新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4.《谈出土秦汉文字“脊”和“责”的构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  15.《上海博物馆所藏竹简文字杂说》,《江汉考古》2002年第3期。  16.《关于“质”字的构形》,《语言》第3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17.《上博竹书考释(三篇)》,《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10月。  18.《<太一生水>“成岁而止”和楚帛书“止以为岁”》,《古墓新知》,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19.《孔壁竹书的文字国别》,《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1期。  20.《说“既曰‘天也’,犹有怨言”评的是<鄘风?柏舟>》,《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1.《读上博竹书札记(六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  22.《说字两则》,《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3.《竹书<周易>中的两个异文》,《经典与解释5》(《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  24.《甲骨文字研究的开端——刘鹗<铁云藏龟>自序略论》,《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5月。  25.《<说文>难查的若干表现──从几部古文字工具书误标“说文所无”谈起》,《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六辑,澳门出版社,2005年8月。  学术交流  1.“新出楚简与儒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2.3-4)  2.“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2002.7)  3.“纪念商承祚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古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广州-番禺:2002.8)  4.“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香港:2003.10)  5.“郭店楚简国际研讨会”(荆门:2003.12)  6.“第六届两岸中山大学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广州:2004.8)  7.“第七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2004.9)  8.“中国古文字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杭州:2004.11)  9.“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年会”(保定:2005.7)
  • 陈斯鹏
  • 基本情况  陈斯鹏,男,1977年3月生于广东澄海。  1996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学士学位,并升硕士研究生,师从陈伟武教授,2002年转博士研究生,师从曾宪通、陈伟武教授,2005年6月获博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8年4月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师从裘锡圭教授。  2005年7月起先后受聘为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  主要从事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开设课程  本科生:简帛选读 文字学  研究生:青铜器铭文研究  主要著作  《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主要论文  ●《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10则)》,《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年第6期。  ●《郭店楚墓竹简考释补正》,《华学》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定州汉简〈论语〉校读举例》,《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郭店楚简文字研究综述》,《华学》第五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郭店楚简解读四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  ●《说“凷”及其相关诸字》,《中国文字》新廿八期,艺文印书馆2002年。  ●《张家山汉简〈引书〉补释》,《江汉考古》2004年第1期。  ●《“眔”为“泣”之初文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彭祖〉新释》,《华学》第七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楚简〈诗论〉诗学思想综析》,《经典与解释》第五辑,华夏出版社2005年。  ●《论周原甲骨和楚系简帛中的“囟”与“思”——兼论卜辞命辞的性质》,《文史》2006年第1辑。  ●《楚简“图”字补释》,《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战国楚帛书甲篇文字新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  ●《楚帛书甲篇的神话构成、性质及其神话学意义》,《文史哲》2006年第6期。  ●《竹简〈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略论楚简中字形与词的对应关系》,《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诗论〉解诂》,《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6期。  ●《孔家坡汉简补释》,《中国历史文物》2007第6期。  ●《上博馆藏战国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  ●《唐叔虞方鼎铭文新解》,《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楚简中的一字形表多词现象》,《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楚简“史”、“弁”续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  ●《楚系简帛中字形的习用读法和词的习用字形》,《文史》2010年第2辑。  ●《楚系简帛中的“由”》,《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巴东县张家坟墓群M1“元和四年刻石”考释》,《考古》2011年第6期。  ●《从楚系简帛看字词关系变化中的代偿现象》,《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科研课题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国楚系简帛中字形与词相互关系研究”(2006—2009年)。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战国楚简中字形与词相互关系之研究”(2006—2008年),该课题获得一等资助。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出土文献的上古汉语常用词记录形式演变研究”(2010—2013)。  ●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科研项目“21世纪新见商周金文字编、索引及考证”(2009—2011)  ●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秦至汉初简帛文献中字词关系之研究” (2010—2013)。  ●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及汉初简帛文辞综类”(1997—2000年),为子项目负责人。  ●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2003—2007年),为子项目负责人。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历史汉字学研究”(2009—2011)  ●主持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战国简帛文学文献整理和研究”(2005—2007年)。  获奖情况  ●2002年,获“宝钢教育奖”。  ●2006年,学位论文《战国简帛文学文献考论》获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06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对象。  ●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结项成果获得“优秀”等级评定(集体)。  ●2008年,学位论文《战国简帛文学文献考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  ●2008年,论文《论周原甲骨和楚系简帛中的“囟”与“思”——兼论卜辞命辞的性质》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09年,专著《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获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9年,专著《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2009年,专著《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2009年,获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奖。  ●2009年,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国楚系简帛中字形与词相互关系研究”结项成果获得“优秀”等级评定。  ●2010年,专著《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0年,获中山大学“卓越人才计划”教师特别津贴。  ●2011年,论文《楚简中的一字形表多词现象》获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 田炜
  • 基本情况  田炜,1980年11月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获免试推荐攻读该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硕博连读资格,转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陈伟武教授,2008年6月毕业,获博士学位。  2008年8月进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为裘锡圭教授,2010年12月出站。  2011年1月受聘为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工作。兼治书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主要著作  《古玺探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主要论文  1、《古玺字词丛考(十篇)》,《古文字研究》第26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战国文字考释两篇》,《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战国文字编〉读后记》,《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三期,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  4、《〈殷周金文集成释文〉第一卷读后琐记》,《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八辑,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5、《古玺印字词零释(八篇)》,《中国文字》新三十三期,台北:艺文印书馆,2007年。  6、《读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零札》,《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  7、《金文书法的传统与发展刍议》,《中国书法》2009年第1期。  8、《玺印人名研究一、二》,《文史》2009年第1期,北京:中华书局。  9、《玺印人名研究三》,《文史》2009年第4期,北京:中华书局。  10、《清代学术与篆书书法》,《中国书法》2010年第4期。  11、《略论古玺文字研究的重要性》,《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谈谈古文字书法创作中的一些用字问题》,《书艺》第六辑,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  13、《战国古玺所见官名研究三则》,《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4、《新见西汉马病以家钫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28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15、《先秦法书墨迹研究》,《文艺研究》2010年第10期。  16、《玺印人名考(两篇)》,《出土文献与传统典籍之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科研项目  1、主持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周金文字词关系研究”。  2、主持第四十五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西周金文字形与音义的相互关系研究”。  3、主持第三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商周青铜器铭文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  4、参与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任子项目负责人。  获奖情况  1、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结项成果获得“优秀”等级评定(集体)。  2、2006年书法作品获广东省第二届南雅奖书法篆刻展金奖。  3、2006年篆刻作品获榄菊杯广东省首届篆刻展三等奖。  4、2007年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  5、2009年获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 黄仕忠
  • 基本情况  黄仕忠,男,1960年11月出生,浙江诸暨人。1985年在杭州大学师从徐朔方教授获硕士学位;1989年6月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师从王季思、黄天骥教授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中文系古典文献学、资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等。  主要研究方向  古典文献学  戏曲文献学  中国俗文学  主要承担项目  《日本藏中国戏曲研究》(教育部社科后期资助项目)  《日藏中国戏曲之文献学研究》(日本住友财团资助项目)  《子弟书全集》(教育部高校古委会项目)  《子弟书研究》(全国艺术科学年度项目)  《车王府钞藏戏曲全集》(教育部古委会重点项目)  《全明杂剧》(教育部古委会重点项目)  《岭南说唱文学及其形态研究》(教育部文科基地重点项目)  《全明戏曲》(国家社科重大攻关项目)  主要专著  1.《琵琶记研究》,独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1998年修订重印;1997年获中国大学出  版社协会颁发的“优秀专著”二等奖;所属《王季思学术基金丛书》1998年获广东省社科成果三等奖;  2.《中国戏曲史研究》,独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2001年修订重印;  3.《婚变、道德与文学:负心婚变母题研究》,独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7月;  4.《戏曲文献研究丛稿》,独著,台北:国家出版社,2006年  5.《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主要古籍整理著作  1.《车王府曲本?子弟书集》(1-4卷;合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年9月版;全书1995年获广东省社科成果二等奖;  2.《全元戏曲》(1-12卷)(王季思主编),合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3月;全书2001年获教学部社科成果一等奖;  3.《风月锦囊笺校》(合撰) 北京:中华书局 2000年7月;  4.《琵琶记导读》,独编,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6月;2003年获安徽省社科成果三等奖;2004年4月获第六届安徽图书奖三等奖;  5.《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第一编者,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  6.《宋元戏曲史讲评》,凤凰出版社集团,2010  主要论文  1.明代戏曲之发展与汤沈之争 文学遗产 1989年第6期  2.和、乱、趋、艳、送与戏曲帮腔合考 文献 1992年第2期  3.琵琶记与中国伦理社会 文学遗产 1996年3月  4.南戏北剧的形成与发展 文学遗产 1997年4月  5.戏曲研究之我见 文学评论 1999年4月  6.仓石文库戏曲曲艺书目,(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44期,2003年12月  7.日本大谷大学藏明刊孤本《四太史杂剧》考 复旦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  8.顾太清的戏曲创作及其早年经历 《文学遗产》,2006年第六期  9.双红堂藏戏曲考 《故宫学术季刊》(台北)2008年第25期  10.从森槐南、幸田露伴到王国维:日本明治时期的中国戏曲研究,《戏剧研究》(台北)2009年第二期  学术交流  2001年至2002年,日本创价大学 访问研究  2007年10-11月,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访问研究  2008年2-3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访问研究  2008年11-12月;2009年11-12 ,日本早稻田大学 访问研究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学外研究员;早稻田大学访问教授  另有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四人,分别在京都大学、东北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一年,一人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学习一年;四人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合作研究数月。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邮编:510275  电话及传真:020-84113270(单位)  电子邮箱:hsshsz@mail.sysu.edu.cn
