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广州大学

[切换城市]
广州站> 广州教育> 广州大学> 中山大学信息

中山大学

英文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 简称:“中大”,“NSYSU”,“国立中山大学” 所在地:广州 院校代码:10558 类型:综合类

985工程211工程珠峰计划教育部直属院校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
  • 中山大学师资怎么样, 中山大学师资好不好

中山大学现有专任教师350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7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283人,具有副高职称1165人。 中山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含双聘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含双聘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3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3人,“973”首席科学家(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5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3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2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9名,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4人。曾经任职于中山大学的文科著名教授有陈寅恪、李达、庄泽宣、岑仲勉、岑麒祥、朱谦之、朱希祖、罗香林、梁方仲、刘节、鲁迅、傅斯年、顾颉刚、郭沫若、赵元任、郁达夫、容庚、商承祚、罗常培、冼玉清、王力、方孝岳、詹安泰、王季思、董每戡、梁宗岱、钟敬文、冯友兰、周辅成、周谷城、俞平伯、何思敬、高剑父、陈望道、董作宾、傅尚霖、胡体乾、崔载阳、容肇祖、许地山、邓初民、杨树达、洪深、周鲠生、罗克汀、汪敬熙、郭一岑、马采、杨荣国、吴康、杨树达、王亚南、陈序经、杨成志、许崇清、端木正、梁钊韬、金应熙、戴镏龄、马思聪等。曾经任职于中山大学的理工农等科著名教授有姜立夫、王星拱、朱家骅、黄际遇、张云、罗宗洛、邓植仪、何衍璿、丁颖、戴辛皆、胡金昌、陈焕镛、丁绪贤、邬保良、蒲蛰龙、朱洗、胡世华、朱物华、卢鹤绂、冯秉铨、高兆兰、谢家荣、孙云铸、乐森璕、斯行健、冯景兰、杨遵仪、陈国达、何杰、王之卓、陈可忠、高由禧、罗雄才、龙康侯、高兆兰、林尚安、叶良辅、李学勤、朱庭祜、潘钟祥、莫柱荪等。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

  • 陈春声
  • 陈春声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历史学会会长。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1989年在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1年起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1994年起任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副院长,2000年起任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院长,2001年起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3月起任中山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和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计量历史学和历史人类学两个学术领域有较大成绩,曾获两项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和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先后在美国、英国、瑞典、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多间大学长期讲学和从事合作研究,曾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兼任国内、国际10余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或学术顾问。  主要科研项目:  1.“八五”期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王朝统治与基层社会--明初东南沿  海里甲制研究”,主持人。  2.“六五”、“七五”期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主要参加者。  3.“七五”期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清代全史”,主要参加者。  4.“七五”期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华南农村社会研究”,主要参加者。  5.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资助项目“珠江三角洲乡村社会文化历史调查”,主要参加者。  6. 与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合作项目“华南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研究”,主要参加者。  7. 国家教委文科教材项目“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主要参加者。  8. 国家教委文科教材项目“史学概论”,主要参加者。  9. 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合作项目“商人与华南地域社会”,主要参加者。  10.广东省“九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与韩江三角洲乡村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项 目主持人。  11. 国家教委“高等院校优秀中青年教师研究基金”项目“明清时期华南民间神信仰与社会变迁”,项目主持人。  12. 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研究委员会(RGC)资助项目“移民社区与海外联系:1850-1950年的潮州地区与潮州商人”研究计划(编号HKUST6169/98H),项目主持人之一。  13.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时期东南沿海社会及其海外联系”,项目主持人。  14.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清水江流域民间文书收集与研究,项目主持人,2003年12月30日前结项。  15.与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合作项目“历史人类学研究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主持人。  1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项目“网络教育基础课程《中国历史》质量标准研究”项目主持人。  17.教育部“十五”期间教材规划项目“史学概论”,项目主持人。  18.教育部十五期间人文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历史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19.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培养基金项目“16世纪以来中国区域社会之建构 ----地区开发、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  20.美国岭南基金会博雅教育资助项目“‘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大学生暑期研习班既田野调查活动”。  主要论著:  一. 著作:  1.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 《清代全史》(第五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韦庆远、叶显恩主编。  3.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彭雨新、汤明燧主编)。  4. 《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与郑振满合编)。  5.《经营文化:中国传统社会单元的运营与管理》,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9年版(与刘志伟合编)  二. 译著:  《华南丝区:地方历史的变迁与世界体系理论》(ELvin So 原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三. 论文:  1. 《科大卫〈1870年至1911年江苏省农村经济〉评介》,《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3年第3期。  2. 《清代广东的制钱铸造与流通》,《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4年第4期。  3. 《现存广东地方志数量补遗》,《广东地方志通讯》1985年第1期。  4. 《现存广东地方志数量再补》,《广东地方志通讯》1985年第2期。  5. 《统计分析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学术研究》1985年第3期。  6. 《明清广东地方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究》1985年第4期。  7. 《清代广东银钱比价》,《中山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8. 《历史学科学化断想》,《广州研究》1986年第1期。  9. 《一部鲜为人知的县志--民国34年〈南澳县志〉评介》,《广东史志》1986年第3期。  10.《论史学认识过程》,《未定稿》1987年第5期。  11.《清代广东的银元流通》,《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该文部分章节以同名发表于《中国钱币》1985年第1期)。  12.《国外明清经济史新著绍介三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与杨国桢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13.《1987年国际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暨全国第四次清史学术讨论会概述》,《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14.《论清代中叶广东米粮的季节差价》,《中山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15.《论清代前中期广东缺粮的原因》,《广东史志》1989年第1期。  16.《论清代广东的常平仓》,《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  17.《清代广东粮食贸易》,《广州日报》1989年3月12日。  18.《清代广东的社仓》,《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9.《清代广东社仓的组织与功能》,《学术研究》1990年第1期。  20.《18世纪广东米价上升趋势》,《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21.《清代经济运作的两个特点--有关市场机制的论纲》,《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 (与刘志伟教授合作,第一作者)。  22.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Guangdong Provice: State of the Field", [美国] Late Imperial China. Vol.11 No.2 [1990年] (与叶显恩教授合作, 第二作者)。  23.《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4期。  24.《评〈广东航运史·古代部分〉》,[美国] 《九州学刊》第4卷第1期 (1991年4月)。  25.《广州、佛山在清代前中叶广东米粮贸易中的中心地位》,《开放时代》1990年第3期 (又发表于《广东史志》1990年第4期)。  26.《清代广东常平仓谷来源考》,《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又发表于《广东史志》1988年第3期)。  27.《论社会经济史区域性研究》,《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又发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与叶显恩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28.《把家族组织置于社会经济的总体中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  29.《士绅与清末基层社会控制权的下移--咸丰以后广东义仓研究》,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一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0.《论18世纪广东米价上升的社会后果》,《十四世纪以来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高教出版社1992年版。  31.《揭示传统中国政治斗争的经济和文化内涵--读〈明代政争探源〉》,《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32.《明清珠江三角洲传统市场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与刘志伟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33.《清代中期岭南区域市场的整合--米价变化的动态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又刊于《成长中的新一代史学----1991年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4.