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广州大学

[切换城市]
广州站> 广州教育> 广州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信息

华南师范大学

英文名: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简称:“华南师大”,“SCNU”,“华师”,“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 所在地:广州 院校代码:10574 类型:综合类

211工程省部共建大学111计划国防生
  • 华南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华南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6年1月,学校有有专任教师1934人,其中副高级以上109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13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810人。现有院士

  • 范冬萍
  • 姓名:范冬萍  系别:哲学研究所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位及授予单位: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  学术特长(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系统理论与系统管理;  主要研究领域:1、系统科学哲学与管理方法论;  2、 科技伦理与科技政策;  3、系统思想与社会发展;  学术兼职:  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技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学术活动:(教学经历)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哲学专业、系统理论与系统管理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  曾是英国Hull大学商学院 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  参加过多次国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会议。  主讲课程:  《哲学思维与社会正义》、《系统科学哲学》、《系统方法论与系统管理》、《科技伦理》、《管理伦理学》  主持的项目: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复杂系统整体论研究  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兼容与超越还原论——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  3、广东省软科学项目:广东省高校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4、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科技的价值与伦理,  5、广州市哲学社科十五规划项目:公众科学素质与强化广州科学中心功能研究  6、学校教改项目:大学通识教育模式与学生创新潜力的培养  7、学校教改项目:跨学科、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发表论文:  1、突现性的下向因果关系 《哲学研究》  2、复杂系统的因果观和方法论《哲学研究》  3、Toward Complexity Holism, 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 Volume 24 Number 4 2007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SYSTEMS RESEARCH)  4、系统分类新视野 《自然辩证法通讯》  5、突现理论:历史与前沿 《自然辩证法研究》  6、系统哲学的新探索:控制论原理研究计划《自然辩证法研究》  7、复杂系统目的性与深层生态伦理《学术研究》  8、复杂系统的突现与层次《学术研究》  9、英国突现主义的理论价值与局限《系统科学学报》  10、突现论的类型及其理论诉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1、西方环境伦理的整体主义诉求《现代哲学》  12、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新理念《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专著与教材:  1、《系统科学导论》第二作者 人民出版社  ——复杂性探索  2、《基因与伦理——来自人类自身的挑战》第一主编 羊城晚报出版社 2  3、《感知控制论》第二译者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获奖情况: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和“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电子邮箱:fandping@126.com  办公电话:020-39310329
  • 黄世瑞
  • 姓名:黄世瑞  系别:哲学所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位及授予单位:理学博士 中国科技大学  学术特长(主要研究方向):  科学技术史、科技文化史  学术兼职:现任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农史学会副会长  学术活动(教学经历):  1980-1983攻读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5(春)至1988(春)攻读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1年评为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1996年评为教授,2001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主讲课程:  科技文献学、中西科技思想比较、中国科技文化史、专业外语古代汉语、科学技术哲学前沿研究、科学史科学革命、科学史原著研究、科学哲学  科研项目:  现主持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华大典·农业典·蚕桑典》,任分典主编。  发表论文:  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农史》、《农业考古》、《学术研究》、《墨子研究论丛》、《新华文摘》、《中国科学是杂志》、《农史研究》、《自然杂志》、《中国科学史通讯》发表76篇。  专著与教材:  专著《墨家思想新探》等3本;合著(含合译):《岭南科技史》等6本
  • 黄 作
  • 姓名:黄 作  系别:哲学研究所  职称:教授  学位及授予单位:博士 浙江大学  学术特长(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西方哲学  法国哲学  学术活动(教育经历):  2001年7月,浙江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  主讲课程:  “西方哲学史”  “结构主义”  科研项目:  1、2008-2010年,《圣•奥古斯丁的“我思”与笛卡尔的“我思”之比较》,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  专著与教材  《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发表论文  1、《Les traductions chinoises des ecrits des Descartes》, bullitin catesienXXXVI, Archives de Philosophie,Cahier 71-1 Printemps 2008, (A&HCI收录)  2、《从他人到“他者”——拉康与他人问题》,哲学研究,2004年9月  3、《生存论还是构造说?——兼与张一兵先生商榷》,哲学研究,2005年10月  4、《象征的捕捉——论拉康的“象征界”理论》,哲学动态,2005年1月  5、《不在之在何以存在?——论拉康关于实在的理论》,哲学动态,2003年5月  6、《论拉康的无意识理论》,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7月  7、《从“声称”与事实说起——评奥斯汀与斯特劳森在“为真”问题上的争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9月  8、《有必要引入协议论吗?——评格莱斯意图意义理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6月  9、《谈谈拉康文本中signifiant的译法》,世界哲学,2006年3月  10、《从所指/能指到能指/所指——论拉康对索绪尔二元论的批判》,现代哲学,2005年6月  11、《是我还是他?——论拉康的自我理论》,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6月  12、《另一种确定性主体》,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8月  13、《论拉康的能指理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月  获奖情况:  论文《从他人到“他者”——拉康与他人问题》和论文《生存论还是构造说?——兼与张一兵先生商榷》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获广东省委宣传部论文奖2004年10月获联校教育及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二等奖;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Hz_eric@sina.com
  • 颜泽贤
  • 姓名:颜泽贤  系别:哲学研究所  职称:教授  学位及授予单位:硕士 华南师范大学  学术特长:(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方面的研究  学术兼职: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复杂系统研究会会长;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广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长;  广州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广东省政府科技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政府决策顾问等。  学术活动:(教育经历)  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  1982年研究生毕业与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哲学硕士;  美国阿姆斯壮大学名誉博士;  1988至1989年在原苏联基辅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  科研项目:  突现论:科学思维范式----复杂性科学的哲学研究等。  发表论文:  在公开学术刊物发表近50篇。主要有:  1.突现问题研究的一种新进路——从动力学机制看,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  2.A New Approach to Studying Complex Systems,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Syst.Res.24,403-416(2007)  3.复杂性探索与控制论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6期。  专著与教材:  共出版学术著作15部,其中有:《岭南科学技术史》,《跨世纪广东教育发展论纲》,《复杂系统演化论》,《现代西方系统理论》,《耗散结构与系统演化》,  《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进路与对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版等。  获奖情况:  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2.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3.1991年获人事部、教育部“中国有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4.2000年获日本创价大学最高学术奖和最高荣誉奖。  5. 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  联系方式:  yanzexian@126.com