  • 杨权
  • 基本情况  杨权,男,1958年6月生,广西玉林市人。历史学博士。1987年7月至2001年9月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工作,先后任编辑、副总编辑、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总编辑、编审;自2001年9月起从事专职研究与教学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开设有 “古典文献导读”、“经学史”、“《周易》基础”、“清代学术史”等课程。目前正在以副总主编身份,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全粤诗》清代部分的编纂工作。  近年的学术工作重点  集中在秦汉史研究与岭南研究两个领域。前者围绕学术史与政治史展开,后者以诗歌文献研究与明清佛教文献研究为中心。  主要著译  1.《新五德理论与两汉政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4月版  2.《秘戏图考》(译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二版  3.《中华道教大辞典》(分科主编与主要撰稿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  4.《叶恭绰》(第一作者),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5.《全粤诗》一至十一册(副总主编)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12月~2010年6月版  6.《粤诗人汇传》一至四册(参纂者),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7.《易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8.《曺溪通志》(第一整理者),香港,梦梅馆2008年5月版  9.《咸陟堂集》(第二整理者),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年8月版  10.《千山诗集》(第二整理者),台北,中央研究院2008年12月版  11.《天然之光——纪念函昰禅师诞辰四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论文集》(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12.《唐代盐政》(第二作者),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13.《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规范》,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6月版  主要论文  一、秦汉史研究  1.《谶纬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6期  2.《论章句与章句之学》,《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论两汉章句之学的谶纬化》,《现代哲学》2002年第4期  4.《〈白虎通义〉是不是章句》,《学术研究》2002年第9期  5.《谶纬文献中的几个政治文化命题》,《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研究》第4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6.《王莽对“尧后火德”说的移植利用》,《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 期  7.《光武帝“始正火德”正解——对两汉五德制度史的一项新阐释》,《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8.《“土火相乘”政治活剧的重演》,《现代哲学》2006年第1期  9.《“汉家尧后”说考辨》,《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  10.《五行相胜框架下的四个帝德谱》,《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摘要转载)  11.《新五德终始说及其理论框架下的三个帝德谱》,《华学》第9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版  12.《“玄圣”孔子“为汉赤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二、岭南研究  1.《岭南明遗民僧函可“私携逆书”案述析》,《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  2.《〈广东释道著述考〉与海云系佛教文献研究》(第二作者),《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3期  3.《作为明遗民精神领袖的函昰禅师》,《悲智传响——海云寺与别传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海关出版社2007年4月版  4.《冼玉清对岭南佛教文献研究的贡献》,《冼玉清研究论文集》,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7年1月版  5.《王弘诲与利玛窦首次进京》(第二作者),《图书馆论坛》2007年第3 期  6.《清代岭南佛教文献整理与出版的新成果》,《广东佛教》2008年第5期  7.《成鷲及其〈咸陟堂集〉》,《资讯管理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8.《成鹫“通海”辨》,《学术研究》2009年第2期  9.《论屈大均与佛门的关系》,《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0.《论屈大均(今种)的出家与还俗》,《天然之光——纪念函昰禅师诞辰四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11.《清初僧诤记补二则》,《陈垣与岭南——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7月版  12.《屈大均之名本为法名》,《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3.《“郦学”因缘——吴天任及其〈杨惺吾先生年谱〉》,《图书馆论坛》2005年第6期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510275 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文科楼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联系电话:(020)84112051(办)  电子邮箱:pusyq@sysu.edu.cn
  • 许云和
