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广州大学

[切换城市]
广州站> 广州教育> 广州大学> 中山大学信息

中山大学

英文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 简称:“中大”,“NSYSU”,“国立中山大学” 所在地:广州 院校代码:10558 类型:综合类

985工程211工程珠峰计划教育部直属院校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
  • 中山大学师资怎么样, 中山大学师资好不好

中山大学现有专任教师350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7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283人,具有副高职称1165人。 中山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含双聘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含双聘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3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3人,“973”首席科学家(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5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3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2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9名,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4人。曾经任职于中山大学的文科著名教授有陈寅恪、李达、庄泽宣、岑仲勉、岑麒祥、朱谦之、朱希祖、罗香林、梁方仲、刘节、鲁迅、傅斯年、顾颉刚、郭沫若、赵元任、郁达夫、容庚、商承祚、罗常培、冼玉清、王力、方孝岳、詹安泰、王季思、董每戡、梁宗岱、钟敬文、冯友兰、周辅成、周谷城、俞平伯、何思敬、高剑父、陈望道、董作宾、傅尚霖、胡体乾、崔载阳、容肇祖、许地山、邓初民、杨树达、洪深、周鲠生、罗克汀、汪敬熙、郭一岑、马采、杨荣国、吴康、杨树达、王亚南、陈序经、杨成志、许崇清、端木正、梁钊韬、金应熙、戴镏龄、马思聪等。曾经任职于中山大学的理工农等科著名教授有姜立夫、王星拱、朱家骅、黄际遇、张云、罗宗洛、邓植仪、何衍璿、丁颖、戴辛皆、胡金昌、陈焕镛、丁绪贤、邬保良、蒲蛰龙、朱洗、胡世华、朱物华、卢鹤绂、冯秉铨、高兆兰、谢家荣、孙云铸、乐森璕、斯行健、冯景兰、杨遵仪、陈国达、何杰、王之卓、陈可忠、高由禧、罗雄才、龙康侯、高兆兰、林尚安、叶良辅、李学勤、朱庭祜、潘钟祥、莫柱荪等。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

  • 温强
  • 温强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1992年9月至1999年6月期间,在西南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9月入中山大学历史系攻读中美关系史,于2002年6月获博士学位。2002年7月至今,在中山大学历史系先后任讲师、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美关系史。  代表性专著、论文:  专著:  《肯尼迪政府与中国——“遏制但不孤立”政策的缘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论文:  1.《“裂变”中苏与肯尼迪政府联印制华政策》,《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  2.《肯尼迪政府对华和平演变政策及中国的反应——以人权外交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  3.《肯尼迪政府时期美法在支付领域的矛盾》,《美国研究》,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2006年第3期  4.《“西藏问题”与肯尼迪政府对华遏制孤立政策考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2006年第2期  5.《试论肯尼迪政府联合印尼对华遏制孤立政策》,《南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2005年第3期  6.《公众舆论与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7.《美国早期孤立主义的清教根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  8.《“长时段”不是美国史学史的特点吗?》,《新史学》第二辑,大象出版社,2004年7月  9.《老挝问题与肯尼迪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10.《关于科技革命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问题》(第一作者),《世界现代史新论》,重庆出版社,2001年6月  科研项目:  1、《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决策研究》:教育部06年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2、《“一个中国”原则的确立:尼克松政府的两岸政策研究》:广东省社科规划办06年项目  3、《晚清美籍税务司研究》:广东省教育厅02年青年项目  4、《中美关系解冻的前奏——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研究》:中山大学05年青年社科项目  讲授课程:  1、世界近代史  2、美国史  3、美国文化史  4、冷战史  5、美国外交史  6、中美关系史名著选读  7、美国与中东和平进程  8、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9、当今世界格局与美国外交走势  E-mail: wenqiang@mail.sysu.edu.cn
  • 温春来
  • 温春来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西南少数民族史、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  教育与工作背景  1993.9—1997.7 就读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  1997.9—2002.12 就读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博士学位。  2002.7至今 受聘于中山大学历史系。  2003.5至今 受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  获奖情况  2005年4月 博士学位论文《彝威与汉威——明清黔西北的土司制度与则溪制度》获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2007年2月 论文《改土归流与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演变——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主持项目  1、2003.8—2005.12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开发与清初至民国黔西北彝族社会”。批准号:03CZS007  2、2007.9—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铜铅矿业与西南民族地区的开发”,批准号:07BZS042  3、2006.9— RGC Competitive Earmarked Research Grant: “Writing indigenism: Non-Han intellectual’ Chinese writings on Miao-Yi identities and frontier politics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与香港科技大学学者合作)  4、2004.1—2005.12 主持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基金会项目“中央王朝在非汉族地区建立统治秩序的一种模式:一个少数民族家族的宗族化与绅士 化”。