  • 许雪涛
  • 姓名:许雪涛  系别:哲学所  职称:副教授  学位及授予单位:博士 中山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史、中国经学史  教育经历:  1、1991.9-1995.7: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  2、1997.9-2000.7:华南师范大学哲学所  3、2000.9-2003.7:中山大学哲学系  4、2007.3-2007.9: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访学  主讲课程:  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经学历史  科研项目:  早期公羊学的解经方法,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在研,主持  主要学术活动:  1、2005年4月,参加“东亚四书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宣读论文“刘逢禄《论语述何》及其解经方法”,地点:台北  2、2008年11月,参加“汉唐盛世与汉唐哲学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宣读论文“何休《左氏膏肓》与公羊、左氏之争”,地点:广州  代表作品:  1、本体论的解释方法,《论衡》第二辑,巴蜀书社,2002年8月  2、《公羊学的解经方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专著)  3、薛瑄《读书录》版本源流考,《华南师大学报》,2008年5月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xuetaoxu@hotmail.com  办公电话 020-39310061
  • 陈开先
  • 姓名:陈开先  系别:哲学研究所  职称:副教授  学位及授予单位:博士  学术特长(主要研究方向):  先秦哲学、中西哲学比较、政治哲学  学术兼职:无  学术活动:(教学经历)  1982年3月大学毕业,获数学学士学位;  1992年3月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科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8年7月博士研究生毕业,获中国哲学博士学位。  主讲课程:  中国哲学史、先秦子学、古希腊哲学、《春秋》研究、《五经》选读;  政治哲学史、经济哲学史、行政伦理学  科研项目:  面向2010年:广州建设管理的思路与对策——“宜居广州建设”的城市设计纲要; 广州市第16次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招标中标课题。  广东科学中心展示内容规划方案; 广东省科技厅课题,主要参与者。  发表论文:  1.汉帝国文化建构及思想专制景观下的河间学术。《孔子研究》1998年第1期  2.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  3.《数术记遗》之古算十四法的程序意义解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4期  4.中国筹算和《九章算术》中的程序思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9期  5.孔壁古文与中秘古文。《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6.和谐社会与礼治文明。《现代哲学》2007年第2期  7.传统儒家思想资源的现代意义。《现代哲学》2000年第3期  8.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的精神与中国传统之重建。《现代哲学》2006年第3期  9.民本与民主——中西文明源头政治理念之比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0.《礼运》主题思想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1.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及其现代意义。《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2期  12.王霸并道与管理智慧。《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  13.先秦儒家治学思想阐释。《开放时代》1999年11、12月号  14.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资源——郭店竹简的内容及其学术意义。《东方文化》  电话:85214716
  • 余慧元
  • 姓名:余慧元  系别:哲学研究所  职称:副教授  学位及授予单位:哲学博士 浙江大学  学术特长(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范围是现象学、德国古典哲学,同时对古希腊哲学、近代理性主义、尼采哲学及当代法国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另外对西方政治哲学、伦理学和文学批评也有所涉猎。  发表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译文多篇,译注有《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合译)、《历史中的公民观念》等。  电子邮箱:janson001@sohu.com  办公电话:020-85217376,13711403025
  • 胡浩
  • 姓名:胡浩  系别:哲学研究所  职称:副教授  学位及授予单位:博士 中山大学  学术特长:(主要研究方向)  科学哲学、分析哲学和逻辑学  学术兼职:无  学术活动:(教学经历)  1986-1990,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理学学士  1997-2000,华南师范大学,逻辑学专业,哲学硕士  2002-2005,中山大学,科学哲学专业,哲学博士  主讲课程:  逻辑学、分析哲学  电子邮箱:Huhao801@yahoo.com.cn  办公电话:020-39310061
  • 宋志润
  • 姓名:宋志润  系别:哲学研究所  职称:副教授  学位及授予单位: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  学术特长:(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哲学,解释学和西方哲学史  学术兼职:无  学术活动:(教育经历)  1987-1991年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 工学学士  1999-2002年 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哲学硕士  2003-2006年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所 哲学博士  主讲课程:  西方哲学史、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哲学导论  发表论文:  1.“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库恩的实用合理性思想评析”,《学术研究》,2009年第8期  2.“库恩思想的变与未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3.“反整体论,还是局部整体论——库恩的整体论思想探析”,《系统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4. “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正确地进入循环——海德格尔论解释学循环”,《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5.“词汇系统、真理与不可通约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5期  6.“范式的整体突现与不可通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7.“从哲学解释学角度看理解论语的三个层次”,《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8.“前理解结构与美诺悖论的解决”,《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25卷3期  9.(译文)“思想与实在”,《多维视界中的维特根斯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出版  专著与教材:  译著:《苏格拉底的命相:<斐多>讲疏》(华夏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电子邮箱:songzhr@scnu.edu.cn  songzhirun@126.com  办公电话:020-85215166
  • 胡小明
  • 胡小明简介  1986年全国体育史助教班研究生课程考核结业,任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副主编;1987年经国家体委所属院校集中评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受聘为全国体育院校体育概论教材编写组组长,1996年评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997年评为国家体委学科带头人。1998年因学科建设需要经广东省高教厅引进华南师范大学, 2001年选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进入A级特聘教授岗位。兼任四川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  个人履历  长期深入中国西南边陲羌、藏、彝、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考察传统游戏,并多次赴海外从事学术活动。  1992年赴韩国讲学;1995年到美国印第安那州立大学地理人类学系做访问学者,并赴阿拉斯加原住民聚居区考察;1998年赴泰国参加亚运会科学大会;1999年应邀到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英国斯特拉瑟科莱德大学国际社会体育研究中心研修;2000年赴澳大利亚参加奥运会科学大会;2001年后相继赴港、澳、台进行学术交流;2002年赴希腊、意大利、法、德等国考察西方体育源流。2008年赴爱尔兰、英国、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国考察北欧体育文化的发展。  主要成果  专注于体育人文学科的研究,在国内建立“体育美学”、“体育人类学”两门新学科,并被韩国两家出版社翻译出版。自1979年参与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有关条目起,迄今已出版专著《体育美学》(1987)、《民族体育集锦》(1989)、《体育美》(1991)《体育人类学》(1999)、《体育休闲论》(2008)等多部。