  • 基本情况  许云和,男,1962年生,云南曲靖人。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海南大学文学院任教,现为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文学、出土文献、汉魏六朝乐府。  论文  ●汉《郊祀歌十九章》考论,台湾清华学报,民国100年第41卷第3期  ●《宋书?乐志》“铎舞歌诗二篇”考辨,学术研究,2011年第4期  ●敦煌汉简《风雨诗》试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汉《莋都夷歌》三章小考,国学学刊,2011年第1期  ●梁元帝萧绎镇荆州诗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2期  ●《通志》“梵竺四曲”考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汉《公莫巾舞歌行》破译商兑,台湾成大中文学报,民国99年10月第3期  ●梁武帝《江南弄》七曲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汉《房中祠乐》与《安世房中歌》十七章,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梁扬都庄严寺沙门释宝唱生平及著作考略,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汉曲《秋胡行》的本事和来源,信息管理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尹湾汉简《神乌傅(赋)》考论,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卷三四七阙题残卷考,江海学刊,2008年第2期  ●德藏吐鲁番本“晋史毛伯成”诗卷再考,西域研究,2008年第1期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卷次不明之阙题残篇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5期  ●俄藏敦煌写本Φ242号文选注残卷考辨,学术研究,2007年第11期  ●汉鼓吹铙歌第十八曲《石留》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6期  ● 《隋书?礼仪志》校正一则,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  ●解读《玉台新咏序》,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涅般、维摩四依与六朝文学思想的嬗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关于南朝妇人集的几个问题,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5期  ● 古辞《欢闻》与《欢闻歌》考论,中华文史论丛,2004年第4辑  ●《佛教与六朝文学研究》前言,文史论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  ● 南朝妇人集考论,文史,总第61辑,2002年第4辑  ●禅慧与六朝艺术思维,文化与文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 南朝宫教与《玉台新咏》,文献,1997年第3期  ● 欲色异相与梁代宫体诗,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 梵呗、转读、伎乐供养与南朝诗歌关系试论,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 《诗品上?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考辨,文献,1995年第1期  ●首届云南省中华诗诗词理论研讨会综述,思想战线,1993年第1期  ● 回顾反思 开拓前进——记新时期古典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讨论会,文学评论,1992年第2期  ●开创古典文学研究的新局面——新时期古典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记要,文艺报, 1992.2.1第5期  ●对《楚辞生成过程展望》一文的质疑——与三泽玲尔先生商榷,思想战线1992年第1期  ●高适《李云南征蛮诗》事迹考,思想战线,1991年第2期  ●莫信诗人竟平淡 二分梁父一分骚——陶诗风格及其成因再议,学术论丛,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著述  ●汉魏六朝文学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粤诗人汇传(参与点校),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  ●中华大典?文学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刘禹锡卷),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云南地方文学史?古代卷(古代散文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信息管理研究(副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研究项目  ●主持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出土诗赋研究》。批准号:10YJA870027。  ●主持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乐府推故》。批准号:10FZW022。
  • 钟东
  • 基本情况  钟东, 1999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资讯管理系任职,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工作。目前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曾为本科生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校勘学”等课程。曾承担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明本潮州戏文五种》校点,参与《全粤诗》、《岭南名寺志古志系列》等项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主要论文  1.《红楼梦》人物之死 《广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2期  2.韩愈诗的审美效果 《广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  3.韩愈文心与其诗章法 《广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  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序" "案"散论兼及古代目录中的学术问题 《广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  5.对屈原性格的臆测――读《离骚》笔记 《广州师院学报》1995年第3期  6.《说文解字》引经及其对古籍整理的作用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6年第1期  7.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四题 《广州师院学报》 1996年第1期  8.金元明清词简论 《广州师院学报》1996年第3期  9.杨玉环事迹述略 《广州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  10.汉字文化学笔谈?书法与汉字文化 《学术研究》 1997年第11期  11.唐代文学中的杨玉环形象 《广州师院学报》1998年第8期  12.唐明皇游月宫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8年第2期  13.论《长生殿》对杨玉环形象的塑造 《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14.道教文化与《长生殿》 《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5.审美形式: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学术研究》  2001年第4期  16.清初丹霞山别传寺诗僧简述  《岭南文史》  2004年第1期  17.游艺与品位――谈文人身份的书法艺术 《岭南书学研究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岭南文学研究  《1991--2000广州社会科学研究纵览》(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对传统校勘精神的释读 《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2月1日  20. “随注”而“该通”——史容《山谷外集诗注》略论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2期  21.述论胡克家《文选考异》之校勘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  22.掞荔与磨镜--对潮州戏文《荔镜记》中婚俗的探讨 《戏曲研究》2006年6月  23.《海云禅藻集?海云文献辑略》叙录 《悲智传响》2007年4月  24.广东番禺雷峰山海云寺金石辑录 《悲智传响》2007年4月  25.《霓裳羽衣》曲与明皇游月传说述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十一辑 2007年4月  26.试述鲁迅先生对中国小说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文学论衡》总第9、10期 2007年4月  27.广东潮阳灵威庙祀考 《文化遗产》2008年第1期  28.《文献学的几个概念----从校雠学到文献学》,《资讯管理教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9.《清常道人赵琦美之戏曲文献整理》,《资讯管理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30.《玉皇洪慈经》的劝善思想, 《文化遗产》2009年第4期  31.论基于岭南文化的广东地方古籍开发与利用,《广东图书馆研究》2009年4月  32.禅、墨不二——清初岭南名僧澹归的书法观探析,《书艺》第六卷,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5月  其他重要论文  1.乐观的戏曲研究大师王季思 (台湾)《中央日报》1996年4月1-2日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一种做法――研究式教学管见 《广州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  3.