《蓝鼎元与清初县政--〈鹿洲公案〉的研究》,《明末清初华南地区历史人物功业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1993年版。  35.《社会史研究应当重视田野调查》,《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36.《类型化的魅力与超越--评〈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37.《区域研究与总体历史--评〈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书品》1993年第1期。  38.《从“游火帝歌”看清代樟林社会--兼论潮州歌册的社会史资料价值》,《潮学研究》第一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又载于汕头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版,页445-469。  39.《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樟林三山国王的研究》,《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二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又载于汕头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版,页470-484。  40.《樟林港史补证三则》,《潮学研究》第二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转载于林远辉编《潮州古港樟林――资料与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6月版,页68-82。又载于汕头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版,页 114-158。  42.《论清末广东义仓的兴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43.《应当重视传统农业发展的社会空间》,《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与刘志伟 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44.《三山国王信仰与清代粤人迁台--以地缘认同的研究为中心》,《台湾史研究论集》,华艺出版社1994年版。  45.《史学研究也是一个审美过程》,《学术研究》1994年第5期。  46.《梁启超与袁崇焕研究》,《学术研究》1994年第 期 (与陈树良同志合作, 第二作者)。  47.《地方神明正统性的创造与认知--三山国王来历故事分析》,《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8. "Price Inflation and Its Social, Economic, and Climatic Context in Guangdong Province, 1707-1800". (欧洲)T'oung Pao Vol.81,No.1 (1995) (与Robert Marks 合作,并列第一作者).  49.《“移情”与史学研究之境界--读〈柳如是别传〉》,《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0.《三山国王信仰与清代粤人迁台--以乡村与国家的关系为中心》,《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1.《三山国王信仰与台湾移民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50期 (1996年3月出版)。  52.《嘉靖“倭患”与潮州地方文献编修之关系----以〈东里志〉的研究为中心》,《潮学研究》第五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3.《从“八二风灾”看清末民初潮汕社会----以樟林为例》,《潮学研究》第六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4.《历史研究应当重视专业规范》,《光明日报》史学版,1997年1月21日。  55.《明清之际潮州的海盗与私人海上贸易》,《文史知识》1997年第9期。  56.《尚余孤瘦霜雪姿----汤明燧传略》,《汤明燧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与刘志伟、戴和合作)。  57.《历史学本位的乡村社会史研究》,《1997年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华书局1998年版(与刘志伟教授合作)。  58.《明末潮州地方动乱与“民”、“盗”界限之模糊》,《潮学研究》第七辑,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与刘志伟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59.《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现代学术意识》,中山大学教务处编《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论文集(五)》,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与刘志伟、黄国信合作)。  60.《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神庙系统的研究为中心》,《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61.《商人庙宇与“地方化”--樟林火帝庙、天后宫、风伯庙之比较》, 《在乡商人:华南地域社会的研究》,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62.《村落历史与天后传说的演变----以樟林的四个天后宫为例》,《建筑、神像与仪式:华南天后信仰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1999年版。  63.《清末民初广东乡村一瞥---<辛亥壬子年经理乡族文件草部>介绍》,《庆祝王钟翰教授八十五暨韦庆远教授七十华诞学术论文合集》,黄山书社1999年版(与刘志伟合作)  64.《以历史学为本位研究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与刘志伟合作) 。  65.《历史专业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术素养----史学理论课学生课堂提问的分析》,中山大学教务处编《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论文集(六)》,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6.《樟林三山国王的研究》,《三山国王丛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  67.《以历史学为本位研究传统中国乡村社会》,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8.《近代华侨汇款与侨批业的经营----以潮汕地区的研究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  69.《乡村神庙系统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神庙系统的研究为中心》,《中国社会史论》第四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0.《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明清论从》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  71.《村落历史与天后传说的演变----樟林四个天后宫的研究》,《潮学研究》第八辑,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又载于汕头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版,页433-444。  72.《明末清初潮州社会动乱与“抚民”、“抚贼”问题之呈现》,《第三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73.《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74.《乡村神庙系统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为例》,《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5.《宋明时期潮州地区的双忠公崇拜》,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6.《<历代宝案>所见之清代潮州商人的海上贸易活动》,《潮学研究》第九辑,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又载于汕头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版,页126-133。  77.《国家意识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开放时代》2001年10月号(与郑振满合作)。  78.《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以林大春与潮州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79.《客家文化导论序》,见房学嘉等著《客家文化导论》,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80.《从家书到公共文献----从陈子昭书札看海外潮人与家乡的联系》,李志贤主编《海外潮人的移民经验》,八方文化企业公司、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2003年12月版,页32-54。  81.《“正统”神明地方化与地域社会的建构――潮州地区双忠公崇拜的研究》,《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页19-31。  82.《宋明时期潮州地区的双忠公崇拜》,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3.《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该文以《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 ----以东凤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为题,收录于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页471-486)。  84.《乡村的故事与国家的历史――以樟林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方法问题》,《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版,页1-33。  85.《乡村故事与“客家”历史记忆的重新塑造----以<明季岭东山砦记>的研究为中心》,《两岸“历史、文化与社区”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苗栗县文化局2003年版。  86.《评林玉茹<清代竹堑地区的在地商人及其商业网络》,《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一卷第二期(2003年10月),页142-145。  87.《从教师职称评审制到职务聘任制的平稳过渡》,谢绳武主编《高校师资管理新探》,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页115-121(与李萍、丁纪平合作,第二作者)。  88.《两岸客家社会与文化环境的若干差异》,《客家》2004年第1期,页26-27。  89.《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页8-9。  90.《从地方史到区域史――关于潮学研究课题与方法的思考》,《潮学研究》第11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页18-44。  四. 译文:  1.《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宗族、赋税与土地占有》,《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明清徽州的宗族与社会流动性》,《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 黄山书社1987年版。  3.《十八世纪福建的粮食供需与粮价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4.《卜凯〈中国土地的利用〉评介》,《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集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清代前期两广的市场整合》,《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6.《商品性农业与变化的限度:1644-1834年珠江三角洲的甘蔗种植业》,《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又发表于《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7.《清代福州的大族:人口、地方行政与社会等级的初步分析》,《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  8.《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科大卫),《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9.《近代商号与公司法》(科大卫),《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 邱捷