还与人合作著书《体育学》、《中国武术文化概论》、《中国体育史话》、《运动竞赛学》、《西南丝绸之路》、《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民族体育》、《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民族传统体育学高级教程》、《体育基本理论教程》、《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体育人文社会学导论》、《体育价值论》、《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等多部,并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及港台刊物等转载和引用。最新出版的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美学》(高教出版社)。  获奖情况  曾于1982年获四川省科研成果奖和国家体委科技成果奖;1985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首次颁发的自学成才奖;1990年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的称号;1991年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体委授予全国民族体育先进个人的称号;1999年出版的专著《体育人类学》入选“广东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家文库”;2004年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并被广东省评为南粤优秀教师。2005年获广东省体育科学技术奖成果一等奖,2006、2011年获广东省哲学社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体育人类学》评为精品课程。  近年来个人主持完成的研究课题  2010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体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ATY001)。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研究”(99BTY002)、“建设小康社会与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03BTY016)、“体育的人文价值与审美理想”(06BTY001);国家体育总局资助项目“高水平竞技运动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研究”、“当代国外体育人类学主要学说的编译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育人文价值的研究”;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世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世界体育文化的研究”、“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俱乐部经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体育的人文价值研究”;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五”规划2005年度重点课题 “政府组织在选择和培育广州体育主导产业进程中的对策研究”;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国古代体育”等。  21世纪发表的部分论文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体育科学2011/6/1体育发展新理念—青少儿体育发展路径体育学刊2011/1/1分享运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体育科学2010/11/1胡说体育文化体育学刊2010/3/121世纪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念的确立体育文化导刊2010/1运动休闲之要素体育科学2010/1/1独木龙舟的文化解析体育学刊2010/1/1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体育学刊2009/12/1论中华体育精神的重构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3/1论体育与艺术的关系体育科学2008/10/1体育美学研究述评体育学刊2008/10/1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体育学刊2007/8/1体育的价值区域与探索途径体育科学2007/11/1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制度创新体育文化导刊2007/3/1国外体育人类学述评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体现文化多样性体育与科学2006/2/1中国体育的改革与创新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5/1体育人类学进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1走出困境的体育美学体育与科学2004/1/1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10/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4/1游戏的美和美的游戏体育与科学2002/5/1从工具到玩具体育文化导刊2002/4/1体育精神与改革开放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1新世纪中国体育的理论创新体育文化导刊2002/1/1新世纪 新体育体育学刊2000/5/1奥林匹克的人文价值体育文史2000/5/1
  • 周爱光
  • 周爱光教授,男, 1956年11月生,河北省沧州市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并留校工作。1986年10月作为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公派留学生赴日本筑波大学留学。1990年3月获日本筑波大学体育科学硕士学位,1994年3月获日本筑波大学体育科学博士学位,1996年12月完成了三年的博士后研究之后回国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获批国家留学基金,作为高访学者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体育法学。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组副组长、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亚洲体育法学理事、中国体育法学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常委,广东省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广州体育科学学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并被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韩山师范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湛江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聘为兼职或客座教授。  研究成果:  周爱光教授多年从事体育哲学、体育法学研究。专著《竞技运动异化论》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一等出版资助、主编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导论》、合著出版了《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等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50余篇,有多篇论文入选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亚洲体育科学大会、亚洲体育哲学学会、奥林匹克世界体育科学大会,并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获奖情况:  周爱光教授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并获多项科研成果奖励。“全民健身的运行机制及其社会调控的研究”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体育原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我国体育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获得获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日学校体育保险的比较研究”获得“十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竞技运动异化论》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学术论文“竞技运动概念的发展演变、本质属性及其划分的研究”获广东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学科建设:  周爱光教授自1999年12月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院长以来,兢兢业业,殚精竭虑,致力于体育学科建设。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九五”和“十五”两期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目前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位居全国一流。学院现拥有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体育学国家级重点(培养)学科;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体育与艺术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等。从而拓宽了办学口径,提高了办学层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体育科学人才培养体系。  主要著作:  1.周爱光. 竞技运动异化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杨文轩主编、周爱光副主编.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004年以来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有:  1、日本体育政策的新动向——《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解析 体育学刊 2007/02  2、日本体育法学的发展及研究动向 体育学刊 2006/03  3、日本学校体育保险现状的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 2005/06  4、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再认识 体育文化导刊 2005/09  5、日本学校体育保险的法律基础 体育学刊 2005/01  6、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 体育与科学 2004/04  7、中日两国体育法的比较研究 体育学刊 2004/02
  • 杨文轩