课题编号:04A8  5、2003.5—2004.12 主持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清代黔西北的矿业与区域开发”。课题编号:03XC770001  6、2006.9—2007.7 主持广州市社科联委托项目“广州大典·经济类专题”  参与项目  1、作为第一参与人参与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盐政中的市场原则与行政运作机制”。  2、作为第一参与人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湘、黔民族地区汉文民间文献的收集与研究”。  3、作为第一参与人参与教育部“十五”教材规划项目“《史学概论》教材编写”。  学术论著  1、《彝威与汉威——明清黔西北的土司制度与则溪制度》,广州,中山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2、《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即将 出版(已签订出版合同,正在编辑中)。  3、《改土归流与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演变——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6本第2分,2005年6月。  4、《彝汉文献所见之彝族认同问题:兼与斯蒂文·郝瑞(Stevan Harrell)对话》,《民族研究》,北京,2007年10月。  5、《“族别界限”与“族类互变”:黔西北彝族之族类界限观念考察》,香港, 《历史人类学学刊》,第2卷1期。  6、《中央王朝的开拓与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承袭制度的演变》,贵阳,《贵州民族研究》, 2004年第3期。  7、《行政成本、汉夷风俗与改土归流——明代贵州贵阳府与新贵县设置始末》,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  8、《清代贵州大定府铅的产量与运销》,北京,《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  9、《王朝开拓、移民运动与民族地区农业传统的演变——明清时期黔西北的农  业》,南京,《中国农史》,2004年第4期。  10、《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第二作者),北京,《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  11、《黔西北彝文献中所见之彝族谱系》,香港,《华南资料研究中心通讯》, 2004年7月。  12、《黔西北田野笔记之一》,香港,《华南资料研究中心通讯》, 2001年4月。  13、《评〈人类学的评论〉》,香港《历史人类学学刊》3卷2期,2005年10月。  14、《明代土官“文职”、“武职”考辨》,广州,《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1年第4期。  15、《清代广东盐场的灶户和灶丁》,四川,《盐业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6、《咸同年间广东高明县的土客械斗》,《两岸三地“研究生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编辑出版,2000年。  17、《明初水西君长国与中央的关系——奢香故事之考辨与解读》,广州,《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10月  18、《评〈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香港,《历史人类学学刊》,2006年10月。  教学情况  1、近年来所讲授的本科生课程  史学概论 必修课  中国民族史 指选课  明清边疆开发史 指选课  女性、历史与社会变迁 公选课  若干现实问题的历史考察 公选课  2、近年来所讲授的研究生课程  中国古代自然环境与政区演变  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理论与方法  明清社会经济史  明清历史文献导读  3、计划开设的本科生课程  中国典制史 指选课  明史专题 指选课
  • 林英
  • 林英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02年6月开始任副教授。2002年以来发表中文论文7篇(一类刊物2篇,《世界历史》,《世界宗教研究》),发表英文论文8篇, 专著2本。2004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学习,2006年9月-2007年6月,雅典大学历史与考古系;科研项目有3项(校级2项,国际合作1项);获奖3项 (校级 1,省级1,国家级1项)  学习经历:  1985年9月-1989年7月 吉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学习,获历史学学士  1989年9月-1992年7月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专业方向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获历史学硕士。  1998年9月—2004年12月 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拂菻宝主——唐代中国与拜占庭帝国》  工作经历  1992年8月至今 中山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  2000年9月-2001年2月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古典学系访问学者  2000年2月-2001年7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希腊研究项目访问研究生  2006年9月-2007年7月 雅典大学考古系博士后研究  主要教学工作  研究生选修课:古代中国与地中海世界, 中外关系史专题  本科生必修课:世界古代史;专业英语  本科生选修课:游牧民族研究 古希腊罗马历史文化  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中国与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史,前伊斯兰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期)欧亚大陆上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博士论文探讨拜占庭文明在唐代中国的传播,考察当时希腊-罗马文明在欧亚大陆东传过程中的特点。  迄今获得的科研资助和奖励:  2000-2001,《唐代中国社会与拜占庭》,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会资助  2001.2-2001.7,《唐代中国社会与拜占庭》,普林斯顿大学希腊研究项目资助。  2001-2002,《中国境内出土的拜占庭金币——编目和讨论》,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桐山研究基金。  2004年9月,受意大利非洲与东方研究院和意大利钱币学会邀请和资助,参加“罗马金币在东方”研讨会,发言题目为《中国境内出土的拜占庭金币》。  2004年11月,开设的《古希腊罗马历史文化》全校公选课获中山大学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基金。  2005年1月,《中国境内出土的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中山大学高等学术基金会项目。  