  • 邱捷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从1978年起师从著名的孙中山研究专家陈锡祺教授,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此后一直在中山大学任教,1981-1987年兼任陈锡祺教授的助手。曾任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历史系主任、台湾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  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中国近代史》、《中国商业史》、《孙中山的生平与思想》、《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等课程,其中基础课《中国近代史》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责任人),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责任人)。  研究工作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孙中山研究。在孙中山的家世源流、孙中山与军阀、孙中山同苏俄的关系等课题上作出较深的研究,其论著有注意发掘新史料、选择前人没有研究过的课题或深化前人研究成果的特点。二、近代广东社会经济。主要研究晚清到民国初年广东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广东的阶级与阶层、社会组织等问题,尤其偏重于研究这个时期广东的社会变迁同民主革命的关系。因为广东在近代中国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著有《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与清末民初的广东》、《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合著),参加《孙中山年谱长编》、《孙中山全集》等书的编纂,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一批论文。  E-mail:hssqj@mail.sysu.edu.cn
  • 吴义雄
  • 吴义雄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历史系主任。  学习经历: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安徽大学历史系学习, 1983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习,1986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  1995年9月至1999年6月,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习,1999年6月毕业,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6年7月至1988年10月,任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助教。  1988年10月至1994年12月,任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  1994年12月至2000年6月, 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2000年7月至今,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2000年1月至2008年,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  对外学术交流:  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肯特大学历史系进行访问研究。  1999年8月至1999年10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  2002年8月至10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访问研究  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在美国伊力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东亚研究中心访问研究。  2007年5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参加培训。  2005、2007年,先后参加省委宣传部考察团,分别赴欧洲即澳、新进行学术文化考察。  自1991年起,多次赴香港、澳门、台湾,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自200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基督教研究社兼职研究员。  近年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  1998-2000年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3.2万元) 主持人  2001-2006年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在华英文媒体与近代早期的中西关系”(5.2万元) 主持人  2002-2008年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 “基督教与近代中西文化”(45万元) 主持人  2005-2009年 国家清史工程子项目 “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西学东渐资料整理与研究”(3万元) 主持人  2003-2008年 广东省委宣传部“十百千人才工程”专项 “基督教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以岭南区域为中心的考察”(10万元) 主持人  2006-2009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35万元) 主要参加者  2007-2009年 国家清史工程项目《宗教志·基督教篇》(30万元) 参加者、撰稿人之一  2000年以来学术成果:  著作:  《在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 45万字 专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开端与进展——华南基督教史论集》 15万字 专著 台北宇宙光出版集团 2006年版  《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 35万字 专著,将于200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论文(部分代表性论文)  《译名之争与早期的<圣经>中译》,《近代史研究》(北京)2000年第2期  《罗孝全索赔事件与中美交涉》,《学术研究》(广州)2000年第3期  《理学与戊戌前后康有为的思想体系》,《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鸦片战争前后今文经学试探》,《近代中国社会思潮论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简论19世纪前期基督教传教士在澳门的文化活动》,《中西文化研究》(澳门)创刊号,2002年6月  《“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贸易再探讨》,《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  《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与本色教会运动》,《世界宗教研究》(北京)2002年第2期  《基督教传教士在澳门的早期文化活动略论》,《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  《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与本色教会运动》(1919-1949),《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第5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学与梁启超新民学说的演变》,《中山大学学报》(广州)2004年第1期  《广州外侨总商会与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西关系》,《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  《自立与本色化》,《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民族主义运动与华南基督教会的本色化》,《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鸦片战争前粤海关税费问题与战后税则谈判》,《历史研究》(北京)2005年第1期  《内因与外力-试论民初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的历史背景》,《东亚基督教再诠释》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商人、传教士与西方“中国学”的转变》,《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基督教道德与商业利益的较量-1830年代来华传教士与英商关于鸦片贸易的争论》,《学术研究》2005年第12期  《美北长老会与华南基督教教会的本色化过程》,《离异与融会-中国基督徒与本色教会的兴起》论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鸦片战争前英国在华治外法权的酝酿与尝试》,《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华南循道会的本色化之路-以20世纪前期为中心的考察》,《宗教学研究》(成都)2006年11月  《兴泰行商欠案与鸦片战争前夕的行商体制》,《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权力与体制-义律与1836-39年的中英关系》,《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谢卫楼与晚清西学输入》,《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双重使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知识结构的演化》,《史料与视界-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Chen Xiangfan and Christian Education in The 1920s”, in Philip Yuen Sang Leung & Peter Tze Ming Ng ed, Christian Responses to Asian Challenges: A Glocalization View on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East Asia,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7  《<中国丛报>与中国历史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所获奖励:  2001年,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  2001年,本人博士论文《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1807——1851)》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2001年,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2年,获全国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3年,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3年,入选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2004年,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教育部、宝钢教育基金会)。  2006年,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2007年,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7年,国家社科项目最终成果鉴定获优秀等级。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广州市中山大学历史系 邮编510275  电邮:hsswyx@mail.sysu.edu.cn; hsswyx@hotmail.com
  • 林悟殊
  • 林悟殊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文科学术委员。1962至1967年中山大学历史系本科五年制毕业,文革后首届研究生。1981年起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任教。1987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国际首届摩尼教学术讨论会,并成为国际摩尼教学会首批会员。1989年8月应邀参加第二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尔后在瑞典隆德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欧洲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和深造,也曾在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任职。1997年回归中山大学任教。  以中外文化交流史为主要研究方向,对古代中国的外来宗教摩尼教、琐罗亚斯德教、景教尤较深入;于中国民间信仰在海外的传播,也有所涉猎。迄今在海内外发表的学术论文逾百篇。  学术专著有:  《摩尼教及其东渐》,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增订版台北淑馨出版社,1997年。  《波斯拜火教与古代中国》,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  《唐代景教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泰国大峰祖师崇拜与华侨报德善堂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  学术译著有:  《古代摩尼教艺术》,(德)克里木凯特撰,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台北淑馨出版社增订版,1995年。  《达·伽马以前中亚和东亚的基督教》,(德)克里木凯特撰,台北淑馨出版增订版,1995年。
  • 郭静云