章草传承的启示 《书艺》(卷三) 2000年  4.莫仲予诗书艺术探微-《莫仲予章草书法集》读后 《岭南文史》2002年第2期  5.书法艺术:游艺还是品位 《粤海风》2002年第5期  6.《岭南文史》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 《岭南文史》2003年第4期  7.在课堂中探索诗美  《中山大学教学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年  8.区域与群体视野下的白沙书法 《书法丛刊》2005年第2期  9.明末岭南李待问及其诗文书法 《岭南文史》2005年第2期  10.《海云禅藻集?海云文献辑略》叙录 《广东佛教》2005年第3期  11.闻人足音 谁会其心——读朱万章、佃锐东主编的《佃介眉书画集》记感 《岭南文史》2006年第2期  12.仰望作为学者的鲁迅先生 《粤海风》2006年第6期  13.冼玉清先生对《粤讴》的研究 《冼玉清研究论文集》2007年1月  14.论基于岭南文化的广东地方古籍开发与利用 图书馆学论坛 2007年第五期  15.闻人足音,谁会其心--《佃介眉书画集》解读 《佃介眉先生纪念文集》2007年4月  16.图像阐释学中的历史哲思和文化美学——读罗一平《艺术史中的图像丛书》 《中国美术评鉴》第一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8月版  17.因明古籍叙要 《珠玑古巷论因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18.沚斋先生书法读赏 《书艺》第六卷,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5  19.钟东葛洪与岭南道教,《城市国学讲坛》第三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2  著作  1.《中国十大词曲流派》(古籍整理) 第二卷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7月  2.《阴那山志》(古籍整理) 中华书局 2006年9月  3.《悲智传响》—海云寺与别传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论文集)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7年4月  4.《葛洪》(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5.《全粤诗》第十册500本册主编古籍整理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4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邮编:510275  电子邮箱:hsszd@mail.sysu.edu.cn
  • 史洪权
  • 基本情况  史洪权,男,1974年生。1995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得文学硕士(2001年)与文学博士(2004年)学位。2004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调入中山大学,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副教授。  研究兴趣:元明清诗文、古典文献学与岭南文学。  开设课程  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  编辑与出版  目录学  文献整理  《全粤诗》(第一至十一册),副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2010年版;  《全粤诗》(第七册),分册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主要论文  《辞官与颂圣——高启“不合作”说之检讨》,《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李德洛阳任职考》,《岭南文史》2011年第1期;  《浅谈沚斋师的岭南文学研究》,《书艺》2010年第5期;  《<列朝诗集小传>校点正误一则》,《江海学刊》2010年第4期;  《<凤台集序>——研究高启的新见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4期;  《石灰吟:从僧偈到名诗——兼谈<石灰吟>的作者问题》,《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  《高启诗文摭遗》,《文献》2006年第3期;  《北郭诗社考论》(第二作者),《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陈恭尹佚文掇拾》,《文献》2003年第4期。  科研项目  黄佐及其文学研究,2009年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育苗工程),主持;  吴中四杰研究,2008年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主持;  《全粤诗》(清前期),2008年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托横向项目(80万),第三负责人。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邮编:510275  邮箱:shihongquan74@163.com
  • 刘文立
  • 刘文立  1963年考入中山大学外语系法语专业。1978年被北京大学历史系录取为研究生,师从张芝联先生攻读法国史,获世界史硕士学位。1981年冬至1991年底,任武汉大学法国研究所讲师、副教授,讲授法国史,编辑《法国研究》的历史、法律、政治栏目。1991年末至今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讲授当代世界史、法国史以及瑞士史,曾应邀在香港、上海、南宁和长沙等地大学讲学。  80年代中末期,他两度在日内瓦大学历史系研修、译著;1993年应邀去加拿大考察魁北克;90年代中和21世纪初,应邀赴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人文科学院研修、译著,在巴黎四大(索邦)、里昂三大和里昂国立图书馆作过学术报告,两度在佩皮尼昂大学讲学,内容为中法关系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曾参编《法国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和《外国历史辞典》等书;出版《法国史纲要》、《瑞士简史》、《瑞士中立史》、《移民和难民在瑞士的历史》和《法国现当代史》等译著;发表过60余篇论译文。
  • 刘志伟
  • 刘志伟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1983年起,一直在中山大学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教学与研究。1994年开始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先后以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员或访问学者身份,多次到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暨南大学等境外大学任教或从事研究。  研究涉猎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多个领域,已发表论著包括明清时期的财政赋税、乡村社会结构、社会动乱、商业与市场、对外贸易、手工业、宗族与家庭、妇女、族群与民俗等课题,特别在探讨明清户籍赋税制度和传统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方面着力尤多。从80年代中期以后,他长期与海内外的人类学家与历史学家合作,深入到乡村社会中,把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结合起来,探索社会经济史研究与人类学研究的对话的新方向,拓宽和深化了研究的领域。研究成果先后在中国、美国、加拿大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发表,四次被邀请在美国亚洲学会年会上宣读研究论文, 在海内外中国有相当的影响。主要的论著包括1997年出版的专著《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户籍赋役制度研究》,以及在美国发表的“Lineage on the Sand:The Case of Shawan”和“Lineage, Market, Pirate, and Dan: Ethnicity in the Pearl River Aelta of South China”,在《历史研究》发表的《地域社会的结构过程: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丛乡豪的历史到士人的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在《清史研究》上发表的《地域空间中的国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等论文。其中《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坟”及其传说》一文被收入由钟敬文先生担任学术总监的《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  在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明清史文献》、《明清史专题》等课程。