  • 杨文轩,男,1947年生,广东普宁人, 体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体育战略研究会常务理事,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带头人和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73年7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并留校任教。1979年2月至7月在北京体育大学全国高校青年体育理论教师进修班学习。1982年5月至1989年6月任华南师大体育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1989年至1998年先后担任华南师范大学总务长,副校长。1998年担任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至今。1997年晋升教授,2000年受聘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并受聘为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杨文轩教授长期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教学,致力于体育原理、体育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学术造诣深厚。曾到日、港、澳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出版多部著作,其中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的《体育原理导论》受到广泛好评。在本领域中较早提出体育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前沿课题,回答了诸如体育手段、方法、过程科学化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全球体育现代化的大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体制、体育的普及和提高,竞技运动发展等现实课题,在全国高校体育中有较高知名度。  近年来出版的著作有《体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体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当代大学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等。  现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国家级课题一项,广东省级课题一项。主持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一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如:体育与人的现代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004-2005)、体育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文化价值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04-2005)、体育学科体系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2006-2008)等。  2005年杨文轩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校体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学校体育学多媒体课程”获省教育厅“五个一百工程”三等奖;“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项,并获国家体育总局奖励。  2004年以来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主要有:  1、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推进事业发展 中国高教研究2007/01  2、体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转型中的作用 体育文化导刊2006/06  3、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学刊2006/01  4、体育原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体育学刊2004/03  5、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体育文化导刊2003/11  6、高师院校走向“社会的中心”的战略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7、体育原理课程内容的创新 体育学刊2003/06  8、体育与人的现代化体育学刊2003/01
  • 宋继新
  • 一、个人简历  宋继新,男,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吉林省体育局局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学科组评审委员,中国体育战略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先后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体育教师”,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被吉林省政府评为“主讲教授”、吉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吉林省高等教育十大“名师” 等荣誉称号,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二、科研成果  1993年和2001年分别获两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第一负责人);完成国家课题两项、省部级课题三项(第一负责人);1999年出版一部国际上少有的《竞技教育学》专著;201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家社科文库成果《竞技教育学新论》;论文《创建竞技教育理论新体系》在波兰第3届国际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发表,并得到国外学者的好评。发表论文80余篇。  三、主要科研成果(按年度排列)  论文目录:  1 日本酒井俊一论“竞技的内在价值与竞技教育的目的” 宋继新 体育学通讯 【期刊】体育学通讯 1987-06-15  2 对社会集资进行基本建设问题的探讨 胡彦炜 ; 宋继新 吉林财贸学院学报 【期刊】吉林财贸学院学报 1989-05-01  3 高校研究生体育课程设置初探 王源; 宋继新; 姜廷奎 吉林工业大学; 大庆石油学院 【期刊】吉林工业大学学报 1990-10-01  4 体育观念与过程结构演变的新态势 宋继新; 孙荣彦; 武丽萍 吉林工业大学体育教研部 【期刊】吉林工业大学学报 1991-07-02  5 试析我国体育目的与手段不分的症结 宋继新; 王源; 高斌; 刘永志; 王连生 吉林工业大学; 清华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长春光机学院 【期刊】体育学通讯 1991-12-31  6 对第十六届冬奥会冰球比赛射门技术的研究 张丹丹; 曲厉; 宋继新; 王连生; 梁大宇; 关佐恒 吉林省体育科研所 【期刊】冰雪运动 1993-01-31  7 浅谈跳台滑雪俯身起跳技术 王喜文; 张丹丹; 苑维义; 关佐恒; 宋继新 吉林省体育科研所; 吉林工业大学 【期刊】冰雪运动 1993-01-31  8 浅谈挖掘灵感功能区潜力的体育锻炼方法 宋继新; 魏勇; 孙常义 吉林工业大学体育教研部 【期刊】吉林工业大学学报 1993-04-02  9 高校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与建设 宋继新; 王源; 李宽泽; 王伟平 吉林工业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 长春 【期刊】体育科学 1993-05-01  10 我国竞技教育过程结构的变革与重建 宋继新 ; 斯力格 ; 高航 体育与科学 【期刊】体育与科学 1993-06-30  11 构建体育方法学的新体系 宋继新; 孙晓春; 贡娟 吉林工业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 长春 【期刊】体育科学 1993-06-30  12 气功概念新探 宋继新; 王瑾; 肖可萍; 宋春玉 吉林工业大学; 长春七中 【期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1993-07-02  13 四君子汤解除运动性骨胳肌疲劳作用的定量细胞化学研究 孙常义; 宋继新; 应瑞春; 阎丽杰 吉林工业大学; 吉林工学院 【期刊】吉林工业大学学报 1993-10-01  14 体育学改革与发展的延伸点——构建体育优生学的新体系 贡娟; 宋继新; 贾桂琴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 【期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1993-10-01  15 试论终生体育与优生 贡娟; 宋继新; 王强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 吉林省教育学院 长春 【期刊】体育科学 1993-12-27  16 四君子汤消除力竭性运动骨骼肌疲劳作用的定量细胞化学研究 孙常义; 宋继新; 应瑞春 吉林工业大学; 吉林工学院 长春 【期刊】体育科学 1993-12-27  17 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新体系 宋继新; 杨庆玲; 许今刚 吉林教育科学 【期刊】吉林教育科学 1993-12-31  18 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的体质教育 贡娟; 宋继新; 孙晓春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 吉林工学院 【期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1993-12-31  19 试谈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斯力格; 宋继新; 包明明 沈阳体育学院; 吉林工业大学; 沈体竞技体校 【期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4-03-30  20 四君子汤抗骨骼肌疲劳作用的定量细胞化学和电镜观察 孙常义; 应瑞春; 宋继新; 高航; 曹宝华; 裴海宏; 高天顺; 胡庆和; 刘铭福; 张焱; 赵承军 吉林工业大学体育教研部; 宁夏医学院中心实验室; 吉林工学院体育教研部; 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细胞研究室 【期刊】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1994-12-30  21 吉林市体操学校竞技与教育结合的硕果 宋继新; 徐宝轩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1995-05-15  22 展望未来的运动处方——构建《全民健身计划》的新工程 宋继新; 刘忆兵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1995-11-15  23 论跨世纪的体育方式──高质轻负全民健身运动新方式 付树勋; 王健;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5-12-30  24 论跨世纪的体育方式——高质轻负全民健身运动新方式 付树勋; 王健;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辽宁体育科技 1995-12-30  25 构建高等体育专业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 付树勋; 