  • 郭静云 (Olga Gorodetskaya)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博士。专长为中国上古及先秦文化研究(考古、出土文物和出土文献研究、古文字、上古信仰及思想)。  学历:  一、1989.9~1993.12:俄罗斯国家科学院 东方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主修学门:世界(包括中国)古代史  研究领域:中国上古文化  学位:博士  博士论文:《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人」的角色变化》  二、1990.9~1991.6: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班进修)  三、1989.9~1990.7:莫斯科大学中文系(博士班进修)  四、1983.9~1989.7:苏联美术院.绘画、凋塑及建筑大学.艺术理论及历史系  主修学门:世界(包括中国)艺术史及理论  研究领域:中国秦汉文化艺术  学位:硕士  硕士论文:《汉代人像来源》  经历  一、2007.9~:中山大学历史系  职称:教授博导  二、2003.12~2006.7: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三、1993.12~2003.12: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职称:副研究员  四、1992.3~1993.12: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职称:专桉助理研究员  五、1990.4~1992.3:苏联文化部国立东方民族艺术博物馆  职称:助研究员导览员导师  六、1989.8~1990.4:苏联文化部国立东方民族艺术博物馆  职称:俄文、法文、中文专任导览员  七、1982.10~1989.7:苏联文化部国立普希金美术馆  职称:工读生、黑海考古队助理  兼任及专桉:  一、2003.11~2004.12 国立故宫博物院,专桉特聘员  二、2005.1~2005.6 国家图书馆汉学研究中心,访问学人  三、2005.6~2007.8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两年研究计画)  四、2006.2~2007.8 华梵大学东方思想研究所兼任授课  五、2007.9~2008.8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访问研究员  电子信箱:guojyun@mail.sysu.edu.cn
  • 姜伯勤
  • 姜伯勤  1963年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1990年起任博士生导师。1989年至今任敦煌研究院兼任研究员;1995年至今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8年至今先后任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至今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目前担任此评议组副召集人。  研究领域主要是隋唐史、敦煌学、丝绸之路史及艺术史。在所有这些领域中其都发表或出版了有影响的论著。已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这些著作均以认真的学风、丰富的资料和敏锐的思想而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崇,多篇论文曾被国内外同行引用或被重要学术刊物转载。其专著《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1995获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专著:《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1998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同年获广东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专著:《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2000年获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中,姜伯勤教授注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敬业、创新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989年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1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3被授予“南粤杰出教师”荣誉称号。
  • 赵立彬
  • 赵立彬  中山大学历史系党总支书记,教授。  教育经历、学位(专业):  1985-1989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  1989-1992年湖南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96-1999年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93年-1996年,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助教、讲师  1997年-1999年,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  2000年-2006年,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2002.9-2003.5,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  2006年12月至今,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教学开课简况:  硕士生课程:  近代文化学与文化学者研究  中国近代思想史  本科生课程:  中国现代史  中共党史专题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革与人物  毛泽东诗词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  民国史上的革命与民族主义(在香港浸会大学开设)  科研情况(成果、项目等)  论著:  《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20世纪20-40年代全盘西化思潮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5月  论文:  《论与派:文化论战中的全盘西化思潮》,《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正统之外:〈知止轩随录〉与李燮和辛亥革命史迹》,《香港中国近代史学报》,2003年第1期  《抗战时期的文化论战》,《学术研究》,2002年第9期  《南方文化视野下的广东近代政治与革命》,《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东西视野中之南北差异:陈序经南方文化观述论》,《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  《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女子军事团体源流考》(第一作者),《史林》,2006年第1期  《革命话语与家国观念——孙中山撰写的两篇〈族谱〉序言述论》,《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  《黄文山的文化学与中西文化观》,《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  《本位、西化与1935年文化论战》,《福建论坛》,2004年第5期  《西方理论与朱谦之的文化学思想》,《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孙中山政治设计中的社会建设考量》,《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项目: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主持子课题,2005-2009  珠海历史文化名人乡土口述史料,珠海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主持,2005-2007  口述史的引入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改革,中山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主持,2005-2007  孙中山专题学习网站,广东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第一参加人,2004-2006  获奖情况  2005年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5年广东省精品课程(排名第三)  联系方式:  E-mail:hsszlb@mail.sysu.edu.cn
  • 桑兵
  • 桑兵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孙中山研究所所长、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198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1983年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1988年博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所。1983年起任教于中山大学历史系,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4年起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10月至1994年1月、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2003年10—12月先后赴东京亚细亚大学、汉城延世大学、京都大学和京都橘女子大学访问研究。1999年10月担任中山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兼职教授,国家清史纂修委员会委员。  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台湾稻禾出版社1991年,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庚子勤王与保皇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等6部专著;参与《孙中山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的编撰;编辑《戴季陶辛亥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1年)和《戴季陶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目前主要关注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清代以来的学人与学术、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近代中日关系(以民间团体和学术交往为中心)等。
  • 袁丁
  • 袁丁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教育经历:  1978年2月~1982年1月中山大学历史系本科  1982年1月~1984年12月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985年9月~1988年6月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工作简历:  1988~2002年,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兼副所长  2002年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1997-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教学简况:  曾开设本科选修课程――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美洲华侨华人史,新加坡史,华侨华人经济,东南亚概论,世界华侨华人史  开设研究生课程―――――地区史研究方法论,外文史料选读,有关东南亚的中国史料选读,东南亚华侨华人史,东南亚近代史,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  目前进行的科研项目:  近代侨汇的政府管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7~2009)  成果:  专著《晚清侨务与中外交涉》,及论文数十篇。研究成果曾获广东省社会科学三等奖,广东省青年社会科学一等奖。  联系方式:  中山大学历史系 邮编:510275
  • 曹家齊