他主持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建设项目,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论著目录  著作:  1.《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户籍赋税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2.《经营文化:中国社会单元的管理与运作》(与陈春声合作主编),香港教育出版公司,1999  3. 张声和家族文书,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1999。  4.《18-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广州外销画》,(与刘明倩合作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5.《清代全史》第五卷(合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6.《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下卷)》(合作),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7.《梁方仲文集》(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  1. 关于明代徭役制度的两点商榷,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四期。  2. 广东摊丁入地新论,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9年第一期。  3. 简论明清时期广东沙田的所有权,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1982年第一期。  4. 明代均徭中的银差与力差,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1982年第二期。  5. 明代市舶司迁移电白、澳门说质疑, 《广东史志》, 1986年第一期。  6. 明代一条鞭法改革前广东地区赋役制度考述,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广州。  7. 明末潮州地方动乱与“民”“盗”界限之模糊, 《潮学研究》, 第7辑,1998年。(与陈春声合作)  8. 明清时期广东仕宦开海思想的历史发展, 《学术研究》, 1986年第三期。(与戴和合作)  9. 明清时期广州城市经济的特色, 《广州研究》, 1986年第一期。  10. 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里甲制中“户”的衍变, 《中山大学学报》, 1988年第三期。  11. 清代后期广东丝织工场的个案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7年第三期  12. 清代经济运行的两个特点——关于市场经济的论纲,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0年第三期。  13. 清代广东地区图甲制中的“总户”与“子户”,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1年第二期。  14. 明清珠江三角洲传统市场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2。(与陈春声合作)  15. 清代前期广东地区的里甲差役及其改革, 《十四世纪以来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2年  16. 略论清初税收管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一辑),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2年。  17. 神明的正统性与地方化关于珠江三角洲北帝崇拜的一个解释,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二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  18. 明代广东地区的“盗乱”与里甲制,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三辑),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 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沙湾《辛亥年经理乡族文件草部》介绍, 《庆祝王钟翰教授八十五暨韦庆远教授七十华诞学 术论文合集》,黄山书社, 1999。  20. 隆记茶行史事补, 广州博物馆编:《镇海楼论稿》,广州美术出版社, 1999。  21. 试论清代广东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8年第二期。  22. 系谱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的个案分析,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2年第四期。  23. 宗族研究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王宾和阿让•热•比松编:《狮在华夏——文化双向认识的策略问题》,中山大学出版社 , 1993。  24. Lineage on the Sands: The Case of Shawan, in Helen Siu & David Faure ed. Down to Earth.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1995.  25. 大族阴影下的民间神祭祀:沙湾的北帝崇拜, 《寺庙与民间文化》,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出版, 1995年。  26. 移情与史学研究之境界----读《柳如是别传》,《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与陈春声合作)  27. 传说、附会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 《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28. 地域空间中的国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 《清史研究》, 1999年第2期。  29. 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 《历史研究》, 2000年第三期。(《历史研 究》五十年文选(社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  30. 宗族与沙田开发——番禺沙湾何族的个案研究, 《中国农史》, 1992年第四期。  31. 族谱与文化认同——广东族谱中的口述传统, 《中华谱牒研究》,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  32. “虚席以待”背后:牛津大学聘任陈寅恪事续论, 《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 2000年。  33. 祖先的世系与文化认同——关于明清时期广东地区家谱的几个问题, 纪宝坤等(编):《族谱与海外华人移民研究》,新加坡华裔馆, 2002。  34. 海外商业活动与乡族纽带——以沙滘楚旺房陈氏族谱为例, 纪宝坤等(编):《族谱与海外华人移民研究》,新加坡华裔馆, 2002。  35. Beyond the Imperial Metaphor: A Local History of the Beidi (Northern Emperor) Cul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Fall 2001), 2002.  36. 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坟的传说,《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7. 满天神佛:华南的神祗与俗世社会,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岭南历史与社会》,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3。ISBN962-937-086-7, 2003。  38. 边缘的中心——“沙田-民田”格局下的沙湾社区, 《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ISBN7-100-03720-4, 2003。  39. 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 《历史研究》2003年第一期。  40. 大洲岛的神庙与社区关系,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1. 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三期。(与萧凤霞合作)  42. 宗法、户籍与宗族——以大埔茶阳《饶氏族谱》为中心的讨论,《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四期。  43. 十八十九世纪广州洋人家庭的中国佣人,《史林》2004年第四期。(与程美宝合作)  44. 从域外寻找Canton,《广州艺术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一期。  