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广州大学

[切换城市]
广州站> 广州教育> 广州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信息

华南农业大学

英文名: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简称:“华农”,“华农大”,“SCAU” 所在地:广州 院校代码:10564 类型:综合类

211工程省部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粤港澳高校联盟
  • 梁广文详细资料

姓名
梁广文
性别
--
生日
--
院系
--
专业
--
导师类别
--
职称
--
邮箱地址
--
电话
--
人物简历
梁广文
  基本情况:
  男,1948年12月出生,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人,中共党员。现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昆虫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全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农业部昆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教育厅昆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昆虫生态研究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首席专家。
  1981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获昆虫学博士学位,1990年-1992年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至今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领域:
  昆虫生态学和害虫防治学。近年来致力于食品安全关键理论和技术研究,提出并将害虫生态控制和害虫生态控制系统理论与技术应用于蔬菜、水稻、水果、茶叶等有机食品生产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社会兼职:
  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广东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理事、广东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主要学术成果:
  先后主持国家和部省级项目20多项,参加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12项。共发表有关昆虫生态学和害虫种群控制方面的学术论文260余篇,参加写作出版专著6部,与庞雄飞院士一起建立了害虫种群系统控制的理论与技术,作为系统阐述这一理论与技术的专著《害虫种群系统控制》(庞雄飞、梁广文,1995,广东省科技出版社)被列为国家当代科技重要著作和广东省优秀科技专著。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获国家教委霍英东科研基金奖,1998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此外,获厅级科技进步奖6项。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授予“做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被农业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7年被列为广东省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即“千百十”工程),2001年获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优秀奖。
  社会评价:
  梁广文, 1981年在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事昆虫学的教学科研工作。1988年获昆虫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第四、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理事,广东昆虫学会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中国青年生态学家论坛》编委会副主任,《中国昆虫科学》(英文)副主编。先后获得“丁颖科学基金奖学金一等奖”、“国家教委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和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王宽诚育才奖”等奖励和国家、省高级科技奖励92项。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被农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他,在昆虫教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20个春秋,用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赢得同行的关注。
  熟悉他的人们,都佩服他那种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了解他的人们都说他是昆虫学界的一员骁将。
  他,就是昆虫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梁广文教授。
  “我更适合于做学问”。1972年,梁广文被保送到华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学习。在导师赵善欢、庞雄飞等教授的引导下,他对植物保护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神秘的绿色世界深深地吸引着他,让他着迷。
  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协助导师办起了专业刊物《植保通讯》,刊登植保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发行全国,成为当时国内植保学界一份很有影响的专业刊物。从资料收集、稿件的编辑,到油印、发行,他都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受到老师的好评。
  1975年,梁广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非常想留在学校从事自己热爱的专业,导师也认为他很适合在高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然而他却未能如愿。由于他是工农兵学员,必须“社来社去”,他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敬爱的导师,离开他熟悉的实验室,离开了他眷恋的校园,来到佛山地区工作。临走前,一直对他爱护有加的导师语重心长地嘱咐:“小梁,希望你能继续努力,不要丢掉专业,欢迎你能再回来深造。”梁广文听着导师的话重重地点了点头。