2006年5月,《古希腊罗马历史文化》全校公选课入选中山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2005年9月,希腊政府奖学金  2006年11月,2006年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高等教育组网络课程三等奖  2006年11月, 第十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高等教育组二等奖  2007年11月,希腊东西方沟通与合作基金会研究项目主要出版物  中文论文和著作:  (1)《夏商时代中国和早期希腊时期雅典婚姻制度的比较》,《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1期  (2)《唐代西域的可萨汗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3)《新疆波马出土的虎柄金杯中的拜占廷因素》,《艺术史研究》第3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4)《西突厥与拜占廷金币的东来》,林中泽主编:《华夏文明与西方世界》,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3年。  (5)《九姓胡与中原地区出土的拜占庭金币仿制币》,《欧亚学刊》第4辑,中华书局2004年。  (6)《金钱之旅:从君士坦丁堡到长安》,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7)《洛阳新发现的利奥一世金币考释》,《中国钱币》2005年第3期(同Michael Metlich 合作撰写)。  (8)《从地理的空间到想像的空间——唐宋画史中的拂菻图》,《艺术史研究》第7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9)《拂菻僧:关于唐代景教之外的基督教派别入华的一个推测》,《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2期。  (10)《二十世纪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研究综述》,《世界历史》2006年第5期。  (11)《唐代拂菻丛说》,中华书局,2006年。  英文论文:  (12)“Some Chinese Sources on the Khazar and Khwarazm”, Archivum Eurasiae Medii Aevi (Wiesbaden:Harrassowitz Verlag,2001),VI,2000-2001。  (13)“Daqin: the Image of Roman Empire in Chinese Society from the First Century to the Fourth Century”, in LATOUMUS: REVUE D’ETUDES LATINES , (Belgium: Society d’Etudes Latines de Bruxelles), June, 2004.  (14)Lin Ying and Michael Metlich, “An Imitative Gold Coin of Leo I Found in Luoyang”, in Numismatische Zeitschrift, (Vienna: Institutes fur Numismatik und Geldgeschichte der Universiitat Wien), band 113-114, 2005.  (15) “Byzantine Gold Coin found in China and the Monetary Culture along the Silk Road”, in Silk Road Newsletter (Carlifornia: Silk Road Foundation), vol.3, 2005.  (16) “Sogdians and the Imitation of Byzantine Coins from the Heartland of China”, ērān ud Anērān:Studies presented to Boris Ilich Marshak on the Occasion of His 70thBirthday,Compareti, Raffetta, Scarcia, Eds.,Venice: Cafoscarina, 2006.  (17) “ From Portraiture of Power to Gold Coin of Kaghan: Western Turks and the Eastward Diffusion of Solidus”,From Aures to Denar:Roman Gold Coins in the East, Roma, 2006.  (18)“From Geographical Knowledge to the Imaginative Space:Change of Byzantine Image in the Tang and Song Painting”,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Byzantium and the Arabs, Y.Y.Al-Hijji V Christides eds., Athens: Institute of Graeco-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07.  (19) “Fulin Monk: Did Some Christian Community Other Than Nestorians Entered China during the Tang Period”, in Proche-Orient Chrétien (SAINTE-ANNE, Jerusalem, Isreal)  译著  (20)《第四等级——欧洲中世纪妇女史》(著者:(以色列)Sularmith Shahar),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21)《中世纪欧洲》(著者:意大利 Andrea Dué,Renzo Rossi),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 吴滔
  • 吴滔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  教育经历:1987.9-1991.7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学学士  1993.9-1996.7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硕士  2000.9-2003.6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工作简历:1991.8-2000.8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2003.7-2005.6 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  2005.7至今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教学开课简况  开设本科生课程“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国社会经济史(下)”,全校公选课“在地图中发现历史”,研究生课程“中国古代史文献目录学”、“古代中国地理环境与政区演变”、“明清社会经济史”、“明清史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史料概述”、“历史地理的理论和方法”。  科研情况(成果、项目等)  主持广东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科研项目“明清社会经济史中的‘镇’——以江南和广东为中心”和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桐山基金“明清江南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与市镇管辖区的变化”,已完成中国博士后研究基金2004年度课题“从事件到制度:近世江南县级以下政区形成路径的初步考察”。  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乡村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清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  联系方式:  E-mail:wut@mail.sysu.edu.cn
  • 李绪柏