45. Lineage, Market, Pirate, and Dan: Ethnicity in the Pearl River Aelta of South China, in Pamela Kyle Crossley, Helen F. Siu, Donald S. Sutton (Ed),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与萧凤霞合作)  46. 历史叙述与社会事实——珠江三角洲族谱的历史解读,《东吴历史学报》,第14期(2005年)。  47. 丛乡豪的历史到士人的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  书评、笔谈、随笔:  1. “移民”----户籍制下的神话,《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5期,2001年10月。  2.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评介, 《中国史研究》, 1990年第一期。(与叶显恩合作)  3. 《最早来华的摄影家》一文补正, 《历史大观园》, 1994年第6期。  4. 1987年广州国际清代区域经济史暨全国第四届清史学术讨论会纪要, 《清史研究通讯》, 1988年第二期。  5. Academics between communism and commerce, (美国)Academe Vol.85, No 4, 1999.7-8.(与程美宝合作)  6. 陈寅恪与“牛津”缘一面的真相----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档案, 《明报月刊》, 1999年四月号(与程 美宝合作)  7. 从梁方仲教授的学术贡献看史学的功能, 《学术研究》, 1994年第5期。  8. 地方史研究的人文主义取向, 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学林出版社, 1999。  9. 读《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补编》,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5年第二期。(,与汤明 合作)  10. 对清代区域经济特点的探索, 《南方日报》, 1988年3月28日。  11. 纪念汤明燧教授学术报告会综述, 《广东学术通讯》, 1993.10-11  12. 嘉靖《增城县志》评介, 《广东史志》, 1986年第四期。  13. 揭示传统中国政治斗争的经济和文化内涵----读《明代政争探源》, 《广东社会科学》, 1992年第二 期。(与陈春声合作)  14. 经济史研究的科学化追求与人文关怀--读《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 《历 史研究》, 1994年第5期。(与郑振满合作)  15. 开放的历史及其现代启示——读《华南丝区:地方历史的变迁与世界体系理论》, 《农村经济与社会 》, 1988年第五期。  16. 理解传统中国“经济”应重视典章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二期。(与陈春声合作)  17. 历史学本位的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研究, 中国历史学年鉴1997,三联书店,1998年。(与陈春声合作)  18. 牛津与中国研究, 东方文化, 1996年第2期。  19. 评沈清松《创造性的对比与第三条路的探索》, 载周英雄、陈其南编《文化中国:理念与实践》,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1994年出版。  20. 评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东方文化》,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1993第二期 。  21. 尚余孤瘦雪霜姿--汤明遂传略, 汤明燧文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与陈春声、戴和合作)  22. 社会主义与对外开放(笔谈), 开放时代, 1988年第一期。  23. 数字化时代的历史学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 2000.13,14期。  24.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现代学术意识, 《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教务处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与陈春声合作)  25. 寻找香港文化的根源(从历史中寻找“香港文化”), 明报月刊, 1997年1月号。与程美宝合作)  26. 应重视传统农业发展的社会空间,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年第1期。9与陈春声合作)  27. 一份神诞活动的通告,《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四期,1996.7.  28. 对《珠江三角洲田野考察介绍》的几点补充,《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七期,1997。附:答陈泽泓先生,《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十期,1998。  29. 简介《许舒博士所藏张声和家族文书》,《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八期,1997。  30. 征求解读一张地契,《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十期,1998。  31. 文化建设必须以学术与教育为本,《岭南学术论坛》2004年第四期。  32. 《区域、结构、秩序——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7年第五期。
  • 孙宏云
  • 孙宏云  中山大学历史系、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1987年免试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1991年毕业获史学学士,同年考入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1994年毕业获硕士学位,随后进中山大学理论教学部工作。1998年调入历史系,1999—2004年师承桑兵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1、中国近现代史。2、政治学史与政治思想史  开设课程  本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民国政治思想史,影视作品中的当代中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国民党台湾50年  研究生:中国近代政治学说史,中国现代学科形成史研究  科研项目  “政治学科在近代中国的形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06-2009),主持。  “近代中国政治学科的建立:北大政治学科的早期发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子课题(2005—2008),主持。  “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2002—2005),桑兵教授主持,课题组主要成员。  “伦敦政治学院与民国知识界——以拉斯基为中心”,中山大学桐山基金青年项目(1999—2001),主持。  “大学本科历史教学如何应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山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05—2007),主持。  获奖情况  《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展开——清华政治学系的早期发展(1926——1937)》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著作类)。  《清华政治学系与中国政治学,1926~1937》入选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清华政治学系与中国政治学,1926~1937》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006年)。  主要著作  《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展开——清华政治学系的早期发展(1926——193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5月。专著。  《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5月。合著。  《中华文化通志·社团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合著。  《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论》(教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合著。  主要论文  《平民政权与职业代表制——邓演达关于中国革命与政权的构想》,《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07年第11期。  