  • 曹家齊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任歷史系副主任。1997年6月畢業於杭州大學歷史學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徐州師範大學歷史系和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任教和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2年2月來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任教。1992年11月晉升為講師,1997年7月晉升為副教授,2004年5月晉升為教授,同年7月,遴選為博士生導師;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8年入選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主要研究方向:宋遼金歷史與文獻、中國古代交通史。學術兼職有: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廣東省歷史學會理事、浙江省南宋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等。  開設課程:  本科生: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歷史文獻研讀、宋遼金史研究專題、宋明思想學術史、歷史小說歷史劇與歷史  碩士生:《宋史·職官志》研讀、宋遼金史史料學、宋史研究專題  博士生:宋遼金史研究學術史、宋史史料書研讀、古代史研究方法新探索  近年承擔的科研項目:  ●《宋代交通史》(主持),國家社科規劃項目,2004-2008  ●“中国中古时期文书传递与信息沟通研究”(負責子課題),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北京大學,鄧小南教授主持)2006-2009  ●《北宋名臣——余靖》(獨立承擔),廣東省委宣傳部委托項目,2005-2006  ●“唐宋時期南方地區交通研究”(獨立承擔),中國博士後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00-2002  主要著作:  ◎《宋史研究叢稿》,(臺灣)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版。  ◎《唐宋時期南方地區交通研究》,(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7月版。  ◎《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北宋名臣——余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中國大運河史》(合著),中華書局2001年10月出版。  ◎《頓挫中嬗變——20世紀的中國歷史學》,西苑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主要論文:  ◆《威權、速度與軍政績效——宋代金字牌遞新探》,《漢學研究》第27卷第2期(總號第57號),2009年6月。  ◆《近年中國大陸宋史研究新視野》,《中國社會科學報》總第二期,2009年7月2日。  ◆《宋代書判拔萃科考》,《歷史研究》2006年第2期。又載於劉海峰主編《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學的興起》,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趙宋當朝盛世說之造就及其影響——宋朝“祖宗家法”與“嘉祐之治”新論》,《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4期。  ◆《宋代急腳遞考》,《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1期。又載於人大複印資料《宋遼金元史》2001年第3期。  ◆《南宋臨安府周圍之郵傳系統——立足於具體背景和設置狀况的考察》,《文史》2008年第3期;(日)《東亞海域世界的交通、貿易與國家對外政策》,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别册特集号,2009年1月。  ◆《南宋擺鋪創置時間考辨》,《文史》第63輯,中華書局2003年5月版。  ◆《宋代遞鋪種類考辨》,《文史》第51輯,中華書局2000年7月出版。  ◆《唐宋驛傳制度變跡探略》,《燕京學報》新十七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楊門女將故事源流初探》,《中山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 《南宋對郵傳之整飭與更張述論——兼談朝廷與岳飛軍前詔奏往來問題》,《中山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又載於人大複印資料《宋遼金元史》2004年第1期。  ◆《關於南宋斥堠鋪、擺鋪的幾個問題》,《浙江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嘉祐之治”問題探論》,《學術月刊》2004年第9期。又載於《宋史研究論文集》(第十輯),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版。  ◆《“愛元祐”與“遵嘉祐”——對南宋政治指歸的一點考察》,《學術研究》2005年第11期。又載於《宋史研究論文集》(第十一輯),巴蜀書社2006年8月版。  ◆《宋代文化政策寬明原因新探》,《河北學刊》2001年第5期。  ◆《金字牌遞創設時間小考》,《江海學刊》1998年5期。  ◆《略談<參天台五臺山記>的史料價值》,《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二輯,中華書局2006年版。又載於姜錫東、李華瑞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七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版。  ◆《參天台五臺山記中的驛傳與文牒》,《文獻》2005年第4期。  ◆《<參天台五臺山記>中所見的北宋乘轎風俗》,《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第2期。  ◆《唐宋地志所記“四至八到”為道路里程考證》,《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第4期。  ◆《地方誌與域外漢籍:解開宋代驛傳制度奧秘的鑰匙——兼談正史、政書、類書等文獻對宋代典章制度記載之局限性》,(日)大阪市立大學東洋史論叢別冊特集號《文獻資料學新解釋的可能性》(2),2007年6月。  ◆《宋代交通史研究資料概說》,(日)大阪市立大學東洋史論叢別冊特集號《文獻資料學新解釋的可能性》(2),2007年6月。  ◆《唐宋中國交通中心之南移及其影響——對中國社會發展南北差別形成原因的一種解釋》,(日)大阪市立大學東洋史論叢別冊特集號《文獻資料學新解釋的可能性》(3),2007年12月。  ◆《宋代西南地區交通述略》,(日)大阪市立大學東洋史論叢別冊特集號《文獻資料學新解釋的可能性》(3),2007年12月。  ◆《宋代文書傳遞制度述論》,鄧小南主編《政績考察與信息渠道——以宋代為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宋代南方陸路交通幹線沿革述考》,張其凡、范立舟主編《宋代歷史文化研究》(續編)(紀念陳樂素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  ◆《宋代西南陸路交通及其發展態勢》,《宋史研究論叢》第九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宋代驛傳制度研究之回顧與反思》,包偉民主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商務印書館2004年7月版。  ◆《宋代驛券考略》,《經濟管理與社會科學前沿研究》(中國博士後學術大會論文集),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歐陽修私撰〈新五代史〉淺論》,《宋史研究論文集》(第八輯),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宋代關津管理制度初探》,《西南師大學報》1999年第2期。  ◆ 《宋朝對邊塞進出境人員及貿易的管理》,《廣西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運河與兩宋國計論略》,《徐州師大學報》2001年第2期。  ◆《從宋、金國力對比看紹興和議的簽訂》,《徐州師大學報》1997年第2期。  ◆《縱橫家學說探論》,《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  ◆《宋代佛教的俗化》,《杭州研究》1996年第2期。  ◆《歐陽修與佛教關係之一辨》,《漳州師院學報》1999年第3期。  ◆《張蔭麟先生治史之啓示——兼談新一代史家應具之知識結構與才情》,《張其凡教授榮開六秩紀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  獲獎情況:  ◇2001年6月,論文《宋代遞鋪種類考辨》獲浙江大學董氏文史哲研究基金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4年8月,專著《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獲鄧廣銘學術獎勵基金二等獎。  ◇2005年5月,專著《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獲廣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8年11月,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  ◇2009年5月,論文《宋代書判拔萃科考》獲廣東省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黄国信
  • 黄国信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履历:  1979-1981年 湖南省茶陵师范学校学生  1990-1992年 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3-1994年 中山大学历史系助教  1994-2001年 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  1998-2003年 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3-2004年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后访问学人  2001-2006年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2006至今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研究兴趣: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明清社会经济史,侧重于明清盐业史、商业史、社会史  开设课程:  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上)、社会经济史的理论与方法、明清史料选读等等  课题与获奖(仅列本人主持的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和省级以上奖励):  199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明清两广的食盐专卖与盐商集团”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地方社会与王朝制度:清代淮粤盐交界地区食盐专卖研究”  2001年,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  2001年,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  2002年,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广东与内地的区域关系:以食盐贸易为例。  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盐政中的市场原则与行政运作机制  2007年,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作者):《改土归流与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演变——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6本第2分(2005年6月)  主要著述:  《清代乾隆年间两广盐法改埠归纲考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从“川盐济楚”到“淮川分界”——中国近代盐政史的一个侧面》,《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食盐专卖与盐枭略论》,《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5期。  《滇粤铜盐互易略论》,《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3期  《明清两广食盐专卖与盐商集团》,《盐业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明清广东“镇”之考释》,《中山大学史学辑刊》第二辑,199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清代雍正到道光年间的盐枭走私》,《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1期  《藩王时期的两广盐商》,《盐业史研究》1999年第1期  《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0月  《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1期  《新安程氏统宗谱创造祖先谱系现象之考察》,《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弥“盗”、党争与北宋虔州盐政》,《史林》2006年第2期  《“意存畛域”:淮粤之争中的区域观念》,《学术研究》2005年第2期  《改土归流与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演变——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6本第2分(2005年6月)  《盐法考成与盐区边界之关系研究——以康熙初年江西吉安府“改粤入淮”事件为》,《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盐法变迁与地方社会的盐政观念——康熙年间赣州盐法所见之市场、考成与盐政关系》,《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联系地址:广州市中山大学历史系 邮政编码:510275  Email:hsshgx@mail.sysu.edu.cn
  • 章文钦