张国复;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体育学院 长春 【期刊】体育学刊 1996-09-30  26 创建运动竞赛理论新体系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7-09-30  27 千年古奥运的兴衰与百年现代奥运挑战的思考 宋继新 【期刊】体育与科学 1997-10-15  28 论我国高水平竞技运动与高等体育教育的新结合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长春 【期刊】体育科学 1997-12-10  29 体育运动必须走出重“体”轻“育”的误区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体育学刊 1997-12-30  30 面向21世纪构建高等体育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吉林教育科学 1998-01-25  31 论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的改革与发展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长春 【期刊】体育科学 1998-02-28  32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探索高等教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李如喜; 宋继新 吉林长春市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体育学刊 1999-01-25  33 创建运动恢复理论新体系 宋继新; 李如喜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06-30  34 创建竞技教育学试探 宋继新; 李如喜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体育学院 长春 【期刊】体育科学 1999-06-30  35 论物化的体育运动——谈体育运动要以人为本 宋继新; 贡娟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体育与科学 2000-09-25  36 论竞技的物化与升华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体育科学 2001-05-10  37 德法兼治是国家运动队伍整体建设的基本方略 宋继新; 于鹏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体育与科学 2001-12-30  38 论国家竞技思想及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析《我的执教之道》的人本思想 宋继新; 张良西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体育与科学 2002-02-28  39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竞技教育——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竞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11-30  40 我国体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孙庆祝; 李文辉; 骆玉峰; 周兵; 陶于; 汤卫东; 陈家起; 陈培友; 叶保增; 谈文新; 赵以新; 吴中琪; 宋继新 南京师范大学 【科技成果】南京师范大学 2003-02-01  41 论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教育理念——创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专业教育体系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3-03-15  42 论国家竞技思想的变革——寻觅运动中迷失的主体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体育文化导刊 2003-11-25  43 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思想、原理和方式的变革 宋继新; 贡娟 吉林体育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期刊】体育学刊 2004-01-25  44 更新观念 实出特色 拓展空间 实现大发展——关于吉林体育学院第4次创业的思考 宋继新; 张冬青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体育学院 长春 【期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03-30  45 论人本位的竞技思想 张锦年; 谭炳春; 宋继新 天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体育学院 天津 【期刊】体育与科学 2004-07-25  46 论奥运对和平的追求——促进北京奥运稳定与中国和平崛起的研究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长春 【期刊】体育与科学 2004-09-25  47 2008年奥运会稳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宋继新; 将志学; 崔越莉; 张冬青; 刘占捷; 林奇富; 李微微; 高航; 宋淑英 吉林体育学院 【科技成果】吉林体育学院 2005-04-01  48 寻觅体育的“类”文明——论公共体育精神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体育文化导刊 2005-08-25  49 奥运对和平的追求 宋继新 吉林大学 【博士】吉林大学 2006-04-20  50 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 刘东波; 郭建军; 刘岩; 郑玉春; 姜立嘉; 宋继新; 郭忠君 东北师范大学 【科技成果】东北师范大学 2006-10-01  51 北京奥运会软实力建设初探 宋继新; 薛继升; 赵永平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长春 【期刊】体育与科学 2006-11-30  52 2007年长春亚冬会的文化思考 宋继新; 赵永平; 王赟馨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吉林长春 【期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6-12-30  53 寻找中国体育的“文化自觉”——提升竞技体育认知境界的思考 宋继新; 贡娟 吉林省体育局; 东北师范大学 【期刊】体育文化导刊 2007-06-23  54 2008年世界需要中国体育文化自觉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院长 【期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02-15  55 论国家体育管理体制变革的重心——体育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的再研究 宋继新; 贡娟 吉林体育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吉林长春 【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05-15  56 2008年,世界需要中国体育文化自觉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院长 【期刊】新长征 2008-06-01  57 论吉林体院的精神——创新、执着、善治、共赢 宋继新 吉林省体育局 【期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08-15  58 论人在竞技中的解放——奥林匹克运动对教育和秩序的追求 宋继新; 贡娟 吉林体育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 【期刊】中国体育科技 2008-11-10  59 富民强国 文体有为——金融危机促进文体产业逆势而上的思考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02-15  60 对国家竞技本质及核心价值的追问 宋继新; 彭永善 吉林体育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 【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03-15  61 确立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探索——对全运会等赛场的异化现象的反思 付甲; 宋继新; 黄佳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10-15  62 思想引领 文化兴体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党委 【期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12-15  63 文化兴体: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 【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02-15  64 现代奥运与教育 王健; 宋继新; 赵永平 吉林体育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期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04-15  65 论奥运对和平的追求——促进北京奥运稳定与中国和平崛起的研究 宋继新 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会议】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2004-10-01  66 论国家体育管理体制变革的重心——体育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的研究 宋继新; 姚军; 王赟馨 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会议】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2007-10-01  67 培养消费需求促进冰雪体育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宋继新; 曹峰 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 2008-01-01  68 女子马拉松队备战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期间身体机能监测情况 张立恒; 丁俊华; 董玉峰; 宋继新; 陶胜国; 袁林; 宋淑英; 董玉萍 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会议】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2008-10-01  69 树立“竞和思想” 抵制竞技异化 宋继新 吉林日报 【报纸】吉林日报 2009-09-11  70 谈“三力合一”的竞技运动 宋继新 吉林日报 【报纸】吉林日报 2001-10-09  71 体育运动要以人为本 吉林体育学院院长 宋继新 人民日报 【报纸】人民日报 2000-08-15  72 人文奥运与道德竞技 吉林体育学院院长 宋继新 中国体育报 【报纸】中国体育报 2002-05-30  73 厚德博学与育人夺标 吉林体育学院院长 宋继新 中国体育报 【报纸】中国体育报 2004-01-29  74 夺标是载体 育人是灵魂 宋继新 人民日报 【报纸】人民日报 2007-04-17  75增强大学文化建设自觉性 吉林体育学院院长 宋继新 吉林日报【报纸】2007-11-07  76文化兴体: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2-15  77世界体育转型的启迪 宋继新 吉林体育学院【期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02-15  79发展职业体育:完善举国体制战略的抉择 宋继新 吉林省体育局【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年第二期  四、获奖情况(含教学、科研、个人奖)  1995年被国务院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特贴);  1996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体育教师;  1999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  2001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主讲教授;  2002年被吉林省政府评为优秀社会科学专家;  2003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精品课”教师;  1986-1994年担任吉林工大体育部任主任,把一个老大难单位改变为校先进集体和国家体育教学先进单位(被国家教委评为国家级优秀体育课程单位);  1997年以来,吉林体院连续两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是国内运动队院校化改革的先行单位。
