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广州大学

[切换城市]
广州站> 广州教育> 广州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

广州中医药大学

英文名: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简称:“广中医” 所在地:广州 院校代码:10572 类型:文科类/理科类/医药类/考研院校

211工程
  • 广州中医药大学师资怎么样, 广州中医药大学师资好不好

教学楼2014年,学校有教职员工(含附属医院)5000多人,学校有国医大师2人、有双聘院士 5 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1 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1名、国家 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 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1 名、国家“千人计划”项目专家 1 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 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3 人、教育部高校学科(专业)教指委专家 6 名、省级教学名师 5 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4 名、广东省名中医45 名。 国医大师:邓铁涛、禤国维 国家教学名师:陈群 全国模范教师:徐鸿华、李赛美 广东省教学名师:罗颂平、区永欣 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李素荷 终身教授:邓铁涛、欧明、王建华 首席教授:王宁生、陈蔚文、李国桥、陈纪藩、陈镜合、靳瑞、赖世隆、李锐、连至诚、梁颂名、刘茂才、罗荣敬、彭胜权、区永欣、王培训、熊曼琪、徐鸿华、禤国维、袁浩、周岱翰、丘和明 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冼绍祥、黄慧玲

  • 陈文治
  • 陈文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陈文治副教授,男,1962年11月生,198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专业,现任广东省中医院骨五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陈文治副教授毕业后一直工作于广东省中医院,主要从事脊柱及关节退变疾病、创伤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畸形矫形等方面的研究。协助相关学科带头人展开一系列的临床研究,期间共获得省级课题7项,校级课题1项。  94年以来,陈文治副教授一直参加骨伤专业和中医医疗专业的七门课程《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伤科学》、《创伤急救学》、《中医筋伤学》、《骨科手术学》及七年制《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教学并积极配合大学的教学改革,五年来一直负责《骨科手术学》的主讲。曾获得三次教学观摩一等奖、一次教学比赛的三等奖、一次二院的优秀教师。近三年来发表论文共15篇, 如《新中医》、《中医正骨》等国内重要刊物。目前承担部(省)级的项目共 5项。
  • 程志安
  • 程志安主任医师、教授  程志安,男,1965年2月出生,籍贯湖北。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留德博士后。曾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现任广东省中医院骨四科主任医师。  长期从事骨科临床与研究工作,擅长脊柱疾病、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症与小儿先天畸形等疾病的手术治疗,对骨折、创伤以及老年性骨与关节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较深的造诣。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科研基金10余项,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项、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一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目前已经发表论文50余篇。
  • 邱波
  • 邱波主任医师  邱波,女,1963.8—,籍贯广东三水,主任医师,眼科教研室主任,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学会会员,广东省眼科学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工作以来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论著12部,主持以及参与科研课题研究近20项,招收培养研究生12名。  主要从事白内障、眼底病的研究。在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病防治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以白内障、眼底病为主攻方向,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同时紧跟现代眼科学前沿、熟练掌握了先进诊疗技术以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等技术,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如:中医药在眼科围手术期的应用;消朦灵治疗眼底疾病的新药研制的前期开发;非药物疗法治疗低视力眼病和促进眼病康复;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上述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开展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培养了20多名眼科硕士研究生和眼科住院、主治医师;在促进本科室的专科建设、中西医结合眼科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 梁凤鸣
  • 梁凤鸣主任医师  梁凤鸣,男,籍贯甘肃清水,1966年9月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眼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眼科医师协会委员,广东省中医眼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名中医学术继承人,广东省中医院青年技术“拔尖人才”。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专业著作7部,负责完成各级课题5项,历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本科、港台班、七年制本硕连读班眼科主讲,澳门科技大学眼科学主讲。精于眼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对眼底病的中医药治疗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 涂良钰
  • 涂良钰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涂良钰,男,1956年3月生于湖北。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眼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学会广东省分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中医院副主委、《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特邀编辑、《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国际眼科杂志》、《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等学术杂志编委。  从事眼科医教科研工作近30年,应用中医整体观念结合西医先进技术治疗白内障、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眼底出血有一定科研基础和临床经验。主持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7项,研究成果获省高教“五个一百工程”二等奖一项。主编《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常见病》等专著2部、参编《眼科血证》等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师从中国工程院士、中华眼科学会副主委李绍珍教授指导的国内访问学者,协助及培养研究生多名。主持全国《中医眼科学》职称评定考试命题、审题及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血证”。1997年获广东省中医院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 周至安