  • 李绪柏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硕士。  简历:  1978年——1982年,中山大学历史系本科生;  1983年——1986年,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硕士生。  1986年——1988年,中山大学历史系助教;  1988年——1994年,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  1994年——目前,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教学开课情况: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古代史学史、清代朴学研究、《四书》精读等。  科研情况:  成果:《清代广东朴学研究》(独著)、《中国历史》(合著)、《广东省出版志》(合著)、《广东通史·古代下册》(合著)、《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合著),论文数十篇。  项目:《清代广东朴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陈澧评传》(广东省社科基金)、《东塾学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广州大典·天文算学研究》(广州市社科基金)等。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hsslxb@mail.sysu.edn.cn
  • 何文平
  • 何文平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87年进入中山大学历史系学习,1991年本科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1年7月至2004年4月在解放军南昌陆军学院工作;2004年5月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工作,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  主要讲授的课程:  《中国近代史》(基础课)、《中国近代社会史》(本科选修)、《口述史理论与实践》(本科选修)、《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生必修)、《近代社会与文献》(研究生选修)等。  科研情况:  承担的科研项目:  1、民国前期广东的县级政权与地方社会(1912-1937)(主持,中山大学桐山基金项目);  2、近代中国民间武器问题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  3、粤赣湘边区钨业研究(1914-1936)(参与,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  4、口述史的引入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改革(参与,中山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5、珠海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乡土口述史资料收集与研究(参与,珠海市社科规划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  1、民国初年广东的民间武器,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合作)  2、 清末广东的盗匪问题与政府清乡,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清末广东的盗匪问题与西江缉捕权风波,学术研究,2007年第4期  4、晚清军事变革与地方社会动乱——以广东盗匪问题为中心探讨,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  5、近代的会与匪——以广东为例,历史教学,2006年第5期  6、清末广东巡警的创建与官绅关系,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7、被舆论化的历史:“粤东盗甲天下”说与近代广东匪患,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8、辛亥革命前夕广州的社会状况——《宣统元年广东警务公所统计书》的史料价值,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2006年4月,第43期  9,晚清军事改革中的广州驻防八旗,历史档案,2002年第3期  10、清末民初广东盗匪问题的社会成因探讨,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联系方式:hewp@mail.sysu.edu.cn
  • 江滢河
  • 江滢河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为明清中西经济文化关系史,广州口岸史,清代广州外销画研究  简历:  1990年9月至1994年6月,就读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教育学学士学位;  1994年9月至1997年6月,就读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获中外关系史专业史学硕士学位。  1997年9月至2000年6月,就读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外关系史博士学位,获史学博士学位。  期间1999年9月至2000年2月,瑞典隆德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0年7月至今在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从事世界史、中外关系史和专业英文的教学。  2004年3月至8月,美国麻省塞伦Peabody Essex Museum和 Salem State College访问学者。  研究成果:  论著:  《广州口岸与南海航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中华书局,2007年2月  论文:  《16世纪中期到十七世纪中期澳门在中日交往中的地位》,澳门《文化杂志》,1996年  《澳门与明清政府的关系》(译文),《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澳门与康熙十七年葡萄牙贡狮》,蔡红生主编《澳门史与中西交通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评<三百六十行——十九世纪中国市井风情>》,《学术研究》,2000年第11期  《“合中西为大家”——康有为的国画变革观》,《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乾隆御制诗的西画观》,《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6期  《清代广州外销画的画家及其画室》,《艺术史研究》第三期,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情调>》,《艺术史研究》第四期,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清代广州外销画的形式与题材》,澳门《文化杂志》,2002年  《南海航线与早期西画东传》,《华夏文明与西方世界》,2003年  《清代岭南诗的洋画观》,澳门《文化杂志》,2004年  《西洋木美人油画与妈祖信仰》,澳门《文化杂志》,2003年  《瑞典哥德堡号与广州》,《中国广州——中瑞交往的门户》第三章,广州出版社,2002年  《濡染西风的蚕桑图》,《18-19世纪羊城风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清代广州外销画中的中荷贸易》,航向珠江,广州出版社,2003年  《新视野下的口岸史研究》,海交史研究,2005年第2期  《<菲利普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研讨班回顾》,《学理与方法》,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7年4月  《清代广州外销画中瓷器烧造图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3期  参加学术会议及所开设讲座:  2001年11月,澳门妈祖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年12月,中山大学历史系举办东亚区域与世界贸易网络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2年12月,中山大学历史系举办华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4年11月,中外关系史学会年会。  