  • 刘江南
  • 刘江南  个 人 简 介  基本情况:刘江南,广西陆川人,教授,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市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学习经历: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系本科毕业并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广州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受广东省委选派,作为高层次管理人员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州立大学进修公共管理学;2011年7月至8月,受广州市委选派,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进行政府新闻发言人专门培训。  工作经历:曾任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副厅级)、教授,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中国足协副主席,中国羽协副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体育总会主席,广东省教育学会学校体育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体育总会主席;广州体育科学学会名誉理事长。  学术研究及专长:从1991年起,担任广州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起,担任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导师,培养硕士、博士40多人。专长于体育管理理论,体育教学与训练理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曾应邀赴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进行讲学与交流,在亚洲博鳌论坛、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学术大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科学大会、亚洲群众体育国际学术论坛、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师大等不同场合进行了有关广州体育发展的思路与实践、申亚历程、办亚设想等内容的演讲超过100场。自1986年至今,发表了逾百篇学术论文,出版或参与出版学术专著15本。参与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及其他教材10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课题10多项。主要论文及论著有“珠江三角洲群众体育发展的社会学因素探究”、“美国体育产业的调研及思考”、《体育市场导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江南看体育》。是“体育起源于劳动生产,成型于闲暇娱乐,发展于社会交往,壮大于功能的发挥,成熟于价值的体现,变异于功利的追逐,回归于休闲娱乐”、“体育不仅能够为国争光,也能够为国增利”、“主办权就是发展权,影响力就是生产力”、“群众体育是根本,竞技体育是标志,体育产业是保障”等观点的提出者。  曾获国家体委软件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体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优秀论文奖。曾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广东省高校工委和人事厅命名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特等奖)”、国家教委和人事部命名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主要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获奖情况汇总  一、发表的主要论文  1. 广州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实践。 《城市观察》2010.6  2. 体育:提升广州形象的“化妆师”.《环球体育市场》2009.6  3.我国大型竞赛表演市场的投融资机制.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2  4.政府体育部门在发展体育产业中的职能定位—来自广州的实践与思考.《体育学刊》2008.1  5.现代化大都市群众体育战略发展思路与实践.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1  6.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概括及其社会学因素的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1  7.用SWOT观点分析广东体育产业发展的状况.《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  8.美国体育经济人特征的分析.《体育学刊》2001年.3  9.穗,深,港家庭体育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1999.4  10.广州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体育科学》1999.5  11.1991——1995香港康乐体育发展状况的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  12.体育院对体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2  13.珠江三角洲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方式的分析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4  14.中国射箭运动科研现状与对策.《中国体育科技》1996.1  15.三角洲社会体育发展的状况及社会学因素.《体育科学》1995.3  16.试析影响体育市场的若干珠江因素.《体育师友》1995.4  17.珠江三角洲群众体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2/人大复印报刊 资料1994.11  18.试论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1994.11  19. 我国体育市场若干问题的初探.《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3.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1994.1  20.关于田径运动概念,定义初探.《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3.2  21.中国女子竞技体育优势现象的文化探索.《体育科学》1992.2  22.中国女子竞技体育优势现象心理学研究.《体育研究》1991.1  23.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中国体育系统的跃迁的发展.《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5  24.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竞技体育系统发展问题的研究.《体育与科学》1989.2  25.建立中国非平衡竞技体育系统.《体育科学》1989.1  26.广东省学校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考.《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9.1  二、参与编写的专著与教材  1. 江南看体育。作者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7  2. 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管理与运行. 副主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11  3. 广州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主编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7  4. 美国田径训练指南. 主编译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5  5. 走向世界. 作者之一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5  6.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 副主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第2版  7. 田径运动教程. 编者之一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6  8. 田径. 编者之一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5  9.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作者之一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4  10.《田径》全国体育函授教材. 编写者之一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9  11. 田径热点论. 作者之一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9  12. 体育市场导论. 副主编 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5.8  13.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副主编 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5.8  14. 少年短跑运动科学选材与育才. 主编 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5.5  15.