  • 周至安副主任医师  周至安,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全国著名中医眼科专家唐由之教授。  善于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眼科疑难杂症,如黄斑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弱视、角膜炎及视网膜脱离等。  在省级以上医疗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西明口服液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研究》、《糖眼明加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应用研究》等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参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常见病》、《眼科血证》、《眼科与耳鼻喉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等多部著作的编写工作。并将眼底病定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 李振萍
  • 李振萍副主任医师  李振萍,女,河北滦南县人,1973年10月出生,现任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为中医眼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视光学和眼底血症。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医疗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近三年发表5篇以上临床医学学术论文,参编公开出版的临床医学学术著作和全国统编教材各一部。参与厅级以上科研项目六项。每年均承担中医眼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实习,有丰富协助导师指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经验。
  • 庞龙
  • 庞龙副教授  庞龙,男,1971.9-,四川巴中人,医学博士,副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中医眼科硕士导师。特长青光眼、葡萄膜疾病、眼底病、视神经疾病等眼病中医、西医临床诊治及眼底外科手术;OCT、眼底血管造影、眼科激光等现代诊疗技术。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6部。主持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2项,参与课题6项。
  • 李云英
  • 李云英主任医师、教授  李云英,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生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疗专业本科。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即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学术带头人。  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编委。国家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广东省新药评审专家。  曾获“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医务工作者”称号,并获首届颜德馨优秀中医药人才奖。连续三届被评为广东省中医院“青年技术拔尖人才”。现为“广东省百名中医名医”培养对象。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工程——著名的中医耳鼻喉专家干祖望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已结业出师)。  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4年,中医基础知识扎实,临床技能优良,能全面指导和主持门诊及病房的各项医疗工作,能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工作。对耳鼻咽喉科疾病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尤擅长咽喉嗓音疾病、鼻咽喉肿瘤的诊治,开设并主持“声嘶咽喉炎专科”门诊,研制如“金喉系列” 等专科用药,临床疗效显著,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近年共主编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发表各级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参加各级科研课题1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3项,厅局级5项,大学级3项。主持的一项课题通过省级成果鉴定,获中华中医药、广东省中医药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三项。  近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3名,国内和台湾博士研究生7名。
  • 廖月红
  • 廖月红主任医师  廖月红,女,广东兴宁人,1963年5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专业,硕士学位,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五官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一直从事耳鼻咽喉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中耳疾病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临床探讨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担任21世纪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口齿科学》主编,《中医专科专病临床诊疗丛书•耳鼻咽喉科专病》副主编; 先后主持厅局级科研课题3项,并参与各级科研课题多项。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干祖望教授的学术思想继承人。
  • 夏纪严
  • 夏纪严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夏纪严 女,重庆市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82年考入泸州医学院医学系,1987年7月毕业分配到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1993年晋升主治医师,1992年9月考入原中山医科大学(现为中山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1995年毕业后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工作, 1997年参加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六省西学中二学位班的学习,系统掌握了中医药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现为广东省重点专科耳鼻咽喉科的第三梯队重点培养对象。为广东省和广州市医疗事故鉴定组专家库成员。  社会任职:《中华现代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现代眼耳鼻咽喉科杂志》常务编委,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亚健康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会常务委员。  多年来一直承担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港台班以及耳鼻喉科专业研究生,中西医结合七年制耳鼻咽喉科学的主讲教师和临床实践教学工作。多次被评为“教学效果好”优秀教师。参编多本专业专著。完成专业论文十几篇。主要研究方向为鼻及鼻窦疾病。
  • 陈海