2005年10月8-11日,首都师范大学举办“全球史理论与教学研讨班”  2005年10月12-13日,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世界各国的世界史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11月4-5日,中山大学历史系、华南师大历史系举办“新时期的大学历史教学”学术研讨会。  2006年7月20—21日,瑞典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山大学联合举办的“中欧文化接触与交流——纪念高本汉学术研讨会”。  2007年5月,沈阳故宫博物院、澳门基金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举办“明清以来中外关系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清代广州外销画中的瓷器制作过程图》,并被选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  筹办和主持的国际学术会议:  2007年12月3日到8日,组织中山大学、荷兰驻广州领事馆、日本东京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日本驻广州领事馆、澳门文化局联合举办“1730-1830广州长崎比较研究·中日荷关系研究”国际学会研讨会。  2007年12月20—22日,组织中山大学、瑞典隆德大学联合举办“清代口岸城市文化交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广州外销画中的市井女性形象研究》  2008年6月20—22日,组织中山大学历史系举办“中西交通与文明网络”学术研讨会。论文《广州外销画中的美国花园研究》  电子信箱:yinghejiang@163.com
  • 牛军凯
  • 牛军凯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1996年、2003年在中山大学分别获得东南亚历史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自1996年起一直在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从事东南亚古代史,尤其是越南史与中越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  近年主要学术论文有:  1、南明与安南关系研究,《亚太研究论丛》第五辑,北京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2、中国文化对越南影响之一例:越南家谱中的北客风水师故事,《北大亚太研究》,北大亚太研究中心编,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3月  3、十五至十八世纪占婆伊斯兰教初探,载《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论文集,东方文化集成丛书,昆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独著  4、民族特性与社会变迁—海南三亚占城裔回族社区调查手记,《亚太研究论丛》第三辑,北京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编,2006年6月出版  5、三跪九叩与五拜三叩:清朝与安南的礼仪之争,《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1期  6、万历年间钦州事件与中越关系,《海交史研究》2004年第2期  7、 安南莫朝与中越关系制度的变化,《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  8、安南莫氏高平政权与明清两朝的关系,(新加坡)《南洋学报》56卷,2002年12月  9、 早期华侨聚居地—屈都乾,《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0、明末清初越南北部华侨事略,《广东侨史论丛》第二卷2001年12月  11、安南莫氏高平政权初探,《东南亚》,2000年3-4合期  联系方式:niujk@mail.sysu.edu.cn jackniu3@tom.com
  • 许志伟
  • 许志伟,1946年出生,祖籍河南开封,生长于香港特区,中学毕业后移民北美。本科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后在加拿大卑诗省哥伦比亚大学及安省多伦多大学先后获得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及神学硕士等学位。现任加拿大卑诗省哥伦比亚大学维真学院中国研究部教授与主任、香港大学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教授与主任。1993年开始回国内讲授基督教神学、伦理学及生命伦理学等科目,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与武汉大学等聘为荣誉教授,并担任《医学伦理学》(2003)主编,《医学与哲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国内职务。发表中英文著作百余种。
  • 甘阳
  • 甘阳,浙江杭州人,1952年生。 文革中曾在北大荒下乡八年,1982年获黑龙江大学学士,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获西方哲学硕士,同年在北京创办象征中国学术新生代崛起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主编出版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等成为八十年代的文化标志之一。1989年赴美入著名学府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长期进修,先后师从社会理论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政治哲学家爱兰·布鲁姆(Allan Bloom),法国名史家孚雷(Francois Furet),以及中国政治学家邹谠等名师,广泛研究社会理论,政治哲学,西方文明史。1999年起任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中山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院高访学者,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并担任英文学刊The China Review常务编委,北京“中国文化论坛”理事等学术职务。  2008年被中山大学聘为逸仙学者讲座教授,2009年出任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任博雅学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中山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 钟明华
  • 钟明华,1956年9月出生,广西扶绥人,中山大学教授,哲学博士,现任教育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 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方面具有自身的研究特色,形成了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社会、文化研究领域;目前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伦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和国家级课题6项,主编和合作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部,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优秀学术著作奖,教育部社政司高校优秀“两课”教材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还获得过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精品课程奖。