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 副主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4.11  16. 体育哲学理论与实际. 副主编 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3.9  17. 体育科学学. 副主编 红旗出版社 1993.3  三、主持的科研课题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全面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的研究”  2.2009年主持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广州市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证研究”  3.2009年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东省国有体育场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4.2006年主持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体育改革十一五规划及前期研究成果”  5.2003年主持国家体育总局项目“大型竞赛市场化动作中融资问题的研究”  6.2003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全民健身市场网络的研究”  7.2003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体育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对策研究”  四、获奖情况  1.1993年“珠江三角洲体育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获国家体委软科学一等奖  2.1997年“适应市场经济、培养体育人才的理论与实践” 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2001年“穗、深、港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获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2003年“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概况的调研及思考”获广州市党校系统第二届(2001-2002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  5.2006年 “广州体育产业和2010年亚运会商机”获广州市科协“亚运会与广州市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 陈琦
  • 陈琦,男,1965年生,湖南茶陵人,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6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并留校任教,历任体育理论教研室秘书、主任,体育系主任助理、副主任,教育部主管学术期刊《体育学刊》副主编,1998年晋升教授,2001年4月任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2002年获得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为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2004年6月起任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2006年9月后任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长期从事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高教研究部学术组组长、广州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教育学会学校体育卫生研究会理事长。在体育原理、学校体育、体育管理等领域著述颇丰,近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学校体育应该重视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研究与应用”、“全民健身与体育课程建设”、“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我国职业足球运动俱乐部的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等学术论文广受好评;出版《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体育原理导论》、《体育原理》、《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等学术著作6部,主编《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学校体育学》、《当代大学体育》教材3部;作为主要负责人,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近5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构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  2003年后主持的科研项目:  1、2003年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课题《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前景研究》,批准号494ss03003  2、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批准号04BTY001,经费6万  3、2007年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研究》,批准号1073ss07030  4、2007年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项目: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区域体育发展研究——以广东省部分体育之乡发展为例  5、2008年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编号BKJGZZ2008051  6、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构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10万。批准号 09BTY006  2003年后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2、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探讨,《体育与科学》,2003(5)  3、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体育学刊》,2003(6)  4、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体育科学》,2004(1)  5、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特征与趋势的研究,《体育学刊》,2005(2)  6、新时期体育价值观转变与体育本质、功能和目的,《体育学刊》,2006(2)  7、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体育科学》,2006(8)  8、体育院校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体育学刊》,2007(9)  9、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体育学刊》,2008(7)  10、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展望,《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5)  11、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4)  12、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南部沿海区域大众体育的发展,《体育学刊》,2010(1)  13、美国马里兰大学体育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启示,《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1)
  • 袁古洁
  • 袁古洁  1988年中山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3年中山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其中1996年3月—1997年3月韩国高丽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4年——2006年,任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  2006年——现在,任广东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广州、佛山、肇庆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广东省法学会民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2005年荣获“首届广州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体育法、国际法、民商法  近五年承担的主要课题:  1.主持:国家体育总局2009年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体育立法研究;  2.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体育发展的立法研究;  3. 主持:广东省体育局体育软科学课题2010年研究项目:退役运动员保障体系研究;  4.主要参加者: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体育学科体系研究  部分主要学术成果  1、专著:《国际海洋划界的理论和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年,获广东省1997——2001年优秀法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主编:《法与理的边缘——民商法疑难案例评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3、主编:《国际经济法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4、专著:《中国内地与港澳若干法律问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5、《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载《体育科学》2009年第8期;  6、《类推适用与法律之其它阐释方法》,载《学术界》2008年第4期;  7、《内地与港澳相互承认与执行民商事判决的发展趋势》,载《法学家》2005年第2期;  8、《论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载《体育学刊》2003年第5期。  9、《条约在中国内地与港澳台适用之比较》,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
  • 程大力