  • 陈海副主任医师  陈海,女,38岁,硕士导师,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医教部副主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善用中西医方法解决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鼻炎、鼻窦炎、化脓性及分泌性中耳炎、鼻咽癌等耳鼻喉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特别在咽喉疾病如声嘶、咽异感症等的治疗上善从“痰、瘀”论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好的临床疗效。2003年拜师于名老中医刘伟胜教授,特别是在头颈部肿瘤、鼻咽癌放疗后等治疗方面有独到的临床经验。并承担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境外班、七年制班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课堂教学任务,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三项。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作为副主编出版著作3部。2003年抗击非典中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广州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 彭桂原
  • 彭桂原副主任医师  彭桂原,女,生于 1973年11月,广西南宁人,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会员。2006年成为全国第三批名中医学术继承人,师从切脉针灸名家俞云教授。多年从事耳鼻喉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对耳鼻喉科的多种疑难重大疾病特别是鼻咽癌的诊断、治疗、预防有丰富的经验。主攻方向为鼻咽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从事鼻咽癌的防治工作多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及科研经验,曾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修,开诊鼻咽癌专科门诊,在鼻咽癌的疑难病例诊断、影像学诊断、放化疗方案的制定、中西医结合防治鼻咽癌放化疗并发症、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等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2006年拜师全国名老中医俞云教授学习切脉针灸,在俞老的悉心教导下,掌握了切脉针灸的精髓,并积极应用于临床实践。首开切脉针灸门诊,应用切脉针灸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如对鼻咽癌放化疗后的并发症、良恶性肿瘤、耳鸣耳聋、内分泌紊乱等疾病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口齿科学》等多部专著。主持厅局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
  • 陈建灵
  • 陈建灵主任医师、副教授  陈建灵,男,山东省临朐县人,1961年5月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口腔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教育专家库专家,广东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医疗器械审评专家,广州地区医院质量督导专家库成员,广州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一直从事口腔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承担中西医结合七年制专业口齿科学的课堂教学。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尤其对牙体、牙周疾病、口腔黏膜病、口腔正畸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任《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口齿科学》副主编,参编《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耳鼻咽喉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大学级科研课题1项,医院级科研课题1项。
  • 林茜
  • 林茜副主任医师  林茜,女,籍贯福建省龙岩市,1972年4月生,医学硕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多年从事口腔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尤其对牙体、牙周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口腔前牙美容修复、全口复杂义齿修复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口齿科学》。主持厅局级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大学级科研课题1项,医院级科研课题1项。
  • 符文彬
  • 符文彬主任医师、教授  符文彬, 男, 1963年11月生,海南临高人,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针灸专科学科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针灸治疗痛症规律研究),国家重点针灸专科协作组(颈椎病)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5年,对针灸治疗脑病和痛症进行研究,特别对颈腰腿痛及痛风性关节炎、中风、帕金森氏病、抑郁相关病症等疾病临床和理论研究有较深的造诣,多次得到美国、日本、文莱、以色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波多黎格等国邀请进行讲学和医疗指导。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2篇(其中核心期刊42篇,SCI7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且有多篇文章在大会宣读,并担任针灸治疗痛症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香港)学术委员会主席。著有《针灸奇法治病术》, 主编《汉英针灸治疗手册》、《HAND BOOK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陈全新针灸经验集》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材《针灸临床特色疗法》,导演并出版《实用电针疗法》。1995年10月被广东省中医院授予“青年拔尖人才”称号,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 2009年被评为第十二届“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优秀教师。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椎病颈痛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AMP-CREB-BDNF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在针刺干预抑郁症模型大鼠的作用研究”各1项,国际合作项目“针灸治疗慢性颈痛的临床研究”1项,国家标准“腹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项,“从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针灸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针刺联合活血化瘀中药、康复训练综合方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针刺治疗抑郁症失眠的临床研究”等省部级课题12项、厅局课题6项;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530503 “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合谷穴区和面口部感觉传入信息在猕猴颈髓、丘脑和皮层的汇集研究)”主要成员(排名第三),同时也是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主持“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评价” 获2006年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规范化研究”获 2008年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2005年中华中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学术著作奖优秀奖各1 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6项。