  • 章文钦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简历:  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 中山大学历史系读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2年8月至1988年9月 担任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戴裔煊教授的学术助手,直到戴先生去世  1985年6月至1991年4月 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  1991年5月至1999年6月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1999年6月至现在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1998年至2003年 中山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教研室主任  1999年9月至2006年6月 攻读中山大学专门史;中外关系史博士学位,导师蔡鸿生教授;获博士学位  教学情况  自1985年至今,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历史系课程如下:  1.《中葡关系与澳门历史文化》,1985年2月为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硕士生开设,以后长期作为历史系本科生选修课,硕士生、博士生专业课。  2.《世界中世纪史》,中山大学历史系本科生专业基础课,1990年至2006年任主讲教师。  3.《世界古代史》,包括《世界上古史》和《世界中世纪史》,2002年被评为校重点课程,任课负责人。  4.《早期中西关系史》,1998年9月起为历史系硕士生开设,后因故暂停。  5.《中外关系史名著导读》,2005年9月起为历史系硕士生开设。  6.《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全校公选课,2000年  学术成果  在本校戴裔煊、蔡鸿生、姜伯勤诸先生和校外韦庆远、汪熙、梁嘉彬诸先生多年栽培下,致力于澳门历史文化、清代广东十三行与早期中西关系和明清之际天主教入华史的研究。其主要成果如下。  澳门历史文化方面:  1、《澳门纪略研究》,论文,3万字,中华书局《文史》第33辑(1990年10月)。  2、《澳门与中华历史文化》,专著,22万字,澳门基金会1995年版。  3、龙思泰《早期澳门史》,译著,31万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负责校注。  4、《澳门历史文化》,专著,34.6万字,中华书局1999年版。  5、《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二册,120万字,澳门基金会1999年版,与澳门学者刘芳合作。  6、《澳门诗词笺注》,三卷四册,100万字,澳门文化局,珠海出版社2003年版。  7、另发表论文20余篇。  8、《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澳门卷》,中央文史研究馆项目,2008年至2010年,任项目主持人。  清代广东十三行与早期中西关系方面:  1、《从封建官商到买办商人——清代广东著名行商伍怡和家族剖析》,论文,4万字,《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3、4期。  2、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译著,五卷三册,141.7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负责校注。  3、亨特《旧中国杂记》,译著,21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2002年第2版,负责校注。  4、亨特《广州“番鬼”录》,译著,11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负责校注。  5、《明清时代荷兰与广州口岸的贸易和交往》,论文,3.5万字,载蔡鸿生主编《广州与海洋文明》,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清代广州十三行与澳门》,论文,2万字,《澳门杂志》第9期(1999年4月)。  7、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增订本,30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受著者委托负责校注。  8、《广东十三行与早期中西关系》,专著,30万字,已交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  9、另发表论文近20篇。  明末清初天主教入华史方面:  1、《清代澳门诗中关于天主教的描述》,论文,1.8万字,澳门《文化杂志》第21期(1994年冬季)。  2、Os Poemas de Wu YUshan(Simon Xavier da Cunha)Sobre O Cristianismo(《吴渔山天学诗研究》),论文,中文本2.5万字,葡文本载Religiao E Cultura, Macau,1997.  3、《吴渔山的明遗民形象》,论文,3万字,澳门《文化杂志》第43期(2002年夏季)。  4、《吴渔山为修士前与佛道两教的关系》,论文,1.5万字,澳门《文化杂志》第44期(2002年秋季)。  5、《吴渔山绘画与天学》,论文,0.8万字,澳门《文化杂志》第47期(2003年夏季)。  6、《澳门与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联系——利玛窦等在肇庆传教活动剖析》,论文,2万字,澳门《文化杂志》第56期(2005年秋季)。  7、《吴渔山集笺注》,著作,60万字,中华书局2007年版。  8、《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专著,30万字,中华书局即将出版。  9、另发表论文近10篇。  学术荣誉及社会兼职  学术荣誉方面:  1985年中山大学优秀教师  1994年7月《澳门纪略研究》获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1999年9月《澳门与中华历史文化》获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  2005年7月《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获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与澳门学者刘芳合作。  2005年7月《澳门诗词笺注》获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社会兼职方面:  2001年至2008年 广东省政协第八届、第九届特邀文史委员。  2001年12月起 广州十三行遗址开发利用促进会顾问。  2003至2006年 广州大学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环境艺术分委员会委员。  2005年8月起 南粤先贤馆入馆先贤评选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2005年 中央电视台四集电视专题片《帝国商行——广州十三行》史学顾问。该片于2006年瑞典“歌德堡号”来华时在海内外播出。
  • 程美宝
  • 程美宝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  学历  1986-1990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社会科学学士(一级荣誉学位)  1991-1992 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  1992-1996 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1997年6月-2002年6月,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2002年6月至今,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2003年5月起,博士生导师  出外进修、教学及获奖情况:  1998年3月至6月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博士后  1999年度 安泰奖励金  2000年度 南粤优秀教师(教坛新秀)  2001年度 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中山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人排名第三)  2001年度 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本人排名第三),教育部  2001年度 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第四届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人排名第三)  2002年3月至6月 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学人奖学金  2003年1月至8月 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人(耶鲁大学)  2004年 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国家级奖励)  2005年 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5年 获“南粤建功立业女能手”荣誉(广东省总工会)  2006年 “中山大学文科优秀中青年学者”,奖励“桐山奖励金”  2006-2007学年 美国巴德学院访问教授  2008年1月至3月 获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Swire Fellowship到该馆进行访问及研究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历史人类学学刊》执行主编  论著  论文:  1、“台湾公藏有关清末民初广东研究资料概述”,《汉学研究通讯》,第14卷第4期 (1995年 12月),第15卷第1期(1996年2月)。  2、“Literary, Ethnic or Territorial? -- Definitions of Guangdong culture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 Early Republic”,in Tao Tao Liu and David Faure, Unity and Diversity: Local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in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6.  3、“The Place of Vernacular in a National Movement: Cantonese literature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 early Republic”, Alan J. K. Sanders (ed.) Nationality and Nationalism in East Asia,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Korean Studies, 1996.  4、“番鬼”学粤语,《东方文化》,1997年第4期。  5、“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夏季卷,总第23期。  6、“庚子赔款与香港大学的中文教育:二三十年代香港与中英关系的一个侧面”,《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7、“陈寅恪与“牛津”缘悭一面的真相——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档案”,《明报月刊》,1999年第4期。(与刘志伟合著,第二作者)  8、“China: Academics between communism and commerce”, Academ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July-August 1999, Volume 85, Number 4. (与刘志伟合著,第二作者)  9、“陈寅恪与牛津大学”,《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0、“数字化时代的历史学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13/14期。(与刘志伟合著,第一作者)  11、“海外学者的华南研究”,《光明日报历史周刊》第45期,2000年12月22日。(与蔡志祥合著,第二作者)  12、““虚席以待”背后:牛津大学聘任陈寅恪事续论”,胡守为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与刘志伟合著,第一作者)  13、“区域研究取向的探索:评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14、“华南研究: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实践”,《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ISSN:1608-5515)第22期,2001年1月。(与蔡志祥合著,第一作者)  15、“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杨念群编:《空间、记忆和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6、“数字时代的历史事实建构:以电子族谱编撰为例”,《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  17、“Naming and Identities among the Atayal people in Miaoli county, Taiwan”, in David Faure (ed.) In Search of the Hunters and Their Tribe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 Taipei: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2001.  18、“理论与实践:根治时空错乱与集体失忆”,廖迪生、张兆和、蔡志祥合编:《香港历史、文化与社会(一)教与学篇》,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01年。  19、“香港中上环之旅:早期殖民地的开发”,廖迪生、张兆和、蔡志祥合编:《香港历史、文化与社会(三)田野与文献篇》,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01年。  20、“从民俗到民族:地方文化与国家认同”,《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1期。  21、“IT时代的历史教育”,胡显章:《走出“半人时代”——两岸三地学者谈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05-412页。(与刘志伟合著,第二作者)  22、“‘Whang Tong’的故事——在域外捡拾普通人的历史”,《史林》,2003年第2期。  23、“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24、“琛舶纷从画里来”,刘明倩、刘志伟编:《18-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广州外销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Boats in Chinese Export Painting”, in Ming Wilson, Liu Zhiwei (eds.), Souvenir from Canton – Chinese Export Paintings from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3.  25、“地方史、地方性、地方性知识——走出梁启超的新史学片想”,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6、“‘岭学’正统性之分歧——从孙璞论阮元说起”,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编:《岭峤春秋——广府文化与阮元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18、19世纪广州洋人家庭的中国佣人”,《史林》,2004年第4期(与刘志伟合著,第一作者)。  