  • 李萍
  • 李萍,女,1957年出生,广东蕉岭人,哲学伦理学博士,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学科评审组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奖(2008年)。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第一届百名优秀“两课”教师荣誉称号;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及先进个人优秀奖、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伦理学会长。1999年起先后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82年1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并留校任教。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上海第二外国语学院、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教育学院、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等做访问学者。199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师从罗国杰教授学习伦理学(焦国成教授为副导师),199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比较伦理与比较思想道德教育、生命伦理、价值教育、学校德育等。曾先后主持十余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及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出版和发表了《走向开放的道德》、《现代道德教育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比较德育》、《人生观通论》《文化视野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现代人生导论》等二十余部著作、教材;先后在《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道德与文明》、《moral of education 》等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 朱华甫
  • 朱华甫,1965年1月生,哲学博士,专业:外国哲学;研究领域:西方哲学史、古典哲学、近现代哲学、道德哲学、宗教哲学。开设课程: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康德哲学、西方哲学专题、西方形而上学、西方道德哲学、西方名哲等。
  • 陈少明
  • 陈少明,1958年7月生,广东汕头人,哲学博士。1986年起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任教,1997年为哲学系教授。2009年9月起获广东省“珠江学者”中国哲学特聘教授。现兼中山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人文科学方法论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1998.11-2000.4),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2.3-2002.8),和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2009.9-2009.11)做访问研究。并主持过哈佛-燕京学社资助的比较思想史系列研讨会(2001-2006,共4次)。个人著作有:《儒学的现代转折》(1992)、《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1995,1998)、《等待刺猬》(2004)、《〈齐物论〉及其影响》(2004,2006)、《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2008);合著有《被解释的传统》(1995)、《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1995,1998);编有《经典与解释》(1999)、《现代性与传统学术》(2003)、《体知与人文学》(2003)、《思史之间――〈论语〉的观念史释读》(2009)等文集,同时合作编辑《经典与解释》学刊(2003-)。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及2004-2005年、2006-2007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联系邮箱:hsscsm@mail.sysu.edu.cn
  • 冯达文
  • 冯达文,广东罗定人,1941年5月出生,1965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留校任教。1977年,始转入中国哲学学科,从事教学与研究。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成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首任所长,现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广东禅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与宗教学博士-硕士学科点主持人,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儒学中心主任。2008年获中宣部、教育部遴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历年来撰写出版的个人专著有:《中国哲学的探索与困惑·殷周—魏晋》(1989,1998年修订版易名为《早期中国哲学略论》)、《回归自然——道家的主调与变奏》(1992)、《宋明新儒学略论》(1997)、《中国哲学的本源-本体论》(2001年)、《中国古典哲学略述》(2008)、《理性与觉性——佛学与儒学论丛》(2008)。主编的著作有《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2004)等十多种。历年来,指导的研究生获博士学位有28人,获硕士学位有27人,现在读博士生尚有15人。
  • 龚隽
  • 龚隽,男,1964年4月生,江西南昌人。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就读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攻中国哲学史方向,1990年毕业并获哲学硕士学位;1990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师从萧蓵父教授,主攻中国哲学史方向,1993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2001年,就职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所长。2002-2003年度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人。2002年调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任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人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基地”外聘研究员,《新史学》(中华书局)学术编委,《汉语佛学评论》(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编。主要从事中国佛教思想史、比较宗教学及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近年已发表的主要著、译类作品有《中国禅学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修剪菩提树——“批判佛教”的风暴》(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禅学发微——以问题为中心的禅思想史研究》(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2年版)等。