主持研究的“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精神压抑”2项成果被纳入国家适宜诊疗技术推广项目。  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大针灸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院腹针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和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和脑病学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香港针灸学会第五届理事会顾问,荷兰中医针灸协会(NVCA)永久名誉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广东区)首席考官,《中国老年学杂志》副主编,《中医脑病杂志》编委会常委;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针灸推拿学)学术顾问,惠州人民医院康复医学顾问,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科技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广东省和中山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8名。
  • 张中成
  • 张中成主任医师  张中成,男,河南鄢陵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针灸推拿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传统疗法科主任,广东省针灸学会肥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全国杰出青年中医,广东省中医院科技拔尖人才。  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对肥胖病、脑中风、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症、痛经、失眠及痛证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研究,并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编著《常见心脑血管病的诊治》、《黄帝内经译释》、《中西医内科指南》、《陈全新临床经验集》、《肥胖病的针灸治疗》、《中医传统特色疗法》等多部。主持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课题“针灸减肥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创建针灸减肥专科,初步形成了耳针体针并用,整体局部贯通,辩病辩证结合的综合调治方法,病人群体遍及国内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多次受邀到台湾等地区讲学。现主攻针灸对肥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研究。
  • 陈秀华
  • 陈秀华主任医师、教授  陈秀华,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批“千百十培养对象”。现任广东省中医院总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兼任广东省中医院腹针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骨伤微创水针刀委员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特色诊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分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首批医院顾问。  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分别为“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陈全新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中风、冠心病诊疗规范及标准化研究”及“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及评价方法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厅局级2项,参与11项(973项目2项、 “十一五”支撑计划2项、省部级1项)。主编专著5部,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4部;副主编4部,参编6部,发表论文30余篇。2005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先进个人”称号。2005、 2007年先后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优秀奖”、“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研发 “新型艾炷制作器”2008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从事中医针灸医教研工作近20年,先后接受CCTV4、CCTV10、《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广东电视台、香港亚视、《文汇报》等30多家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多次应邀到欧洲、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国讲学和学术访问,培养硕士研究生11人。  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痛证、妇科病及失眠、焦虑等亚健康疾病的临床研究。
  • 吴山
  • 吴山主任医师、教授  吴山,男,1963年7月出生,海南省琼山市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中医院按摩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推拿按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98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骨伤推拿的医疗、教学、研究工作,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在中医传统骨伤推拿技术与理论的基础上,全面继承、发扬岭南中医药名家林应强教授的“提拉旋转斜扳法”、“踝关节挤压疗法”等特色手法,并结合现代骨伤科医学在多年来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形成了独特高效的优势疗法。先后在全国各级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参加全国职业医师《推拿学》考试大纲试题习题,以及七年制《中医骨伤学》教材的编写,主持参与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多项。
  • 艾宙
  • 艾宙主任医师  艾宙,女,1965.7,湖北武汉人,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针灸科主任、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珠海市针灸学会会长,主任医师,针灸专业硕士生导师;擅长针灸结合中西药治疗风湿病、荨麻疹、带状疱疹;腹针治疗失眠症、痛经。承担并参与了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发表各级专业论文十余篇,论著一部。已招收四名硕士研究生。2008年10月曾受邀参加纽约中医峰会(世界中医药学术交流会)。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
  • 电话:
    %u0030%u0032%u0030-%u0033%u0039%u0033%u0035%u0038%u0032%u0033%u0033
  • 邮编:
    510405
相关推荐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交通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交通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