  刚刚走出校门的梁广文一心想从基层做起,主动要求到农村去锻炼。组织上根据学校的介绍,认为梁广文是一个可培养的人才,准备让他先到基层去锻炼一段时间。就这样,他来到了地处鹤山县边远地区的富湾公社工作。在这里,他亲眼目睹了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侵蚀破坏,亲身感受到广大农民对不能有效防治病虫害的无奈和对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渴求。在工作中,他虚心向当地干部群众学习,踏实工作,没有半点架子,深受干部群众的欢迎。他下村庄,走农户,行走在田间小路,流汗在山岭田头,一心一意把自己的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为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艰苦的环境和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农村两年多的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足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只有进一步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排忧解难。他没有忘记导师分别时的期望。在工作之余,他争分夺秒,沉浸在他热爱的专业中,时刻准备着重回母校深造。
  1981年10月,根据他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组织上准备让他主持公社的全面工作。这是人生一次难得的机遇。当组织上派人找他谈话时,梁广文却犹豫了。他清楚,这是组织上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他也知道,朝着这一条路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是完全有可能干出一番事业的。但扪心自问,他深知自己还是解不开那多年积淀的专业情结,觉得自己更适合于搞教学科研,做学问。于是,他放弃从政的道路,毅然报考了母校昆虫学硕士研究生。
  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梁广文总是深有感触地说:“我从不后悔当初自己的选择。在那一段岁月里,自己学到了很多,深刻感受到农民非常需要科学技术。在工作中培养磨练出来的实事求是、深入基层、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影响很大,使我终身难忘。”
  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整整三年,他没看过一次电影,没有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虽然经济并不宽裕,但每次在书店见到自己需要的图书资料时,他却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图书馆中,忘了夜晚,忘了周未,忘了家人。他恨不得一口就把所有的知识都啃下来。
  1981年,梁广文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留校从事昆虫学、生态学及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害虫要系统控制”。留校后的梁广文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在自己喜爱的专业领域里如鱼得水,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在昆虫研究界开创自己的一片广阔的天空。
  20多年来,在赵善欢、庞雄飞、张维球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悉心指导和支持下,梁广文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今,他已成长为华南农业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年轻的学术带头人。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1992年被农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称号。1993年被提前晋升为教授,并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被广东省昆虫学会和广东省生态学会推选为广东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被省“千百十工程”确定为国家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在科学研究方面,早在攻读研究生时,梁广文就大胆地向导师庞雄飞老师提出:“病虫不能单独地研究,要系统地综合地探索,可以把系统科学应用到害虫控制研究上。”
  “有新意!我支持你。”这一想法得到了导师庞雄飞教授的赞赏和认同。老师的肯定,激励着他深入探索的斗志。
  于是,自1980年开始,师徒俩一起合作,把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人昆虫生态学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研究中,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害虫种群控制的理论,并发展了一套相应的研究方法。
  他的害虫种群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方水稻害虫、蔬菜荔枝主要害虫和湿地松粉蚧等重要害虫种群系统控制的研究工作中,并取得成功。在“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间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和省的多项奖励。经专家鉴定认为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该研究对害虫生命系统的观点与方法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推动我国乃至世界昆虫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其它害虫的研究提供了典范。
  广东深圳、东莞、江门等地的蔬菜、果树基地广泛地应用了该项研究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8年,庞雄飞院士、梁广文在深圳龙岗碧岭生态村,示范成功了叶菜类有机食品和有机甜玉米,产品价格相当于同类食品的两倍,市场供不应求。2001年,梁广文在江门的新会和台山进行有机稻米生产研究和示范,连续4造获得成功,生产的“葵香牌”稻米也成为广东第一个有机稻米品牌,得到国内及香港的认证,在国家工商局也通过了商标注册。据统计,深圳、东莞等地每年推广应用该研究成果的蔬菜面积达到30.3万亩,产生经济效益1.836亿元。广东省农业厅在承担同家“八五”攻关加强项目“美洲斑潜蝇检疫与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中,应用了该项研究成果,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经济效益达12多亿元。同时,大幅度地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证了蔬菜水果等的安全生产,当地菜区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显著地改善。