28、“全球化、全球史与中国史学”,《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29、“我手写我口——戏文唱本中的粤语写作传统”,黄爱玲编:《粤港电影因缘》,香港电影资料馆,2005年。  30、“The Use of Written Cantonese in Entertainment Texts”, Wong Ain-ling (ed.), The Hong Kong-Guangdong Film Connection, Hong Kong Film Archive, 2005.  31、“台湾苗栗县泰雅人的命名与墓葬——一个历史学者的田野观察与省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3期,2005年5月。  32、“晚清国学大潮中的博物学知识——论《国粹学报》中的博物图画”,《社会科学》2006年8月。  33、“全球化、全球史与中国史学”,于沛主编:《全球化和全球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35、“从思想史到思想家的历史——评麦哲维《学海:十九世纪广州的社会流动性与身份认同》”,《清史研究》,2007年5月,第2期。  36、“近代地方文化的跨地域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粤乐和粤曲在上海”,《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期。  37、“Classifying Peoples: Ethnic Politics in Late Qing Native-Place Textbooks and Gazetteers”, in Tze-ki Hon and Robert Culp (eds.), 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 Production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Leiden: Brill, 2007.  38、“Picturing Knowledge: Chinese brushwork illustrations of Western natural history in a late Qing periodical, 1907-1911”,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Vol. 1, No. 1, August 2007.  著作:  1、《香港史研究论著选辑》,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与赵雨乐合编,第一编者)  2、《香港历史1842-1997》教材,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课程编撰)  3、《香港历史1842-1997》教材光碟,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2004年再版。  4、《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情调:伊凡·威廉斯捐赠十九世纪广州外销通草纸水彩画》,中华书局,2001年 (第一编纂,中英文翻译)。  5、A History of Hong Kong 1842-1997 (revised edition),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2 (2nd compiler).  6、A History of Hong Kong 1842-1997 CD-rom, 2004  7、《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目前主讲课程:  西方中国近代史研究(研究生、本科生)  英语历史文献导读(本科生)  中国社会文化史(本科生、研究生)  香港社会与文化(公共课,本科生)  传播媒体社会史(传播与设计学院本科生)  已完成的研究计划:  1、近代广东民众的国家意识研究  1998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2、《香港史1842-1997》(教材及多媒体课件),香港公开大学,编撰。  香港公开大学委托项目  3、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研究  英国牛津大学合作项目  4、Media Representations and Identity Politics of Transborder Migrancy in 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  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合作项目,国内负责人。  5. 海外华人与侨乡关系  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合作项目,国内负责人。  6. 资讯科技时代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  7. 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间文化研究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重大课题 (第二负责人)  目前承担课题:  1. 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档案的整理与研究  项目来源:教育部专项委托项目,第二负责人  2. 华南都市的变迁:晚清以来的城镇管治  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合作项目  3. 从全球文化史的视角审视香港  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合作项目  电邮:chengmb@mail.sysu.edu.cn
  • 景蜀慧
  • 景蜀慧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1978年2月考入四川大學歷史系,1982年初畢業,旋考取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1984年12月畢業,獲碩士學位。任教於四川廣播電視大學,1986年晉升講師。1987年3月考取四川大學歷史系中古史專業博士研究生,1991年3月畢業,獲博士學位。任教於四川大學歷史系,1992年3月晉升副教授;1999年7月晉升為教授。2002年4月調入本校。  多年師從文史專家繆鉞先生研治魏晉南北朝歷史與文學,并得到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教授指导,學術上繼承業師文史並重風格,以陳寅恪先生所倡“文史互證”為基本路徑方法,注重文、史、哲三者的結合,力求通過潛心讀書,精覈史實而深入探賾歷史的本質和文化的真義。目前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近年來較多致力於漢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與思想學術、中古疾病醫藥史及南朝時期史籍文獻等方面的研究探討。  開設課程:  本科生:《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史》、《魏晋南北朝诗导读》、《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魏晋清谈研究》等  研究生:《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汉魏医药史文献选读》(1、2、3、4)、《魏晋南北朝史籍介绍》、《〈昭明文选〉选读》(1、2)等  近年承擔的科研項目: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之《南齊書》《梁書》《陳書》修訂項目,項目主持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全国古籍“十一五”重点项目、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出版项目、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出版基金,2008-2012。  主要著作:  《魏晋诗人与政治》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  《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人民出版社1994年 1月出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合撰,第一作者)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魏晋诗人与政治》(修订本) 中华书局2007年11月出版  主要論文:  《关于〈晋书〉撰写的几个问题》,(合撰,第一作者)《中国历史论丛》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二十辑1984年;  《郭璞〈游仙诗〉与魏晋玄学》,《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8辑 1986年;  《汉魏浮华之风与“综核名实”》,《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第3 期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89年第5期摘要转载);  《权术政治与士大夫之命运——简析曹魏取舍人才的两大标准》,台湾东海大学《中国文化月刊》第122期 1989年11月;  《想见停云发浩歌—-陶渊明的政治诗》,台湾东海大学《中国文化月刊》第136期 1990年4 月;  《西晋名教之治与放达之风》,《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齐鲁书社1991年10月出版;  《嵇康之“轻时傲世”与“嵇志清峻”》,《中国文化》第5 期 1991年;  《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撰写年月考》,《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第2 期;  《魏晋重实之风浅析》,《文史哲》1993年第3 期;  《以贫傲世, 猛志长存——陶渊明晚年思想心态剖析》,《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辑)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魏晋官僚大族的重实之风与当时政治中的实用主义》,台湾东海大学《中国文化月刊》第179期 1994年9 月;  《从两晋政治的得失看清谈对政治的影响》,《孔子研究》1994年第3 期;  《陶渊明〈拟古〉九首新解》,《文学遗产》1994年第6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古代文学》全文转载);  《殷殷滋兰意——浅记彦威师晚年对学生的辛勤培养》,《冰茧彩丝集》,成都出版社1994年9 月出版,  《灵溪一水挹清源——缪彦威先生古典诗词研究和创作成就浅窥》,《中华诗词》1994年第2 期,  《试释〈咏怀〉诗中的“王子”“夸父”和“夏后”》,《原学》第五辑,1996年7 月;  《〈读山海经〉十三首与陶渊明思想中的墨派倾向》,《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古代文学》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  《陶渊明思想中墨派倾向探源》,《文史哲》1999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9年第6期全文转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4期摘要转载);  《缪钺先生的词学研究》,(合撰,第二作者)《缪钺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  《“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0年第6期全文转载);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政治主题疏释》,台湾《成大中文学报》2000年第8期;  《专业研究与通俗读物的成功结合――读〈武侯春秋〉》,《书品》2000年第2期;  《通贯古今 回翔文史一一 缪钺先生七十年学术生涯述略》,(合撰,第二作者)《学林往事》,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咏怀>诗所见阮籍之政治情感与思想历程》,《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  《魏晋政局与皇甫谧之废疾》,《文史》第55辑(2001年第2期);  《陶渊明“新自然观”刍论》,《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王粲典定朝仪及其家世学术背景考述》,《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古代文学》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  《才性离合与夏侯玄“分叙”之议》,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风痹”与“风疾”——汉晋时期医家对“诸风”的认识及相关的自然气候因素探析》,《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6期3000字摘要);  《叶嘉莹先生汉魏六朝文学研究浅述》,《叶嘉莹教授八十华诞暨国际词学研讨会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蒹葭楼诗〉与彦威师的师友情缘》,《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巴蜀书社2006年4月出版;  《中古服散的成因及傳承:從皇甫謐到孫思邈》,(合撰,第一作者)《唐研究》第十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何晏罹疾及服散考釋》,《文史》2008年第四辑;  《公宴诗中所见邺下文士游宴中的谈论与玄学清谈之发展》,《1-6世纪中国北方边疆.民族.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 滨下武志