  • 程大力,男,1954年11月5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籍贯山西襄汾,曾当第二炮兵80408部队当兵、曾在自贡市炭黑研究所机修车间当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就读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本科,续为四川大学历史系先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著名体育史学家周西宽先生)。长期习练武术,亦为峨嵋派僧门著名武术家彭元植、侯仲约先生入室弟子。最后学历研究生,最后学位博士,现为体育科学学院教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博士生导师,招收博士生专业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  长期从事体育史、体育文化的研究工作,在武术史、武术文化领域尤有心得和建树,在体育理论界特别是武术理论界有广泛的影响。出版有专著《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体育历史文化论稿》、《少林武术通考》等三种;合著《中国武术文化概论》、《中国武术史》、《体育基本理论教程》、《中国登山运动史》、《最新女子防身术》等十余种;发表《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等专业论文百余篇;曾主持2003年体育总局科研项目《改革传统武术为竞技运动项目的全新方案及中国武术发展的战略规划研究》的工作,主持2005年体育总局科研项目《北京人文奥运研究》的工作。  担任“广东省武术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广东省李小龙研究会”秘书长、“成都市峨嵋派武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 李毅钧
  • 李毅钧:1957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运动系主任,中国大学生排球协会常务理事。  1982年1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1985月1月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教育学硕士。1985.1-2002.7在西安体育学院任教,2002.7起调入华南师范大学。1996.11-1997.11,留学日本大阪体育大学访问学者,2001,5-2001,11受国家体育总局派遣任孟加拉国男排主教练。  长期从事排球技术战术的有关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重点课题"对中外优秀男排选手扣球类技术的三维运动学比较研究",同日本大阪体育大学合作在国内率先采用三维高速录像进行研究。成果通过国家体育总局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体育科学,体育学刊,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连续入选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还入选2000年悉尼奥科会和2004年雅典奥科会。多项科研成果已应用于教学训练之中。  所主编的《排球基础教程》(全国高协教材委员会审定)和《排球理论与方法》等著作,已作为主要教材应用于各级排球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之中,受到了同行的好评。
  • 黄宽柔
  • 黄宽柔教授,女,汉族,195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广东省陆丰县人,硕士,中共党员。  1985年研究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是我国第一位以团体操为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健美操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科研委员会主任、广东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广东省体操协会副秘书长、广州市健美(健美操)协会副主任、广州市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健美操国家级裁判员、健美操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黄宽柔教授主要从事团体操、健美操的教学、训练、编导和科研工作,同时担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在教学方面,长期以来一直任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和团体操课教师,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广场体育艺术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导师, 她主讲的健美操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她在团体操课中实施双语教学,开创了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健美操课实施双语教学的先例。在训练方面,任校健美操代表队总教练,曾先后担任过广东省和广州市职工健美操代表队教练。在编导方面,曾任第4届全运会开幕式团体操“新的长征”的编导,第6届全运会开幕式团体操“凌云志”和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相聚在北京”的主要编导,第3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室内团体操“生命之歌”和第8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开幕式团体操“为明天干杯”的总编导,第9届全运会开幕仪式的总编排设计。尤其在开创我国夜间大运动场团体操表演及运动会开幕仪式的改革创新方面做出了贡献,受到过邓仆方主席等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此外,受国家派遣作为中国团体操专家先后赴保加利亚访问交流,赴厄立特里亚为该国独立大典编训团体操和教学,受到该国总统2次接见及该国政府和人民的好评。在科研方面,主要进行团体操、健美操、体育美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1998年她在我国体育核心期刊中首先提出广场体育艺术的新概念,多年来在国内体育核心刊物发表数十篇论文,有多篇论文分别被第4届、6届和第8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第12届和第13届亚运会科学大会、2000年、2004年和2008年奥运会科学大会等国内外体育界高级别的科学大会所录取。曾先后去香港、澳门等地区, 日本、保加利亚、澳大利亚、希腊等国家参加学术报告会或讲学。与此同时受教育部的委聘,担任了7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统编教材的第1主编,其中包括国家“十一五”规划立项教材《健美操 团体操双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立项教材暨广东省“九五”重点规划建设教材《形体健美与健美操》等。近年来她还主持完成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研究” 等多项国家体育总局级课题,作为创编组组长和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的“第二套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的研制”,获教育部体卫艺司颁发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特等奖。  由于工作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省的奖励或荣誉称号,主要包括:体育事业贡献奖(199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8年)、全国优秀教师(1993年)、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3年)、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1993年)、亚运会先进工作者(1989年、1990年)、广东省职工先进工作者(1991年)、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1993年)、广东省政府立功奖(1988年、1991年)、广东省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1991 年、1992 年)、广州市三八红旗手(1994年)、广东省教学名师(2008年),1998年被选为广东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
  • 徐晓阳
  • 徐晓阳  文章:  近十年(01~11)在国内核心期刊、国外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会议发表10余篇。  教材:  副主编两部:  “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运动生物化学题解”,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7月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参加编写四部:  “社会体育学”2002年8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运动营养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7月  “运动生物化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课题:  国家教育部“振兴教育行动计划”子项目: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健康教育”(主要参加者)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低强度氦氖激光照射抗骨骼肌运动性疲劳的细胞模型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31526号;主持)  “电刺激引起C2C12IL-6表达变化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0570897子课题(横向课题;主持)  获奖:  2001年6月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届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12月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十二月获“广东省第一届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论文一、二等奖”两项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华南师范大学招生考试处
  • 电话:
    (%u0030%u0032%u0030)%u0038%u0035%u0032%u0031%u0033%u0038%u0036%u0033
相关推荐
西安美术学院师资好不好,西安美术学院师资怎么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新疆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新疆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兰州大学师资好不好,兰州大学师资怎么样 川北医学院师资好不好,川北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桂林医学院师资好不好,桂林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