  二十年如一日,梁广文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耕耘着。他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博士点基金课题7项,部省攻关课题9项。先后在国际和全国性的学术性会议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参加写作的学术专著4部。1995年,与导师庞雄飞教授合著的、阐述害虫种群控制理论和方法的专著《害虫种群系统控制》被列入广东省优秀科技专著出版基金会推荐和资助出版。同时被列入国家《当代科技重要著作农业领域》出版计划。从1983年开始,梁广文的科研成果频频获得奖励:“广东海陵稻纵卷叶种群动态研究”获广东高教科技成果二等奖,“以生防为主的水稻害虫综合防治”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获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阶段成果奖,“状态空间分析法在昆虫种群生命系统研究中的运用”获广东系统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稻纵卷叶螟种群生命系统的模拟与控制”获广东系统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南方水稻主要害虫种群生命系统研究”获广东高教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美洲斑潜蝇防治与检疫技术研究”获广东科技进步二等奖,“名优成年荔枝丰产综合技术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害虫种群系统、控制获自自然科学二等奖。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学术的道路上,梁广文的脑海里时刻放眼着未来,密切关注着昆虫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近年来,他又提出了害虫生态控制系统和生物控制系统的概念,继续深化害虫种群系统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继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基金、博士点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他主持的国家“973项目稻田病虫生态控制系统结构与功能”和国家农业结构高速新科技专项“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全程监控研究”又获得了重大的成果。
  “教书育人是我第一位的任务”。作为一名教师,梁广文深知,首要的任务还是搞好教学。他常说:“教好书、育好人是我第一位的任务”。这些年来,在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的同时,他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的位置,丝毫没有影响自己对教书育人投入的热情和减少应该由他承担的教学任务。他年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教学工作量,即使是在职攻读博士生期间,其教学工作量也达到全教研室人员额定工作量的140%以上。
  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梁广文的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素材。多年来,他在教学中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学科发展动态。他先后开设并主讲了本科生、硕士生的《昆虫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方法》、《科技论文写作》;博士生的《系统工程导论》、《系统科学在生态学中的运用》等七门课程。他参与编写出版《昆虫学通论》(修订版)、《农业昆虫学》(修订版)等教材50多万字,自编教材《害虫综合防治及其生态学理论基础》等约10万字。
  在教学方法上,梁广文积极探索,倡导并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他说:“教师要把课讲好,就要在方法上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教条式的宣读为生动活泼的讲述。讲课是一种人际交流,是讲者和受者双向的沟通,不能由教师唱独角戏”。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他的学生都说:“梁老师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注意突出我们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我们有充分自我发挥的余地。我们喜欢听。”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梁广文倡导学术开放,要求学生拓宽思维,不囿于条条框框,不拘一格。1982年以来,他协助庞雄飞教授、张维球教授等导师指导硕士生20多人,博士生5人;独立指导培养硕士生人16,博士生人14。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他与庞雄飞教授和其他的几位教师一起,紧紧抓住招生、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和指导方式几个重要的环节,一步也不放松。在招生时注意选拔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专业基础较扎实、知识面较广,思维活跃,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根据每位学生的情况,从专业和研究课题的实际需要出发,注意增加一些有利于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的相关学科课程,使研究生在专业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打下一个较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同时又能广开思路,拓宽思维,避免出现“硕士不专、博士不博”的现象。在研究生论文选题这个环节上,他善于引导学生瞄准学科发展前沿,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本教研室所承担的国家、省、部级课题项目,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他要求每一位研究生做论文时,先要围绕着各自所参加的课题方向,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有关文献,了解当前本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结合生产上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文题目和研究方案,再与导师讨论决定。一旦论文题目确定下来,他就鼓励研究生大胆地探索,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而作为导师,他只是给研究生必要的原则性指导,以把握研究的方向。
  为了让学生多了解国内同行的研究动态,增长见识,尽快成长成才。梁广文还想方设法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参加全国的学术会议。1999年,全国性昆虫学术会议在烟台召开。他主动向会议的组织机构申请,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带领20多名研究生赴会。在这次会议提交的总共38篇学术论文中,他和他的学生撰写的论文就达21篇,超过了一半。2000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昆虫学术会议,梁广文又带领了30多名研究生参加,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称赞。