  • 滨下武志  日本著名汉学家。日本静冈市出生。197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专业,1974年硕士毕业,并攻读博士学位。1979年到一桥大学经济学部任教,先后担任专职讲师、助教授。1982年转到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历任助教授、教授、所长、东大评议员、东洋学文献中心长等。2000年又被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聘为教授,成为日本汉学界中第一位在东大,京都这两所日本最高学府中同时任职的双聘教授。2006年被龙谷大学聘为教授;同年,受聘中山大学历史系全职教授。2008年3月起至今担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此外,先后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美国康奈尔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学府任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主持了多个重要的国际学术合作研究计划,并且是日本社会经济史学会理事、《社会经济史学》编辑委员,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主编、日本亚洲政经学会理事等,在国际学界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他与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也有着密切的交往,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兼职教授,其许多著作已被译为中文在我国出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社会经济史、东亚经济史、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等。著述宏富,独立著作有:《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9年);《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东京大学出版会,1990年);《香港:亚洲的网络城市》(筑摩书房,1996年);《朝贡体系与近代亚洲》(岩波书店,1997年);《香港大视野:亚洲的网络中心》(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文版);《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冲绳入门》(筑摩书房,2000年)。此外还有合著和主编的专著6种、资料集3种,独著日、英、中文论文60余篇。
  • 曹天忠
  • 曹天忠  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中山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高级访问学者,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合作研究。曾兼任校研究生院副处长。  学术兼职:担任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中山大学大学生“挑战杯”专家评审组成员。  主讲课程:《中国现代史》(本科必修)、《中国近现代教育与社会变迁》(本科选修)、《中国近现代史料与史学》(本科选修)、(《抗日战争研究》(本科选修)、《近代中国大学与文化》(全校公选)、《中国近现代史料学》(研究生必修)、《中国近现代教育研究》(研究生选修)等。  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教育与社会(侧重政治)、中国历史文献学、近代中国学术文化史、民国时期派系与近代中国等。  承担课题:独立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近代岭南学术文化研究与“两广精神”》/《政教合一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之统制》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子项目,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之《岑春煊集》的整理研究。  研究成果:出版专著《教育与社会改造——雷沛鸿与近代广西的教育及社会》(独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合作,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专著2部;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北京《近代史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湾《思与言》、《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历史档案》、《民国档案》、《社会科学战线》、《思想战线》、《学术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曾与同事合作获得省级科研、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各1项。
  • 谷小水
  • 谷小水  中山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导师。  199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97年、2000年分别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  2000-2002年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学习;  2002年至今,在中山大学历史系工作。  期间承担的本科生课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华民国史研究专题》、《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等。承担研究生课程有《中国近代思想史》等。  近年来的科研状况:  专著 《“少数人”的责任:丁文江的思想与实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论文:  1、《一位被淡忘的民国学界领袖》,《南方都市报》2007年8月20日  2、《1926年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收回交涉述评》,《历史档案》2007年02期。  3、《丁文江这个人》,《光明日报》2006年3月2日  4、《丁文江与胡适关系略论》,《浙江学刊》2005年03期  5、《读书还是救国:试析丁文江的青年观》,《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6、《丁文江与独裁民主论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此文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7、《丁文江与〈独立评论〉的创刊》,《学术界》2004年02期  8、《抗战时期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01期  9、《国难危机与因应之道:丁文江的“好人”思想与实践》,《浙江学刊》2003年02期,唯一,2003年3月(此文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10、《“独立”社与国联调查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1、《商人与袁世凯政权》,《史学月刊》1999年02期  12、《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1866-1927年)》,《历史档案》2000年02期
  • 李爱丽
  • 李爱丽  历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中美关系史,近代中国海关史。  学习简历(大学以上)  1996年9月-1999年7月,中山大学历史系,国际关系史(中美关系史)硕士  2000年9月-2004年12月,中山大学历史系,专门史(中美关系史)博士  工作经历  1992年7月-1996年8月,四川省成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助教  1999年7月至今,中山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06年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研究工作  教学工作  本科生专业课程:《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海关史》、《近代国际关系史》  公选课:《法兰西历史与文化介绍》、《电影中的美国历史与文化》、《从各国电影看二战历史》、《American movie, American myth》、《Road to American Culture》  研究生课程:《中美关系史专题研究》、《中国近代海关史》、《美国文化史》  主要科研成果:  专著:  《晚清美籍税务司研究——以粤海关为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主要发表论文:  《历史教学中影像作品应用再探索:从各国电影看二战历史》,《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2期  《从粤海关档案看清末广东省两次公债发行》,《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美籍税务司墨贤理与朝鲜对外关系(1885-1889)》,收入陶文钊等主编:《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中国参加1878年巴黎博览会述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承担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晚清美籍税务司研究(青年项目),省教育厅,负责人,2002.7-2005.7  澳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缓冲与屏蔽作用,负责人之一,2008-2010  近代美国世博会与中美关系,负责人,2010-2012  学术交流:  2007年9-10月,应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The Centre of America Study of Hongkong University)邀请,在香港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访问研究。 奖励 :在中山大学2008年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中获得三等奖。  Email:hsslal@mail.sysu.edu.cn
  • 徐坚
  • 徐坚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华南和西南地区考古学、艺术史和物质文化。
  • 潘一宁
  • 潘一宁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在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获世界史东南亚史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获专门史中美关系史博士学位,一直从事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和东南亚史的教学与研究,曾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国家进行访学和课题研究。  近年的主要论著包括:  1、“试析美国极端保守思想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载任晓、沈丁立(主编):《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外交政策》,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9月版;  2、 “China Eyes US-Taiwan Relations: Perception Gap between China and US”, in Ho Khai Leong and Hou Kok Chung (eds.), Ensuring Interests: Dynamics of China-Taiwan Relations and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University of Malaya, 2006);  3、“Indonesia’s Perceptions of China and U.S. Roles in East Asian Security after the Cold War”,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亚太评论》,2006年第1-2期;  4、“约翰逊政府与美国的越南战争困境,1967-1968”,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6期;  5、“Revaluating East Asian Security Architecture: question of ‘the Asian way’ of regional cooperative institution”, in Aileen S.P. Baviera (ed.), Regional Security in East Asia: Challenges to Cooperation and Community Building (Quezon City, Philippines: the Asian Center Publication Office,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2008)。  联系方式:E-mail: hsspyn@mail.sysu.edu.cn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大...
  • 电话:
    %u0030%u0032%u0030-%u0038%u0034%u0031%u0031%u0032%u0038%u0032%u0038
相关推荐
云南财经大学师资好不好,云南财经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体育学院师资好不好,西安体育学院师资怎么样 西藏大学师资好不好,西藏大学师资怎么样 云南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云南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工业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工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