《中国“现代化”观念溯源——<申报月刊>的“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  《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职业代表制》,《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  《学风·场域·知识——关于抗战前清华知识人的考察》(第一作者),《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2期。  《萧公权与张奚若》,《万象》2007年1月号。  《抗战前行政学输入与行政研究的兴起》,《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  《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学术研讨会述评》,《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  《行政效率研究会与抗战前的行政效率运动》,《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孙文“五权宪法”思想的演进》,《孙文研究》[日本]第37辑,2005年1月。  《陈之迈与抗战前的“民主与独裁”论战》,《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萧公权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基于萧著<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分析》,《安徽史学》2005年第1期。  《汪精卫、梁启超“革命”论战的政治学背景》,《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浦薛凤“政治五因素”论的形成与展开——兼论其在中国现代政治学史上的意义》,《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清华政治学系的创立及其前后之史事》,收入论文集《1920年代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  《论孙中山思想中的“政治”概念》,收入论文集《看清世界与正视中国——“孙中山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1905-1907年汪精卫梁启超关于种族革命的论战与伯伦知理<国家学>的关系》,《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  《邓演达与第二次北伐》,《邓演达研究新论》,华文出版社2001年。  《拉斯基与中国——关于拉斯基和他的中国学生的初步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01年第2期全文转载。  《拉斯基与民国知识界》,《“两岸三地研究生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2000年。  《再析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论第一次直奉战争直胜奉败的原因》(第二作者),《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  《试论民国前中国资产阶级革新派的社团政党观》,《南开学报》1993年第6期。  《近代中国教民论略》,《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3年第4期。  《“台湾意识”及其对两岸统一的影响》,南开大学《研究生论坛》1992年第2期。  《近代中国的教民来源浅析》,《南开史学》1992年第2期。  学术交流  “东亚海口城市的文化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山大学(珠海),2007年12月5-7日。  “承传与创新:新世代的历史学”学术研讨会,香港中文大学,2007年12月1-3日。  “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以西学选本为中心的讨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7年10月12-14日。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北京,2007年7月2-4日。  “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近代文化研究中心,北京,2007年6月30-7月2日。  “孙中山与国家发展学术研讨会”,国父纪念馆,台北,2007年5月16-21日。  邓演达思想的社会价值学术研讨会,广东省邓演达研究会,广州,2006年12月8-9日。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中山,2006年11月6-9日。  第四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中国史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武汉,2006年10月20-22日。  “中国学代学科的形成”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5年9月。  “193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成都,2005年8月。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历史系,广州,2004年12月。  孙中山纪念馆开馆20周年纪念讲演会,日本神户孙中山纪念馆,2004年10月。  “海·都市·境界——作为接触空间的海港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日本神户大学,2004年10月。  “中国现代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 中国现代史学会、四川大学等,成都,2004年8月17-19日。  “孙中山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广州,2004年7月。  “19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银川,2004年7月。  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2002年8月。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现代史学会、上海市委党校,上海,2002年7月。  “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青年学术研讨会”,湖南长沙,2001年10月。  第二届邓演达国际学术研讨会,广东惠州,2000年9月。  “两岸三地研究生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广州中山大学, 2000年5月。
  • 朱卫斌
  • 朱卫斌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历史系副主任、台湾研究所副所长、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台湾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1983年9月就读中山大学历史系。1990年获硕士学位后留系任教。1994年9月起成为本系专门史专业中美关系史方向博士研究生,并于1998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2年6月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访问研究。  主要教研领域有中美关系史、国际关系史、世界现代史、台湾问题、西方史学史。出版有专著《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合著有《简明中美关系史》、《史学概论》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主持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课题“一个中国”原则的确立:尼克松政府的两岸政策研究”、美国岭南基金会国际合作项目“America and Transnationalism”、广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等。  联系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历史系 邮编:510275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大...
  • 电话:
    %u0030%u0032%u0030-%u0038%u0034%u0031%u0031%u0032%u0038%u0032%u0038
相关推荐
西安工业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工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青海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青海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工商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工商大学师资怎么样 石河子大学师资好不好,石河子大学师资怎么样 成都中医药大学师资好不好,成都中医药大学师资怎么样 四川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四川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