  • 鞠实儿
  • 鞠实儿,1953年9月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逻辑学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Columbia大学、Pittsburgh大学和Stanford大学哲学系访问;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3年被聘为广东省特聘教授;主攻方向为:非经典逻辑、逻辑哲学和认知与文化。  近十年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7项、省级项目2项;同时还连续主持三期211和二期985项目;在Epistemologia,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Studia Loigca,IJCAI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刊物和文集发表论著共60余篇;主编国际学术论文集 A Meeting of Minds: 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Logic, Rationality and Interaction  和 Studia Logica Special Issue:Many-Valued Logic and Cognition等两部;有关论著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和二等奖(1996);由其指导的博士生刘虎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信念、觉知与二维逻辑》,获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8年创办我国第一份全国性逻辑学刊物《逻辑学研究》并担任主编;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专家,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广东逻辑学会会长等职。  联系方式: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邮编:510275)  电话:(020)84110165(0)  E-mail: hssjse@mail.sysu.edu.cn
  • 旷三平
  • 旷三平,1955年3月出生,祖籍湖南衡山,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山大学马哲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兴趣为西方形而上学与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和《哲学研究》上先后发表论文《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纠缠》、《评价尺度的本体论诠释》、《走出早期马克思——兼论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逻辑进路》。出版专著5部,包括《唯物史观前沿问题研究——现代哲学视域下的一种理论探索》、《马克思社会存在论及其当代价值》等。在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联系邮箱:kuangsp@mail.sysu.edu.cn
  • 黎红雷
  • 黎红雷,海南琼海人,1952年7月出生,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比较管理哲学博士后,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加拿大文化更新中心特约研究员,新加坡东西方文化发展中心客座研究员,国内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有:儒家哲学、管理哲学、比较哲学,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希腊、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越南、英国讲学。出版著作有:《人类管理之道》、《东方管理智慧》、《儒家管理哲学》、《现代管理与儒家智慧》、《企业文化概论》、《美国企业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三十讲》、《中国管理智慧教程》等,主编《中国传统治道研究丛书》,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管理世界》、美国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目前正在主持的科研项目有:“中国传统治道研究”、“传统文化与华商精神”。  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广东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座右铭:立乎其大,和而不同  E-mail:hsslhl@mail.sysu.edu.cn
  • 李平
  • 李平,男,1958年11月8日生,广东省化州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12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1999年6月任教授职务,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科学哲学、心智哲学、心理学哲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兼任广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心智与计算》杂志编委,国际科学技术心理学学会《科学技术心理学杂志》编委。1999-2000学年度,以Freeman Fellow身份赴美国伊利诺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回国后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活动,策划编辑出版《中山大学哲学文库》,担任丛书执行主编;编辑出版《哲学与认知科学文丛》,担任丛书主编;2004年和2006年组织举办第一、二届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2006年合作组织举办《科学和医学中基于模型的推理国际研讨会》;2009年参与欧盟EM ECW亚洲区第12窗口交流项目(Project Bridging the Gap L12)的执行管理工作;多次参与国际杂志《心智与社会》、世界认知科学学会年度大会以及其他国际研讨会的论文评阅。联系邮箱:hsslip@mail.sysu.edu.cn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大...
  • 电话:
    %u0030%u0032%u0030-%u0038%u0034%u0031%u0031%u0032%u0038%u0032%u0038
相关推荐
成都体育学院师资好不好,成都体育学院师资怎么样 重庆工商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工商大学师资怎么样 广西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广西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陕西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陕西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桂林医学院师资好不好,桂林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重庆交通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交通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