  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启发性的培养方式充分调动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思维,拓宽了思路,提高了研究生各方面的能力。他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毕业后,个个都有能独当一面,成为教学科研和管理部门的高素质人才。梁广文1993年被评为“优秀研究生任课教师”,1993年和1996年分别获得“华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一等奖;1994年和1997年二次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承上启下是我的责任”。作为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科的带头人之一,梁广文非常注重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他认为,昆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科的建设要为‘科教兴国’服务,学科的发展需要配备相应的基地开展研究和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本学科的研究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所培养的人才尽快适应经济建设的形势。这些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一起,在基地开拓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不懈的努力。
  1995年,在梁广文的倡议下,由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农业局和香港“生态视野有限公司(慈善)”联合创办的“深圳龙岗生态农业示范场”正式建立。该示范场面积达60多公顷,成为了生态农业与环境科学教育研究、生产技术示范与生态旅游多功能相结合的综合基地,同时也是广东省高教厅第十一批高校学生实习基地之一。综合基地开办以来短短二年时间,就已经有害虫种群系统控制研究、蔬菜害虫生态控制、农药对菜区的污染及对策研究等6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进入了基地开展研究。10多名正副教授和10多位博士硕士生在开展研究工作。基地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科学家、香港各界人士到基地参观学习考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1997年,他又积极倡导与东莞市科委合作,创建了东芜市万科洁静蔬菜生产基地(约10公顷)作为第二个校外科研教学实习基地。目前,己有教师和多名研究生进基地开展工作。
  几年来,这些校外科研实习基地在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示范推广作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在搞好基地建设的同时,作为学科带头人,梁广文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上也用尽心思,不遗余力。
  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专业是国家的重点专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昆虫学专业也曾和全国各教育科研机构一样,面临着专业教师和科技骨干队伍青黄不接的危机。作为学科带头人,梁广文急在心里。他常说:“师资队伍是学科和专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和首要因素。如果年轻教师不迅速成长起来,昆虫学专业和学科就没有希望。”
  从1989年开始,梁广文与他的同事经过深思熟虑,开始着手把年轻师资的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
  针对年青教师自身具有的干劲足、基础好、知识新、经验少的特点,梁广文极力主张给年青教师压担子。一是结合学校和系的任务,分批选派了年青的骨干到生产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岗位锻炼才干,提高素质。二是对表现突出的年轻教师骨干大胆提拔使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年青教师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博采众长,提高知名度,早日成长起来。
  “老一辈教师的宝贵经验和优良的作风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不能丢,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承上启下,以之影响和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多年来,他坚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引导年轻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虚心问老教师学习。在他的带领的影响下,如今,在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教研室垦,每一位骨干教师热心帮助年轻教师思想、业务的提高,年轻教师主动虚心向老教师求教己蔚然成风。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昆虫学专业己建设起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师资队伍,从人才这个关键环节上保证了重点专业和学科的发展。目前,昆虫学专业己拥有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20多人,占学科总人数的66%以上,其中,年轻正副教授17人,有博士学位的11人。多年来,昆虫学专业在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承担了70%以上课程;在本专业所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中,年青教师主持的项目超过了60%;在专业正副主任和教学组负责人中,年轻教师各占三分之二。整个专业的工作平稳有序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在科研教学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年轻师资的培养工作受到了广东省的表彰,昆虫学研究室1995年被评为广东省先进集体。在2001年国家级重点学科评审中,华南农业大学的昆虫学科再次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每当谈到这些年在学科队伍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时,梁广文只是淡淡地说: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承上启下,把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继承下来并传授给年轻的教师,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推进学科发展,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行政楼316房研究生招生办
  • 电话:
    %u0030%u0032%u0030-%u0038%u0035%u0032%u0038%u0030%u0030%u0036%u0036
  • 邮编:
    510642
相关推荐
兰州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兰州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政法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政法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伊犁师范学院师资好不好,伊犁师范学院师资怎么样 四川农业大学师资好不好,四川农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